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60018)

作品数:5 被引量:12H指数:2
相关作者:吴学东严文静朱健张杉杉王宁更多>>
相关机构: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理大学大理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漏斗
  • 4篇漏斗胸
  • 3篇膈肌
  • 2篇胸廓
  • 1篇单细胞
  • 1篇单细胞悬液
  • 1篇胸腔
  • 1篇悬液
  • 1篇幼鼠
  • 1篇容积
  • 1篇体表
  • 1篇体表测量
  • 1篇膈肌损伤
  • 1篇细胞
  • 1篇细胞悬液
  • 1篇流式细胞
  • 1篇流式细胞术
  • 1篇径线
  • 1篇肌损伤
  • 1篇肺功

机构

  • 3篇大理大学第一...
  • 1篇大理学院
  • 1篇安徽省立儿童...
  • 1篇大理学院临床...
  • 1篇大理学院附属...
  • 1篇大理大学

作者

  • 2篇吴学东
  • 1篇严文静
  • 1篇孙迪文
  • 1篇李俊
  • 1篇王宁
  • 1篇张杉杉
  • 1篇朱健

传媒

  • 2篇中华小儿外科...
  • 1篇重庆医学
  • 1篇医学动物防制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大鼠获得性漏斗胸形成过程中肺功能的观察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 观察获得性漏斗胸形成过程中肺功能的变化.方法 4周龄SD大鼠40只按数字随机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只.实验组行经胸骨旁切断下位三对肋软骨观察漏斗胸形成,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于术后3d和4周测定动物肺功能指标,包括:吸气阻力(Ri)、呼气阻力(Re)、肺的顺应性(Cl)、每分钟通气量(MVV)、用力肺活量(FVC)、第0.2s用力呼气容积(FEV0.2)、FEV0.2/FVC%、呼出50%FVC量时的流速(FEF50%)及用力最大呼气流速(PEF)等,检测结果在组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造模术后1周内动物呼吸频率增快,其后漏斗胸逐渐形成并稳定.肺功能检测:术后3d测得Ri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16±0.21)cmH2O·ml-1·s-1和(0.73±0.26)cmH2O·ml-1·s-1 (P=0.00),Re分别为(0.86±0.30)cmH2O·ml-1·s-1和(0.58±0.16)cmH2O·ml-1·s-1 (P=0.01),Cl分别为(0.05±0.01)cmH2O/ml和(0.09±0.02)cmH2O/ml(P=0.00),FVC分别为(3.69±0.10)ml和(3.89±0.19)ml (P=0.00),FEV0.2分别为(3.28±0.40) ml和(3.58±0.15)ml(P=0.02);术后4周测得Ri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0.88±0.17) cmH2O·ml-1·s-1和(0.66±0.10)cmH2O·ml-1·s-1 (P=0.00),FVC分别为(5.76±0.52)ml和(5.47±0.20) ml(P=0.05).Ri在术后3d和4周的检测结果在同龄动物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造模术后动物的吸气阻力增加(P〈0.05);Re、Cl、FEV0.2和FVC等指标在术后3d的测得值组间差异有显著性,实验组Re增加而另3个指标减小(P〈0.05),FVC在术后4周时组间比较P=0.05,而MVV 、FEV0.2/FVC%、PEF25%~75%和PEF等指标不论在术后3d还是4周的检测结果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胸骨旁切断下位三对肋软骨造成模型漏斗胸的形成过程中,幼鼠吸气和呼气阻力增加,胸壁和肺的顺应性均降低,随着漏斗胸的形成和稳定,肺功能重新建立适应,但胸廓的顺应性仍较正常降�
孙迪文吴学东王宁严文静张杉杉李娜张远圆
关键词:漏斗胸肺功能
机械法与机械-酶消化法制备大鼠膈肌组织单细胞悬液的比较被引量:6
2020年
背景:流式细胞术作为目前先进的细胞分析技术,其研究基础是单细胞悬液,但目前尚无有关膈肌组织单细胞悬液制备方法的相关报道。目的:探索应用机械法与机械-酶消化法分别制备大鼠膈肌单细胞悬液的可行性并比较2种方法获得单细胞的数量和活性。方法:以SD大鼠的新鲜膈肌组织为标本,在机械法的基础上,选用胰蛋白酶、胶原酶Ⅰ、胶原酶Ⅱ、胶原酶Ⅳ及其不同组合进行消化制备膈肌单细胞悬液,观察细胞形态并经锥虫蓝染色后测定细胞活性,对活细胞、失活细胞和细胞团块进行计数并计算出细胞存活率和单细胞悬液浓度,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①机械-酶消化法所制得的单细胞悬液较机械研磨法细胞分散度好、形态完整、边界清楚、杂质及细胞碎片较少、背景较干净;②单纯机械研磨法制备的单细胞悬液活细胞数较低,失活细胞数较高,细胞存活率最低,团块较多;③在机械法的基础上,加入胰蛋白酶、胶原酶Ⅰ和胶原酶Ⅳ3种等体积混合酶所得单细胞悬液的活细胞数及悬液浓度最高,每0.1 g膈肌组织可获得(1.0-2.0)×106个细胞,细胞存活率较高,与单纯机械法获得单细胞悬液比较,在活细胞、失活细胞、细胞团块、细胞存活率及悬液浓度方面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次是加入胰蛋白酶和胶原酶Ⅳ这2种等体积混合酶消化法,所得单细胞悬液浓度、细胞成活率及细胞团块方面也均较为理想;④结果表明,机械法和机械-酶消化法均能成功制备出大鼠膈肌单细胞悬液,机械-酶消化法优于单纯机械法,其中加入胰蛋白酶、胶原酶Ⅰ和胶原酶Ⅳ3种等体积混合酶的机械-酶消化法所得单细胞悬液效果最佳,是较优选的膈肌单细胞悬液制作方法。
