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0CB535014)

作品数:13 被引量:106H指数:6
相关作者:陈洁曾茂茂堵国成陈坚何志勇更多>>
相关机构:江南大学江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轻工技术与工...
  • 4篇化学工程
  • 2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分离蛋白
  • 3篇L-苯丙氨酸
  • 3篇大豆分离
  • 3篇大豆分离蛋白
  • 2篇乳状液
  • 2篇葡萄糖
  • 2篇重组大肠杆菌
  • 2篇抗氧化
  • 1篇代谢
  • 1篇代谢调节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酶
  • 1篇蛋白酶水解
  • 1篇蛋白溶解性
  • 1篇蛋白水解
  • 1篇蛋白水解物
  • 1篇选育
  • 1篇乙酸
  • 1篇乙酸合成
  • 1篇异己

机构

  • 13篇江南大学
  • 1篇江苏大学

作者

  • 8篇陈洁
  • 7篇曾茂茂
  • 5篇陈坚
  • 5篇堵国成
  • 4篇何志勇
  • 4篇刘龙
  • 3篇李江华
  • 3篇王天文
  • 2篇周海岩
  • 1篇程宇
  • 1篇马海乐
  • 1篇王静
  • 1篇秦昉
  • 1篇黄小林
  • 1篇夏书琴
  • 1篇张东旭
  • 1篇唐学燕
  • 1篇张芬芬
  • 1篇房峻
  • 1篇周景文

传媒

  • 3篇工业微生物
  • 3篇食品工业科技
  • 3篇食品科学
  • 2篇食品与发酵工...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生物加工过程

