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6JA770019)
- 作品数:4 被引量:1H指数:1
- 相关作者:秦海滢赵毅王珊珊更多>>
- 相关机构:辽宁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更多>>
- 明清时期淄川士人的社会交往与空间转换被引量:1
- 2008年
- 通过对明清时期淄川士人社会交往基础和交往形式等问题的探讨,反映处于不同空间层次之士由于经济基础、政治因素等影响,其价值取向也有所不同,但是他们认同的基础要素是共同的历史记忆、生活遭遇和共同的志趣,而社会交往正是这种认同的重要表征。
- 赵毅秦海滢
- 关键词:社会交往
- 寻道与循道:明清山东士人在家庭空间内的定位与走向
- 2016年
- 传统中国社会,家长在家庭空间内对士人童蒙时期所进行的各种道德训诫,其定位坐标依然是儒家之道,涵盖了一切以忠孝仁义为核心的伦理纲常以及群体观、社会观等价值观念,由此指导着士人去寻道并走向循道之实践。但由于受个体主观因素及社会外在环境等影响,士人践行中则出现了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弃道求存、以道抗势等多样性发展趋势。
- 秦海滢
- 关键词:明清时期
- 明清山东士人在交往空间内的组合与分化
- 2016年
- 从明清时期山东士人的生活轨迹来看,地缘、血缘、业缘、趣缘等基本生活要素,成为士人交往的重要载体,而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念则是其组合的基础。士人组合形式表现为同僚之谊、同乡之情等层面,虽略有差异,但也存在共性。但是,由于不同因素的影响,士人价值观念往往易生分化,表现在党派纷争、反目为仇、背信弃义等多个层面。因此,士人在交往原则上,必须牢牢把控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这也是决定他们组合与分化的关键。
- 秦海滢王珊珊
- 关键词:明清时期交往空间分化
- 虚与实:明清山东士人价值观念在宗教空间的构造
- 2012年
- 在传统社会,士人面临科举竞争、生存困境等诸多问题,在精神层面难免产生一定压力。而神授托梦的虚构意境,对士人的理想具有一定的指引性。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受神灵所点拨者多是一些符合忠孝节义道德标准之士。因此,宗教信仰中的虚与士人生活中的实之所以能够相互转化,是以道德原则为前提的。值得注意的是,主流儒家思想之外,那些释道思想虽含有宿命论,却也在士人精神世界形成了一种超脱现实的人生构造。
- 秦海滢
- 关键词: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