张远圆张杉杉常旭赵朋伟余孝先吴学东
关键词:单细胞悬液流式细胞术
体表测量计算漏斗胸大鼠胸腔容积的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通过体表测量计算胸腔容积评价肺发育、胸廓缩小程度及漏斗胸畸形程度。方法将90只健康4周龄SD大鼠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70只,对照组20只。实验组从胸骨旁切断下位3对肋软骨制作漏斗胸大鼠模型。分别于术前,术后2、4、8、12周测量胸部多条径线,并进行组间比较。胸腔容积大小用数学公式计算,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测量及CT三维重建所得,采用SPSS17.0进行t检验及直线回归分析。结果实验采用多条径线测量结果,经过数学计算,阿基米德原理测量,以及CT三维重建所得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体表测量计算胸腔容积的方法是可行的,该方法可替代CT检查对于评估漏斗胸形成过程中的胸腔容积的改变。
朱健李俊吴学东张杉杉王宁
关键词:体表测量漏斗胸
大鼠获得性漏斗胸形成过程中膈肌收缩功能的测定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 通过对大鼠膈肌收缩力的动态测定探讨获得性漏斗胸形成过程中膈肌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 4周龄SD大鼠120只,按数字随机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只.研究组行胸骨旁切断第5~7对肋软骨观察漏斗胸形成,对照组不做处理.分别于术后3 d及1、2、4、8、12周取每组10只动物膈肌标本,经体外灌流膈肌条,测量其单收缩张力、最大强直收缩力并进行组间t检验,对不同频率刺激下膈肌张力的测定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 术后第1周呼吸频率较快并逐渐出现胸骨区域下陷,2周即形成典型的漏斗胸并逐渐加重,4周后畸形稳定.术后3 d及1、2、4、8、12周研究组膈肌单收缩张力分别为(211.42±0.81)g/cm2、(208.27±0.86)g/cm2、(199.79±1.81)g/cm2、(196.23±1.75)g/cm2、(194.99±3.28)g/cm2和(196.40±1.73)g/cm2,在对照组分别为(212.97±0.44)g/cm2、(213.47±0.79)g/cm2、(211.72±1.71)g/cm2、(212.79±1.38)g/cm2、(212.63±1.90)g/cm2和(213.64±0.77)g/cm2;测得膈肌最大强直收缩力分别为(887.97±3.40)g/cm2、(874.74±3.60)g/cm2、(839.12±7.62)g/cm2、(824.17±7.38)g/cm2、(818.95±13.79)g/cm2和(824.89±7.25)g/cm2,在对照组分别为(894.49±1.86)g/cm2、(896.58±3.38)g/cm2、(889.23±7.19)g/cm2、(893.72±5.81)g/cm2、(893.06±7.97)g/cm2和(897.30±3.23)g/cm2.研究组各时间点测得膈肌单收缩张力、最大强直收缩力值均低于对照组,尤以术后3 d到2周时的测得值下降最为明显,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刺激频率从10 Hz增加到100 Hz,两组动物膈肌收缩张力均增加,但研究组各种刺激频率下各时间点的结果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测得值在组内比较,研究组各时间点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尤其是术后3 d、1周和2周三个时间点测得值间的差异(P〈0.05);而对照组内各时间点测得值间比较,差异�
黄勇董从丽吴学东王宁严文静李娜张杉杉张远圆
关键词:漏斗胸膈肌
膈肌损伤对幼鼠胸廓发育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以不同鼠龄行膈肌损伤术前后胸廓径线改变情况,探讨幼鼠膈肌损伤对胸廓发育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分成3组各20只,1组、2组养至不同鼠龄时进行膈肌损伤。以假手术设为对照组,于鼠龄6周、8周和12周测量胸廓横径、前后径和胸围及体重,并观察胸廓外观,至鼠龄12周全部处死观察膈肌组织学结构。结果①1组、2组胸廓横径、前后径、周径和体重的测得值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膈肌损伤后前胸壁凹陷畸形发生率为44.12%,膈肌损伤1组、2组漏斗胸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动物中未发现其他畸形。③前胸壁凹陷畸形的发生与膈肌损伤、畸形出现时间(术后观察时间点)的相关程度密切(P<0.05),与接受手术时的鼠龄相关程度较差(P>0.05);④膈肌损伤后,肌纤维结构松散,有结缔组织增生。结论膈肌损伤引起挛缩,牵拉前胸壁,导致生长发育期动物胸廓发育滞后,具体表现在胸廓前后径比例缩小、横径比例增大,胸廓扁平,有44.12%的大鼠呈现前胸壁的凹陷畸形。
严文静吴学东
关键词:膈肌损伤漏斗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