年份

  • 3篇2013
  • 6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透明红球菌转化合成α-酮异己酸培养基优化被引量:1
2011年
利用基于统计学的方法对不透明红球菌(Rhodococcus opacus)DSM 43250转化合成α-酮异己酸(KIC)的培养环境进行优化。采用Plackett-Burman(PB)设计筛选获得对KIC产量具有显著影响的关键营养因子:(NH4)2SO4、麦芽膏和NaNO3。通过最陡爬坡实验、Box-Behnken实验设计和SAS软件回归分析建立了KIC产量关于3个关键营养因子的二次多项式模型,并以模型求解确定最佳培养条件(g/L):(NH4)2SO4 0.23,麦芽膏2.42,NaNO3 1.43。在此培养条件下,KIC的理论最高产量为23.98 mg/L,在验证实验中KIC最高产量为23.93 mg/L,比优化前(3.72 mg/L)提高了6.43倍。
祝玉洪刘龙周景文房峻李江华堵国成陈坚
不同样品采集方法对米糠风味物质测定的影响被引量:10
2013年
研究了四种常用的样品采集方法对米糠风味物质测定的影响。采用GC-MS对提取后的样品进行测定和分析发现:加速溶剂萃取法只提取到8种化合物;同时蒸馏萃取法可提取到33种化合物,且主要是高沸点化合物;静态顶空萃取法可检出22种酯类、酸类和醛类化合物,但这些化合物对米糠风味贡献有限;固相微萃取法可获得51种化合物,包括苯类、烃类、醛类、醇类、酮类、酸类以及杂环类,大部分米糠风味的特征化合物可用该方法检出,且该方法无溶剂、操作简便快速。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常用的四种风味物质采集方法中,固相微萃取法适合于米糠风味物质的采集,可作为米糠风味物质测定的前处理方法。
曲宏宏段文艳唐学燕陈洁曾茂茂黄小林
关键词:米糠挥发性风味物质固相微萃取同时蒸馏萃取
糖基化反应对花生分离蛋白乳化性的影响被引量:6
2011年
为通过糖基化提高花生分离蛋白的乳化性,探讨了接枝度、不同还原糖种类、反应温度以及还原糖比例对花生分离蛋白乳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葡萄糖与花生分离蛋白反应所得产物的接枝度较麦芽糖高,即葡萄糖的反应性好于麦芽糖;采用葡萄糖与麦芽糖糖基化后花生分离蛋白的乳化性均得到提高,且葡萄糖所得乳化活性较高,而麦芽糖所得乳化稳定性较高;反应温度高于花生分离蛋白的变性温度(60℃)时,其乳化性反而降低;花生分离蛋白与糖的质量比为1∶2时比1∶1和1∶3更有利于改善蛋白质的乳化性;糖基化改性后,花生分离蛋白的乳化性接近于食品中常用的酪蛋白酸钠。
曾茂茂曲刚陈洁黄小林
关键词:糖基化反应花生分离蛋白乳化性
不同来源蛋白酶水解对大豆分离蛋白分散性及溶解性的影响被引量:9
2012年
研究了动物(胰蛋白酶)、植物(木瓜蛋白酶与菠萝蛋白酶)、微生物(碱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三种来源蛋白酶的低限度水解对大豆分离蛋白(SPI)分散性和溶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来源蛋白酶轻度水解可显著提高SPI的分散性,但却使其溶解性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三种来源蛋白酶水解产物的分散度大小依次为:植物来源蛋白酶>微生物来源蛋白酶>动物来源蛋白酶,而其溶解性则相反:动物来源蛋白酶>微生物来源蛋白酶>植物来源蛋白酶。本文对采用酶解的方法制备高分散性与高溶解性SPI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通过对木瓜蛋白酶水解沉淀物进行分析,可以推测酶解使SPI溶解度显著下降的原因可能是SPI被水解后通过疏水作用力和氢键相互聚集形成了不溶性的沉淀。
王一曾茂茂何志勇黄小林陈洁
关键词:大豆分离蛋白分散性溶解性蛋白酶
还原型谷胱甘肽和几种常见二肽抗氧化性的比较研究被引量:6
2012年
在DPPH自由基体系、ABTS+.体系、亚铁离子螯合和亚油酸过氧化体系中,对还原型谷胱甘肽、L-肌肽、N-乙酰-L-肌肽、甘氨酰-L-酪氨酸、L-丙氨酰-谷氨酰胺、双甘氨肽的抗氧化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以上几种小肽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尤其在亚油酸体系中。其中含有半胱氨酸的还原型谷胱甘肽、含有酪氨酸的甘氨酰-L-酪氨酸的抗氧化能力与BHA和VE相当,L-肌肽、双甘氨肽、L-丙氨酰-谷氨酰胺其次,最弱的是N-乙酰-L-肌肽。含组氨酸的L-肌肽有很强的螯合金属离子的能力,其质量浓度1mg/mL时即可达到92.51%的螯合亚铁离子的能力,与EDTA的螯合能力相近。
