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2154)

作品数:8 被引量:92H指数:4
相关作者:吴文祥葛全胜邱立友陈世昌徐明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历史地理
  • 2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气候
  • 3篇气候变化
  • 3篇龙山时代
  • 2篇土壤
  • 2篇土壤微生物
  • 2篇中晚期
  • 2篇晚期
  • 2篇微生物
  • 2篇梨园
  • 2篇果实
  • 2篇果实品质
  • 2篇KA
  • 2篇P
  • 1篇大禹
  • 1篇大禹治水
  • 1篇性状
  • 1篇中国古代文明
  • 1篇人口
  • 1篇人口增长
  • 1篇社会动因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河南农业职业...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8篇吴文祥
  • 6篇葛全胜
  • 2篇邱立友
  • 1篇常介田
  • 1篇徐明辉
  • 1篇陈世昌
  • 1篇房茜

传媒

  • 2篇第四纪研究
  • 1篇文史知识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中原文物
  • 1篇果树学报
  • 1篇核农学报
  • 1篇古地理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菌渣还田对梨园土壤性状及梨果品质的影响被引量:45
2012年
在7年生梨树行间进行10、12.5和15kg/m23种投料量的覆土栽培平菇试验,将出菇后的菌渣还田,以探明菌渣还田对梨园土壤性状及梨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菌渣还田使0~40cm土层土壤容重降低7.3%~14.9%(P<0.05),土壤空隙度增加4.2%~11.5%(P<0.05),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提高32.7%~56.0%(P<0.01),活性有机碳含量提高39.2%~92.5%(P<0.01),并提高了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含量比例;(2)与对照相比,0~40cm土层细菌数量提高12.1%~47.0%,放线菌数量提高19.5%~82.8%;真菌数量68.7%~163.6%(P<0.01),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分别提高13.4%~32.2%(P<0.01)和9.3%~37.1%;(3)土壤脲酶活性提高23.2%~47.6%(P<0.05),蔗糖酶活性提高25.7%~58.6%(P<0.01),磷酸酶活性提高14.8%~33.6%(P<0.01)、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4.8%~20.2%,且随菌渣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4)菌渣还田使梨单果重提高9.2%~15.0%(P<0.05),硬度增加3.9%~5.3%(P<0.05),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11.7%~19.5%(P<0.05),可溶性糖含量提高4.2%~6.3%(P<0.05),可滴定酸含量降低3.1%~7.7%。在梨树行间按15kg/m2投料量覆土栽培平菇,还田后的菌渣可显著提高梨园0~40cm土层土壤肥力,并改善梨果实品质。
陈世昌常介田吴文祥徐明辉邱立友
关键词:菌渣梨园土壤性状土壤微生物果实品质
从气候变化论证大禹治水传说的真实性被引量:2
2013年
大禹治水是中国史前最具影响力、流传最广的一个神话传说。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先秦诸子就对大禹治水精神推崇备至,当代教育者则直接将大禹治水事迹写入小学课本;在当代学术界,大禹治水的意义无论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其因与标志中国古代文明诞生的夏朝建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密切相关,遂成为史学、考古学、地理学、神话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多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吴文祥葛全胜
关键词:大禹治水神话传说气候变化中国古代文明重大历史事件先秦诸子
4.5—4.0kaB.P.气候变化、人口增长、条件限制与黄河中下游地区龙山酋邦社会产生被引量:16
2014年
黄河中下游地区龙山时代中晚期(4.5~4.0kaB.P.)酋邦社会的产生是我国史前社会演进过程中一个重要事件,关于其形成机制,学者提出了各种假说或理论,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理论能够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本文首先根据考古和历史文献证据,揭示出龙山时代中晚期战争盛行的社会现象,从而支持了国际学术界关于战争是史前社会演化主要驱动力理论;然后利用多种自然气候记录恢复了龙山时代气候变化历史,发现龙山时代中晚期,即大约4.5~4.0kaB.P.发生了显著气候变化,其发生时间与黄河中下游地区龙山酋邦社会产生的时间比较吻合,暗示二者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另外结合人口学和社会演进理论,尝试提出另一种可供检验的假说,即认为在主要由于人口增长形成的限制条件下,气候变化作用于一定人口规模之上,引起人口一资源失衡,并进而触发的冲突和战争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酋邦社会产生的主要动因。
吴文祥葛全胜
关键词:P气候变化黄河中下游地区龙山时代
气候突变、人口增长、地理限制与夏朝的建立被引量:3
2014年
