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1025)

作品数:10 被引量:57H指数:4
相关作者:刘振国何海燕吴娜吴佳英干静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帕金森
  • 10篇帕金森病
  • 4篇运动并发症
  • 3篇蛋白
  • 3篇异动症
  • 3篇发病
  • 2篇多巴
  • 2篇生活质量
  • 2篇受体
  • 2篇左旋多巴
  • 2篇微球
  • 2篇活质量
  • 2篇发病率
  • 2篇G蛋白
  • 1篇蛋白激酶
  • 1篇蛋白激酶类
  • 1篇蛋白类
  • 1篇地卓西平
  • 1篇地卓西平马来...
  • 1篇抑郁

机构

  • 10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10篇刘振国
  • 5篇吴娜
  • 5篇何海燕
  • 4篇杨新新
  • 4篇宋璐
  • 4篇魏雅荣
  • 4篇万赢
  • 4篇任肖玉
  • 4篇陆丽霞
  • 4篇周明珠
  • 4篇干静
  • 4篇陈伟
  • 4篇吴佳英
  • 2篇任甜甜
  • 2篇袁伟恩
  • 1篇戚辰
  • 1篇夏正荣
  • 1篇张忠阳
  • 1篇范勤毅
  • 1篇周薇

传媒

  • 5篇中华神经科杂...
  • 2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年份

  • 2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帕金森病脑内铁沉积含量磁敏感成像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应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相位图测定帕金森病(PD)患者脑内铁沉积含量,并探讨其在临床研究中的意义。方法应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测定20例PD患者(PD组)和25名健康人(对照组)各感兴趣区域(ROI)中双侧苍白球(GP)、壳核(Pu)、尾状核(CN)、前脑白质、黑质(SN)和红核(RN)的相位值,并分析相位值与脑内铁沉积含量及PD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的相位值与脑内铁沉积定量研究数据呈负相关(r=-0.932,P=0.007)。对照组不同性别间各ROI的相位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N的相位值与年龄呈负相关(r=-0.562,P=0.004),其他ROI的相位值与年龄和性别均不相关(P值均>0.05)。PD组症状严重侧肢体对侧的黑质网状(SNr)中部(-0.19896±0.18746,t=3.137,P=0.006)和黑质网状(SNr)侧部(-0.17324±0.14542,t=2.288,P=0.034)的相位值均显著小于症状较轻侧肢体对侧(-0.09725±0.10176、-0.06879±0.11243,P值均<0.05),其他ROI的相对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D统一评分量表第三部分中单侧肢体得分与对应的各ROI的相位值均不相关(P值均>0.05);SNr侧部(r=-0.584,P=0.009)、RN(r=-0.640,P=0.003)的相位值分别与病程呈负相关;其他ROI的相位值与患者的年龄、病程均不相关(P值均>0.05)。两组不同性别和年龄间的相位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D组在SNr侧部上的相位值(-0.01371±0.10595)显著小于对照组(-0.0057±0.0975,t=-2.828,P=0.008),两组间其他ROI的相位值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应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测定脑内铁沉积含量对PD的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脑内铁沉积含量与病程及肢体运动障碍严重程度有关。
戚辰何海燕陈伟张忠阳周薇夏正荣范勤毅李玉华刘振国
关键词:帕金森病铁沉积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磁共振成像
G蛋白耦连受体激酶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2011年
