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03134)

作品数:3 被引量:11H指数:3
相关作者:唐红艳饶小波陈建勇张华鹏陈其政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化学工程

主题

  • 3篇甲基
  • 3篇甲基丙烯
  • 3篇丙烯
  • 2篇丁酯
  • 2篇对甲基
  • 2篇酰亚胺
  • 2篇聚甲基丙烯酰...
  • 2篇甲基丙烯酸
  • 2篇甲基丙烯酸丁...
  • 2篇甲基丙烯酰
  • 2篇本体聚合
  • 2篇丙烯酸
  • 2篇丙烯酸丁酯
  • 1篇亚胺
  • 1篇亚胺化
  • 1篇塑料
  • 1篇泡沫塑料
  • 1篇酰胺
  • 1篇酰亚胺化
  • 1篇极性分子

机构

  • 3篇浙江理工大学

作者

  • 3篇唐红艳
  • 2篇张华鹏
  • 2篇陈建勇
  • 2篇饶小波
  • 1篇陈其政
  • 1篇张毅

传媒

  • 1篇高分子材料科...
  • 1篇浙江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科学:技...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极性分子对甲基丙烯酸丁酯/丙烯酰胺共聚合的影响被引量:5
2014年
以自由基本体聚合方法制备了甲基丙烯酸丁酯/丙烯酰胺(BMA/AM)共聚物.将极性分子环己醇引入到BMA和AM的共聚体系中,研究了环己醇对单体转化率和BMA/AM共聚物特性黏度的影响.随着环己醇加入量的增加,AM在反应体系中溶解的量明显增大,单体转化率增加,BMA/AM共聚物的特性黏度存在峰值.借助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核磁共振(13C NMR)、动态力学分析法(DMA)、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分析法(TGA)研究了环己醇对BMA/AM共聚物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M只能与BMA进行共聚反应,随着环己醇的加入量的增加,BMA/AM共聚物的含量将增加,由此发泡阶段的酰亚胺化反应程度就越高,BMA/AM共聚物分子链中的酰亚胺环结构就越多,从而显著提高BMA/AM共聚物的性能,有望制备高性能的聚甲基丙烯酰亚胺(PMI)泡沫塑料.
饶小波陈建勇张华鹏唐红艳
关键词:本体聚合酰亚胺化
甲基丙烯酸丁酯/丙烯酰胺共聚物泡沫塑料的交联改性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以甲基丙烯酸丁酯(BMA)和丙烯酰胺(AM)为主要单体,通过自由基本体聚合制备了BMA/AM共聚物及其泡沫塑料。分别选用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甲基丙烯酸烯丙酯(AMA)和异氰脲酸三烯丙酯(TAIC)作为交联剂,借助光学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重分析法(TGA)、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和万能材料试验机研究三者对BMA/AM共聚物及其泡沫塑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交联剂均在100oC左右与共聚物发生交联反应;随着交联剂含量的增加,泡沫塑料泡孔的平均孔径随之减小,密度随之增大,泡沫塑料的耐热性能和力学性能随之提高;EGDMA和AMA对BMA/AM共聚物泡沫塑料的平均孔径、密度、耐热性能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强于TAIC。
丁虹耀张毅唐红艳
关键词:聚甲基丙烯酰亚胺共聚合泡沫塑料交联改性
单体配比对甲基丙烯酸丁酯/丙烯酰胺共聚物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被引量:6
2013年
以自由基本体聚合法合成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丙烯酰胺(AM)共聚物。采用红外光谱分析(FT-IR-ATR)、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DSC)、热重分析(TGA)和万能材料试验机等方法对不同单体配比合成的共聚物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单体比例的减少,共聚物分子链中AM单元的含量增加,对应共聚物的热稳定性和压缩性能提高。单体BMA与AM的物质的量比为1∶1时制备的共聚物分子链中AM单元的含量较高,物质的量比为1∶1和0.5∶1制得的共聚物有单体残留,影响共聚物的压缩性能。
饶小波陈建勇唐红艳张华鹏陈其政
关键词:甲基丙烯酸丁酯丙烯酰胺本体聚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