胡晓赟曾茂茂陈洁
关键词:还原型谷胱甘肽二肽抗氧化性
甘氨酸对美拉德反应体系及产生肉香风味物质的影响被引量:21
2012年
研究添加甘氨酸对葡萄糖-半胱氨酸的简单美拉德反应体系中底物残留浓度、pH值、颜色物质以及产生肉香味的1,2-乙二硫醇、2-乙基吡嗪、2,4,5-三甲基噻唑和2-乙酰基呋喃4种风味化合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甘氨酸加入量的增加,体系中半胱氨酸浓度基本不变,而葡萄糖的浓度则略有下降;体系中产生了大量颜色物质,并且pH值变小;1,2-乙二硫醇与2,4,5-三甲基噻唑的浓度均先增大后减小,2-乙基吡嗪的含量逐渐降低,2-乙酰基呋喃的浓度先增大后基本保持不变。感官评定的结果表明,当甘氨酸的添加浓度为0.20mol/L时,体系整体的肉香味有所提高。
曾茂茂李伶俐何志勇秦昉陈洁
关键词:甘氨酸美拉德反应半胱氨酸葡萄糖
长期贮藏大豆分离蛋白溶解性下降原因探讨——大豆分离蛋白中微量油脂氧化的影响被引量:4
2012年
为了探寻大豆分离蛋白(SPI)在长期贮藏过程中溶解性不断下降的原因,文中研究了SPI中微量油脂存在的影响。制备了SPI、含2%未氧化大豆油SPI和含2%氧化大豆油的SPI 3组样品,采用真空包装,在贮藏12周过程中定期测定样品的溶解度、蛋白羰基、表面巯基、总巯基以及自由氨基等性质。结果表明:在贮藏过程中所有SPI的溶解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含油脂氧化的样品SPI溶解度的下降最快且溶解度最低。3组样品在贮藏期间的羰基、总巯基、自由氨基含量变化几乎无差别,但空白SPI的表面自由巯基含量始终高于含有未氧化大豆油的SPI和含氧化大豆油的SPI(P<0.05)。说明大豆蛋白贮藏期间发生了氧化反应,氧化油脂可以促进溶解度下降的加速,但是氧化油脂本身不是导致蛋白质氧化的唯一影响因素,导致大豆蛋白贮藏过程溶解度下降的原因比较复杂,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李祖胤曾茂茂何志勇黄小林陈洁
关键词:大豆分离蛋白油脂氧化
大气压辉光放电低温等离子体诱变选育谷氨酰胺转胺酶高产菌株被引量:29
2010年
以茂源链轮丝菌(Streptoverticillium mobaraense)03-10为出发菌株,采用一种新型的裸露电极大气压辉光放电的冷等离子体技术对链霉菌孢子进行诱变。根据双层平板法菌落显色及诱变处理后菌落形态差异快速筛选谷氨酰胺转胺酶高产突变株。突变率、正突变率分别达到42.8%和20.6%。最后复筛选育出具有较好遗传稳定性和形态稳定性的高产突变株G2-1,酶活达到2.73U/m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82%。
夏书琴刘龙张东旭李江华堵国成陈坚
关键词:谷氨酰胺转胺酶显色
利用三阶段葡萄糖添加策略减少乙酸合成并促进重组大肠杆菌生产L-苯丙氨酸被引量:2
2013年
为了降低副产物乙酸的积累和提高L-苯丙氨酸的产量,分别优化了L-苯丙氨酸发酵的初始葡萄糖浓度和葡萄糖的指数流加策略。结果表明,20 g/L的初始葡萄糖浓度可以控制细胞的比生长速率低于临界值0.3 h-1,显著地降低了乙酸的积累,提高了L-苯丙氨酸的产量。采用预设比生长速率μ3 *=0.4(h-1)进行葡萄糖的指数流加取得了实际最大比生长速率0.29 h-1,使细胞的比生长速率低于临界值,促进了L-苯丙氨酸的合成,最终获得L-苯丙氨酸的产量达48.45g/L,比本实验室原有水平提高了37%。
胡云王天文堵国成陈坚
关键词:L-苯丙氨酸重组大肠杆菌乙酸
酪氨酸流加方式对重组大肠杆菌发酵生产L-苯丙氨酸的影响
2013年
研究了流加浓度对酪氨酸重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BR-165(pAP-B03)发酵生产L-苯丙氨酸的影响。结果表明,诱导后L-酪氨酸流加加速了菌体的生长,提高了生产强度,缩短了发酵周期。在流加浓度为75 mg/h时,最大菌体干重达到了40.13 g/L(对照11.48 g/L),生产周期缩短到30 h(对照48 h),生产强度达到1.409 g/h/L(对照0.876 g/h/L)。但是L-酪氨酸的流加对L-苯丙氨酸的最终产量没有明显的影响,因此可认为流加酪氨酸是减少发酵时间并提高生产强度的有效方法。本研究获得的酪氨酸流加方式对L-苯丙氨酸的工业化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王静周海岩李江华王天文刘龙堵国成陈坚
关键词:L-苯丙氨酸比生长速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