G蛋白耦连受体激酶(GRKs)是一类介导受体脱敏的重要可溶性蛋白质,是G蛋白耦连受体(GPCR s)信号转导通路负反馈机制中必不可少的因素。神经系统疾病中神经激素水平的升高,以及神经激素持续刺激引起的不利后果,表明了神经激素受体反应性脱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保护机制。近年来研究显示,GRKs在帕金森病及其运动并发症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GRK6主要定位于中型棘状神经元上,GRK6敲除与多巴胺受体的超敏有关,是纹状体最关键的GRKs。文章就近年来GRKs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吴娜刘振国
关键词:帕金森病
三年前瞻性临床研究初步构建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危险评估量表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临床随访帕金森病患者3年,总结其运动并发症发生情况,初步建立运动并发症危险评估量表。方法于2007年连续入组未伴发运动并发症的帕金森病患者,选用统一帕金森病评估量表、Hoehn—Yahr分级评价其运动症状、吞咽困难和跌跤发生情况;选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价认知功能、抑郁和焦虑情况。临床随访3年。结果(1)3年共随访患者71例,新发运动并发症31例(43.6%)。(2)将伴发与未伴发运动并发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症状波动发生的预后因素为起病年龄≤54岁(OR=6.4,95%CI1.7~24.5,P=0.006),吞咽困难(OR=3.8,95%CI1.0—14.1,P=0.04),抑郁(OR=4.0,95%CI1.1—13.7,P=0.03);异动症发生的预后因素为起病年龄≤54岁(OR=48.5,95%CI1.9~121.0,P=0.02)、跌倒(OR=64.1,95%CI2.9—142.2,P=0.008)、左旋多巴剂量〉600mg/d(OR=17.5,95%CI1.1—276.2,P=0.04)。由此构建量表如下,症状波动评估量表:起病年龄≤54岁:2分;出现吞咽困难:1分;抑郁:1分;异动症评估量表:起病年龄≤54岁:2分;出现跌倒:3分;左旋多巴剂量〉600mg/d:2分。在本次研究中,以症状波动量表得分≤1分者为低危组(10/46,21.7%),1分〈得分≤2分为中危组(8/16),得分〉2分者为高危组(8/9);以异动症量表得分≤2分者为低危组(10.2%,5/49),2分〈量表得分≤4分为中危组(4/13),量表得分〉4分为高危组(7/9)。结论起病年龄≤54岁、吞咽困难和跌跤的出现、左旋多巴剂量〉600mg/d和抑郁的发生是运动并发症发生的预后因素,运动并发症危险评估量表可将帕金森病患者分为运动并发症低危、中危、高危三组,随量表分数�
万赢任肖玉魏雅荣周明珠何海燕干静陆丽霞吴佳英陈伟刘振国
关键词:帕金森病发病率
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发生机制中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6与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关系的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 研究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6(GRK6)在帕金森病(PD)运动并发症发生机制中与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的关系.方法 建立PD运动并发症大鼠模型,25只大鼠分为3组.异动症(LID)组10只,腹腔注射左旋多巴甲酯23 d;MK-801处理组10只,第23天左旋多巴甲酯注射前腹腔注射MK-801;PD组5只,腹腔注射0.2%维生素C液.另设假手术组5只为对照组.观察MK-801处理左旋多巴诱导的运动并发症模型大鼠的行为变化,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大鼠纹状体区GRK6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PD组大鼠长期使用左旋多巴后出现明显的异常不自主运动,与人类LID具有相似特征.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D组损伤侧纹状体区GRK6阳性细胞指数减少至(4.81±1.31)×103(P<0.05),LID组损伤侧GRK6阳性细胞指数进一步减少至(3.23±0.41)×103(P<0.01).MK-801组LID大鼠异常不自主运动评分减少,药效期延长,同时损伤侧纹状体区GRK6阳性细胞指数增多至(4.64±1.39)×103(P<0.05).Western印迹法检测结果同免疫组化基本相符,PD组损毁侧/未损毁侧纹状体区GRK6含量比值为(83.7±2.1)%,LID组GRK6值降低为(76.8±2.2)%,而MK-801组GRK6值升高至(91.1±2.7)%(P<0.01).结论 NMDA受体拮抗剂能逆转大鼠运动并发症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GRK6增多,抑制了谷氨酸受体的过度活化有关.