以夏朝建立为标志的中国古代文明诞生是中国史前人类社会演进史上一个里程碑,其产生原因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研究者提出了大量的理论来解释文明社会起源的动因,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假说能够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本文评述了文明起源最为流行的限制理论的成功与不足,复原了夏朝建立前后的气候变化,发现夏朝的建立恰好对应于4.2-4.0ka BP全球降温事件。本文依据文明起源的战争理论,但认为人口增长本身不是触发人口-资源失衡进而引发战争的一个独立变量,引入气候突变作为独立变量,认为人口增长、气候突变、人口迁徙和地理限制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人口-资源失衡,引起人群之间的战争是夏朝建立的主要原因。该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中国第一个王朝为何诞生于中原地区而不是其他地区,为何诞生于4.0ka BP前后而不是其他时间。
吴文祥葛全胜
关键词:夏朝气候突变人口增长
7.5-7.0 cal.ka B.P.气候事件在中国地区的表现及其动力机制被引量:4
2019年
识别全新世气候事件、阐明其区域环境表现特征、揭示其驱动机制是理解气候系统变化行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以及弄清考古学文化转变动因的关键,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随着高分辨率全新世古气候重建的进展,7.5~7.0cal.kaB.P.事件逐渐被揭示,但到目前为止仍缺乏针对该气候事件各种类型证据的系统收集、对比以及对其产生动力机制的分析。本文基于中国26条古气候记录,系统总结了这一气候事件在中国地区的环境表现。结果显示,7.5-7.0cal.kaB.P.气候事件在中国多个地区都有明显的反映,整体表现为温度下降、夏季风强度减弱。与全球其他地区的古气候记录对比显示7.5-7.0cal.kaB.P.气候事件可能具有全球性的特征;与驱动因子系列对比发现该气候事件发生在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逐渐减少、太阳活动减弱、火山活动频发、劳伦泰德冰盖快速融化期间,表明这4种因素在7.5-7.0cal.kaB.P.气候事件发生过程中发挥了作用。未来需要更多测年准确、分辨率高的古气候记录定量-半定量刻画该气候事件的变化幅度、起止时间以及区域差异,同时结合古气候模拟揭示7.5-7.0cal.kaB.P.气候事件产生的动力机制。
吴文祥侯梅心郑洪波葛全胜
关键词:全新世夏季风强度
中国龙山时代(5.0~4.0kaBP)气候变化被引量:9
2013年
龙山时代(5.0~4.okaBP)是全新世气候演化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演进的重要时期,然而有关这一时期的气候变化情况仍不太清楚;传统观点将整个龙山时代看作是一显著暖期,但近年来高分辨率的古气候纪录对这种认识提出了挑战。该文主要基于历史文献、考古证据以及近几十年来高分辨率的自然气候记录,运用IGBP强调古气候重建需要集成的方法,恢复了龙山时代气候变化;结果表明:龙山时代气候并非一直温暖,而是经历了龙山早期暖期(5.0~4.5kaBP)、龙山中晚期冷期(4.5~4.0kaBP)以及龙山未期降温事件(4.2~4.0kaBP)等3个气候阶段和气候事件;将其与世界其他地区古气候记录对比显示,这些特征气候阶段和气候事件影响范围较广,具有北半球性分布的特征。
吴文祥房茜葛全胜
关键词:气候重建
从人地关系的视角看“五帝时代”的历史真实性及其年代被引量:3
2015年
“五帝时代”是中国史前社会演进的一个重要阶段,然而其历史真实性却一直被质疑,其具体年代也存在较大争议。作者从人地关系视角出发,对这一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首先介绍了历史文献记录“五帝时代”和龙山中晚期考古证据所揭示出类似的“万邦”林立、相互竞争的政治景观及其社会含义,分析了“五帝时代”的可能年代,认为二者在地望、政治景观以及年代等方面都可能存在一致性。基于竞争和冲突与气候变化之间可能存在的成因联系,重建了“五帝时代”的气候背景,发现4.5—4.0kaBP阶段,即龙山中晚时期为一明显的降温期,且此降温阶段可以与世界其他地区古气候记录对比,进一步证明了该降温期的存在及其广域性分布特征。最后从人地关系的视角,论证了该降温阶段气候变化与“万邦”(酋邦社会)形成之间的成因联系,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五帝时代”存在的历史真实性,同时进一步表明“五帝时代”的年代极有可能相当于龙山时代的中晚期,具体年代为4.5~4.0kaBP。
吴文祥葛全胜
关键词:五帝时代KA人地关系
梨园套种平菇对土壤生物活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3
2012年
【目的】为探明套种平菇对梨园土壤生物活性及梨果实品质的影响,【方法】在7 a生梨树行间覆土套种平菇,将出菇后的菇渣旋耕还田,以不套种平菇为对照,测定分析梨园0~60 cm不同土层中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微生物量碳、量氮,脲酶、蔗糖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成熟梨果实品质。【结果】结果表明,套种平菇显著提高0~40 cm土层3大类群土壤微生物数量、生物量及脲酶、蔗糖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并随套种年限的增加趋于增加。连续3 a套种平菇处理的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较对照提高47.4%、32.0%、125.1%;微生物量碳、量氮比对照提高25.6%、28.1%;土壤脲酶、蔗糖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42.3%、47.2%、29.5%、11.6%。土壤微生物数量、生物量、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随土层加深均有所降低,而过氧化氢酶活性则呈升高趋势。套种平菇后能不同程度改善果实品质,显著提高了梨果单果质量、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及可溶性糖含量,降低了可滴定酸含量。【结论】套种平菇对提高梨园0~40 cm土层土壤肥力、改善梨品质有显著效果。
陈世昌侯殿明吴文祥孙文英邱立友
关键词:梨园平菇土壤微生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