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0839)
- 作品数:7 被引量:10H指数:1
- 相关作者:周翔彭玉兰庄华罗燕柳晓军更多>>
-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科学院东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双重超声造影定位隐匿性胰岛素瘤1例
- 2012年
- 患者女,45岁.反复意识模糊11个月,昏倒1次.多于清晨和餐后发作,无明湿饥饿感,口服糖或进食后症状缓解,最低血糖为1.4mbl/L。 入院后测餐后4h血糖为1.6mmol/L、胰岛素37.53μU/ml。腹部超声及增强MR均未见占化,遂于口服胃肠助显剂后行对比脉冲序列造影(双重超声造影)。造影显示胰腺尾部前表面0.8cm低心声结节(【图1A)。
- 王冬梅田野麦刚任艳周翔
- 关键词:胰岛素瘤超声检查
- “流动的肺泡?”——超声谐振微泡定向增加组织局部供氧的理论研究
- 2012年
- 目的探讨在超声声场作用下,微泡是否可能有助于更多地向局部输送氧。方法依据菲克第一定律、玻意耳定律及道尔顿气体分压定律,建立超声声场作用下的微泡气体交换方程和计算机模拟程序。结果超声辐照加速了微泡内外的气体交换,促进了微泡内O2的快速向外释放。理论分析说明,在超声声场中,微泡的体积收缩和膨胀将加速其内外气体压力的变化和气体交换。结论在高频率交变压力的作用下,超声将加速平衡微泡与周围组织的O2/CO2分压的差异,有助于向局部输送更多氧。
- 朱蔚周翔罗燕彭玉兰田野王冬梅柳晓军李珂庄华解慧琪
- 关键词:超声微泡
- 微泡在正常呼吸状况下对机体气体交换影响的理论研究
- 2011年
- 目的通过计算机模拟和理论推导,研究微泡在正常呼吸条件下对机体气体交换影响的可能性。方法依据菲克第一定律、玻意耳定律及道尔顿气体分压定律,建立微泡内外气体交换数学模型,观察计算机模拟3个不同部位(肺泡微循环、动脉管道、组织微循环)气体交换的动态变化。结果 O2、CO2及N2在3个部位表现出类似的气体弥散过程,肺泡微循环处呈现由外向内的弥散,动脉管道处呈现由内向外的弥散,在组织微循环处呈现为由外向内的弥散。结论正常呼吸条件下,超声造影剂微泡不会对组织微循环的气体交换形成有效的生理作用。
- 朱蔚周翔柳晓军李珂庄华彭玉兰
- 关键词:超声检查微气泡气体交换
- 参麦注射液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前壁急性心梗临床分析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疗效,并探讨其对患者的心功能等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药(阿司匹林、吗啡、尿激酶、低分子肝素等)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静脉滴注参麦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溶栓效果、心功能、缺血修饰性蛋白(IMA)、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脑钠肽(BN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的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经溶栓治疗后,其胸痛缓解、ST段回降、心肌酶峰值提前、再通率提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心律失常发生率方面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各组内IMA、CK-MB、BNP、SOD、MDA进行比较,观察组的IMA、CK-MB、BNP、SOD、MDA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或者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仅IMA、CK-MB、BNP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BNP、SOD、MDA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左室舒张末内径、射血分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心力衰竭、休克、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心绞痛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溶栓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有利于减少溶栓治疗后的并发症,改善心肌酶指标,改善预后。