吴娜杨新新宋璐刘振国
关键词:帕金森病蛋白激酶类
ERK通路参与可持续释放左旋多巴微球减少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观察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包裹的可释放左旋多巴/苄丝肼的微球对帕金森病(PD)大鼠运动症状及异动症发生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利用PLGA包裹左旋多巴或苄丝肼制成微球,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微球在大鼠体外释放左旋多巴/苄丝肼的浓度。6-羟基多巴胺(6-OHDA)腹腔注射制备PD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PD大鼠分为PD组、左旋多巴处理组和微球处理组,并设假手术组,各组12只。给予左旋多巴处理组大鼠皮下注射左旋多巴(12mg/kg)和苄丝肼(15mg/kg),给予微球处理组大鼠皮下注射含同等剂量左旋多巴和苄丝肼的微球。于治疗的第1、7、14天计数大鼠经阿扑吗啡诱导的旋转圈数。2周后行大鼠异常不自主评分(AIM)并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纹状体区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的磷酸化水平。结果体外释放试验结果显示微球内的左旋多巴/苄丝肼均匀缓慢释放,第7天时左旋多巴和苄丝肼释放量分别达到91.2%%和97.1%。治疗2周后,微球处理组大鼠和左旋多巴处理组大鼠阿扑吗啡诱导的旋转圈数均明显下降(均P〈0.05),但在治疗的第1、7、14天两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微球处理组大鼠于治疗后的第1、2、4、6、8、10、12、14天的AIM评分(轴性+上肢+口面)与左旋多巴处理组大鼠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左旋多巴处理组大鼠纹状体ERK1/2水平较PD组和假手术组明显升高(均P〈0.05)。微球处理组大鼠纹状体ERK1/2磷酸化水平较左旋多巴处理组大鼠明显降低(P〈0.01)。结论微球皮下注射可以改善PD大鼠的运动症状,同时可以减少PD大鼠异动症的发生,这可能与微球释放的左旋多巴持续性刺激PD大鼠从而减少ERK1/2的磷酸化水平有关。
杨新新任甜甜宋璐吴娜袁伟恩刘振国
关键词:帕金森病异动症左旋多巴
β-arrestinl参与MK-801治疗帕金森病异动症的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MK-801缓解帕金森病(PD)异动症的治疗机制。方法建立PD运动并发症大鼠模型,25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异动症(LID)组10只、MK-801处理组10只、PD组5只,另设假手术组5只为对照组。观察MK-801治疗左旋多巴诱导的异动症大鼠模型的行为学变化,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Western blot印迹法检测大鼠纹状体区β-arrestinl的表达情况。结果MK-801处理后,LID大鼠模型异常不自主运动评分降低和剂峰旋转行为减弱。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LID组损伤侧β-arrestinl阳性细胞指数[(2.95±0.44)×10^4]明显较未损伤侧[(3.78±0.37)×10^4]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15,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D模型组损毁侧与未损毁侧纹状体区β-arrestinl含量比值为81.02%±2.23%;LID组(64.88%±3.10%)蛋白表达量进一步减少,与P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7,P〈0.01);而MK-801组蛋白表达量增高至89.26%±1.90%。与LI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82,P〈0.01)。结论MK-801能缓解LID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其机制可能与β-arrestinl表达增多抑制了谷氨酸受体的过度活化有关。
吴娜宋璐杨新新刘振国
关键词:帕金森病抑制蛋白类地卓西平马来酸盐
帕金森病患者运动症状进展及运动并发症危险因素纵向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运动症状的进展及运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运动症状的进展速度及运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随访2007年在新华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PD患者130例,随访时间为3年。采用统一PD评分量表(UPDRS)和H—Y分级评估及随访130例患者运动症状进展及运动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并分析运动症状的进展速度及运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PD患者H-Y分级平均年增长2.5%,UPDRSH1分数平均年增长3.1%;随访末患者吞咽困难发生率较基线增加23.0%;跌倒发生率增加16.7%;(2)异动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随访末左旋多巴的剂量(OR=1.004,95%CI1.001—1.006,P=0.008);症状波动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病程(OR=1.637,95%C11.083~2.473,P=0.019),左旋多巴用药时间(OR=0.698,95%C10.494—0.987,P=0.042),入组时(OR=1.005,95%CI1.001-1.010,P=0.016)及随访末左旋多巴剂量(OR=1.014,95%CI1.001~1.027,P=0.032)。结论随病程进展,PD患者的运动症状逐渐加重,吞咽困难和跌倒的发生率上升,运动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左旋多巴的暴露总量是PD患者出现运动并发症的预测因素。
任肖玉魏雅荣干静周明珠万赢陆丽霞吴佳英何海燕陈伟刘振国
关键词:帕金森病发病率
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前瞻性研究被引量:16
2013年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患者生活质量变化及其预测因素。方法收集2007年4—12月我院门诊就诊及住院的PD患者,最终符合条件患者81例。人组时收集患者病史及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并应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Hoehn-Yahr(H-Y)分期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帕金森睡眠量表(PDSS)、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运用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问卷(PDQ-39)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收集患者资料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3年后对患者再次进行评估。结果随访末患者UPDRS总分(UPDRS-T)、UPDRS运动评分(UPDRSⅢ)、H—Y分级、PDQ-39评分分别为(52.65±18.03)分、(29.91±11.58)分、(2.51±0.80)级、(45.10±20.63)分,较基线(31.23±15.66)分、(20.59±10.73)分、(2.15±0.81)级、(26.62±18.39)分均增加(t=16.79、5.94、3.44、21.67,均P〈0.05),PD患者病情进展,患者生活质量下降。PDQ-39增加的分数与衡量患者病情的uPDRS和H—Y增长值相关(r=0.255、0.280,均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影响PD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为抑郁(0R=1.223,P=0.005)。结论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随病程不断恶化。高抑郁评分是生活质量恶化的重要预测因素,应早期发现并及时干预。
任肖玉周明珠干静万赢陆丽霞吴佳英何海燕魏雅荣刘振国
关键词:帕金森病生活质量抑郁
可控释左旋多巴和苄丝肼微球减少帕金森病大鼠异动症的发生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观察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包裹的可释放左旋多巴和苄丝肼的微球对帕金森病(PD)大鼠运动症状及异动症发生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PLGA包裹左旋多巴及苄丝肼制作微球,高效液相法测定微球在体内释放出的左旋多巴和苄丝肼的浓度,6-羟基多巴胺(6-OHDA)注射制作PD大鼠模型,制模成功的PD大鼠随机分成PD组、左旋多巴组、微球组(每组12只),另设溶剂注射假手术组(n=12)。左旋多巴组和微球组大鼠分别接受左旋多巴和苄丝肼(左旋多巴12mg/kg,苄丝肼15mg/kg)或等剂量微球皮下注射,在治疗的第1、4、7、10、14天行大鼠前肢功能测定,治疗2周后行大鼠异常不自主运动(AIM)评分,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blot法检测纹状体区磷酸化的多巴胺和环磷腺苷调节的磷酸化蛋白-32(DARPP-32)(Thr34)和AFosB水平。结果体内释放实验表明第7天时左旋多巴和苄丝肼释放量分别达76.2%和83.6%。微球处理组大鼠在治疗的第10天和第14天时前肢跨步数分别为5.8±1.6和5.2±1.5,比左旋多巴组(2.4±1.1、1.2±0.5)明显增加(t=4.12,5.43,均P〈0.01)。微球处理组大鼠第14天AIM评分[(16.0±2.1)分]较左旋多巴处理组[(26.0±3.2)分]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9,P〈0.01)。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微球处理组大鼠纹状体磷酸化DARPP-32水平[(3.7±1.3)×10^4]较左旋多巴处理组[(7.9±2.2)×10^4]明显降低(t:2.95,P〈0.05)。Westernblot结果显示微球处理组大鼠磷酸化DARPP-32和AFosB水平分别为119.4%±11.3%和149.3%±12.3%,较左旋多巴组(184.8%±13.7%和300.4%±14.2%)显著下降(t=4.12、2.91,均P〈0.05)。结论微球皮下注射可以改善PD大鼠的运动症状,同时可以减少PD大鼠异动症的发生,这与微球释放的左旋�
杨新新任甜甜吴娜宋璐袁伟恩刘振国
关键词:帕金森病左旋多巴微球体
帕金森病患者的非运动症状三年随访被引量:22
2012年
目的随访观察帕金森病(PD)非运动症状的发生、发展及变化情况,研究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应用统一PD评分量表(UPDRS)第Ⅲ部分和第Ⅳ部分、PD非运动症状30问卷、PD生活质量问卷(PDQ-39)等量表,在基线和3年随访末对87例原发性PD患者进行评估,采用配对t检验、卡方检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及分层回归分析等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结果随着疾病的进展,基线和3年随访末比较,患者的UPDRSⅢ评分由(22.21±11.31)分升至(30.49±11.68)分、UPDRSIV评分从(1.00±1.54)分到(2.94±3.12)分,非运动症状评分由(7.98±3.96)分至(12.35±5.12)分,PDQ.39评分由(28.11±22.88)分升至(36.65±26.95)分,均明显升高(t=-5.54、-5.75、-6.46、-5.29,均P=0.000)。运动症状与非运动症状的加重均对生活质量的下降有影响。发生率较高的非运动症状如便秘、记忆障碍、夜尿等症状和发生率居中的抑郁焦虑症状在疾病早期就持续存在,而疼痛、多汗等非特异性症状(△R^2=21.6%),流涎、排便不尽感等消化系统症状(△R^2:23.4%)在随访过程中发生率明显上升,是导致随访中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结论PD非运动症状在疾病早期就出现,随着病程延长无论运动还是非运动症状均加重,生活质量下降。
干静任肖玉魏雅荣周明珠何海燕陆丽霞吴佳英陈伟万赢刘振国
关键词: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随访研究生活质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