- 宗秀兰杜爱芬赵良梅
- 关键词:参麦注射液尿激酶心肌梗死
- 诊断超声介导自制微泡造影剂联合尿激酶体外溶栓效应及参数优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研究诊断超声介导自制微泡造影剂对体外血栓的溶解效应及探讨影响溶栓效果的主要因素,确定最优溶栓参数组合。方法制备标准化红色血栓,设计、建立体外溶栓模型。选用L16(45)正交表设计不同输出能量(因素A:5%、25%、50%、100%)、不同微泡量(因素B:50、100、200、400μL)、不同尿激酶浓度(因素C:100、200、400、800U/mL)、不同溶栓时间(因素D:10、20、30、40min)的4因素4水平实验组合,在固定诊断超声频率为1.82MHz条件下,按照组合对制备好的4种栓龄(3、6、12、24h)标准红色血栓进行体外溶栓实验。采用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溶栓前后血栓结构。采用溶栓前后质量减少计算溶栓率,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结果光镜及扫描电镜下见各栓龄血栓溶栓后,血栓纤维网架被破坏。超声输出能量、微泡量、尿激酶浓度、溶栓时间4个因素对各栓龄血栓溶栓效果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尿激酶对溶栓率的影响最大,最优溶栓参数组合为C4-D4-A1-B4,即:尿激酶800U/mL、溶栓时间40min、输出能量5%、微泡量400μL;4种因素各水平对4种栓龄血栓实验结果影响的效应曲线由高到低依次为3h、6h、12h、24h;不同栓龄血栓溶栓结果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诊断超声介导微泡造影剂具有助溶作用;在超声频率为1.82 MHz、能量输出为5%时,微泡已能被破坏而增强超声空化效应;固定超声频率,在高尿激酶浓度、延长溶栓时间、增大微泡量参数条件下可获得最优溶栓效果;随着血栓栓龄的增大,溶栓效果减低。
- 喻琴梅王红孟文彤李艳秋杨金荣李军周翔牛挺
- 关键词:诊断超声微泡造影剂尿激酶体外溶栓参数优化
- 微泡强化声溶栓物理条件优化的正交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利用正交设计方法,探讨微泡强化声溶栓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确定微泡强化声溶栓体外实验的优选条件。方法取50只SD雌性大鼠外周血制备标准血浆后,以100μL标准血浆与25μL凝血酶(0.15 U/μL)混匀,置于37℃恒温水浴箱分别孵育3、6、12、24 h,制备相应栓龄血栓;建立体外溶栓模型。确定4个物理参数:超声输出能量(因素A:5%、25%、50%、100%),微泡量(因素B:50、100、200、400μL);尿激酶浓度(因素C:100、200、400、800 U/mL);超声处理溶栓时间(因素D:10、20、30、40 min),进行四因素四水平正交实验,建立L16(45)正交表。低频诊断超声频率为1.82 MHz,进行体外溶栓实验。组织学及扫描电镜观察溶栓前后血栓结构。溶栓前后进行血栓称重,计算溶栓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组织学及扫描电镜观察各栓龄血栓溶栓后,血栓纤维网架被破坏。体外条件下最优溶栓条件组合为C4-D4-A1-B4,即:尿激酶浓度800 U/mL、溶栓时间40 min、超声输出能量5%、微泡量400μL。4个物理参数对各栓龄血栓溶栓效果均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尿激酶浓度对溶栓率影响最显著。血栓栓龄显著影响溶栓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泡强化声溶栓效果可靠,尿激酶起主导溶栓作用。低超声输出能量、高造影剂微泡量、长超声辐照时间以及短栓龄有助于溶栓效果的提高。
- 周翔喻琴梅刘挺王红庄华罗燕彭玉兰
- 关键词:物理条件
- 微泡对气体交换影响的理论研究
- 2012年
- 依据菲克第一定律、玻意耳定律及道尔顿气体分压定律,建立微泡内外气体交换的数学模型。通过理论推导和计算机模拟,研究微泡在不同条件下对机体的肺部、动脉系统及其周围组织等不同部位微循环中气体交换的影响。理论分析结果显示,O2、CO2及N2在三个部位都呈现为由内向外的弥散过程,且在正常呼吸条件下,超声造影剂微泡不会对周围组织微循环的气体交换产生有效的生理作用。而在吸氧35%或70%的条件下,微泡的携氧量明显增加,对三个部位局部周围组织微循环的气体交换产生一定影响。
- 周翔柳晓军李珂庄华罗燕彭玉兰解慧琪
- 关键词:超声微气泡气体交换数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