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71168)

作品数:11 被引量:163H指数:7
相关作者:夏正楷张小虎吉云平刘德成王幼平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3篇历史地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石器
  • 3篇旧石器
  • 2篇遗址
  • 2篇织机
  • 2篇生态环境
  • 2篇生态环境分析
  • 2篇湖泊沉积
  • 2篇磁化率
  • 1篇地震
  • 1篇第四纪
  • 1篇第四纪古气候
  • 1篇洞穴堆积
  • 1篇新石器
  • 1篇新石器时代
  • 1篇新仙女木
  • 1篇新仙女木事件
  • 1篇易溶盐
  • 1篇引水
  • 1篇引水工程
  • 1篇植物

机构

  • 8篇北京大学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河南省文物考...
  • 1篇河南省文物研...

作者

  • 8篇夏正楷
  • 3篇张小虎
  • 2篇张俊娜
  • 2篇王幼平
  • 2篇刘德成
  • 2篇吉云平
  • 1篇吴小红
  • 1篇曲彤丽
  • 1篇曹雯
  • 1篇赵朝洪
  • 1篇楚小龙
  • 1篇宝文博
  • 1篇刘静
  • 1篇杨晓燕

传媒

  • 2篇科学通报
  • 2篇第四纪研究
  • 2篇Scienc...
  • 1篇地球学报
  • 1篇人类学学报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考古与文物
  • 1篇南水北调与水...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河南洛阳寺河南剖面沉积物的磁化率及其与粒度参数的关系被引量:4
2008年
对河南洛阳寺河南剖面为一套全新世湖沼相沉积进行了磁化率测试,并与剖面的粒度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沉积物磁化率的变化与不同粒级的百分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频率磁化率与细粉砂和黏土的百分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受湖泊状况和沉积条件的影响,沉积物磁化率与粒度参数的关系需依据不同的沉积环境进行分析。
吉云平夏正楷
关键词:磁化率粒度
黄河流域史前经济形态对4kaB.P.气候事件的响应被引量:32
2008年
史前文化的经济形态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不同地区史前经济形态的差异反映了人类对环境的不同响应方式。通过对黄河流域4kaB.P.前后不同文化中农作物、动物以及人骨同位素等有关资料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史前经济形态对4kaB.P.气候变化的响应存在3种不同的模式:甘青地区从农业为主向农牧并重、畜牧成分显著增加的混合经济形式转变;山东地区从稻粟混作向以粟为主的农业经济转变;而中原地区则是以粟为主的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究其原因,认为除了史前人类的文化传统和适应能力等因素之外,主要与气候变化的区域差异以及人类对气候变化的不同响应有关。
张小虎夏正楷杨晓燕吉笃学
关键词:黄河流域
Discovery and significance of buried paleoearthquake of the early Shang Dynasty (1260-1520 BC) in Xuecun,Xingyang,Henan Province,China被引量:1
2010年
Due to the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the salvage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were conducted in Xuecun,Xingyang city,Henan Province,China,by the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of Henan Province in 2005 and 2006.Ample evidence for a paleoearthquake was found during the excavation in the Xuecun archaeological site.The evidence includes faults,two small grabens and a series of ground fissures.These geological structures are considered to be generated by the earthquake.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leoseismic relics and the cultural layers excavated in the site,we inferred that the earthquake took place in the early Shang Dynasty (the Erligang period).The AMS 14C dates of charcoal from ash pits in the site indicate that the earthquake occurred between 1260 BC and 1520 BC.The paleoearthquake during this period was first discovered in the Central Plain of China.This discovery not only extents the scope of paleoseismic investigation,but also provides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safety evaluation of the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XIA ZhengKaiZHANG XiaoHuCHU XiaoLongZHANG JunNa
关键词:古地震商代引水工程
Analysis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round 10000 a BP in Zhaitang area,Beijing:A case study of the Donghulin Site
2012年
The transition from Paleolithic to Neolithic around 10000 a BP was a significant event in human history. We have analyzed the paleoenvironment in the Zhaitang area (Beijing) based on samples from an early Neolithic site at Donghulin. This site is considered to demonstrate the Paleolithic-Neolithic transition in this area. The site yielded burials with several human skeletons, known as "Donghulin man". We conducted a geomorphological and quaternary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in the Donghulin area, and also analyzed sediments and pollen, enabling us to discuss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the local people. Donghulin man lived mainly from 11100-9600 cal a BP; a period of warming following the Younger Dryas. The climate was good, the land was covered by dry temperate grassland, and later, wet temperate meadow steppe. "Donghulin man" usually inhabited the floodplain; this was flat, warm, and wet, with abundant plants and animals for a favorable living environment. Our research helps to rebuil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humans in the Beijing area around 10000 a BP, and to understand more about the environmental setting in north China during the Paleolithic-Neolithic transition.
XIA ZhengKaiZHANG JunNaLIU JingZHAO ChaoHongWU XiaoHong
关键词:生态环境分析BP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
河南孟津寺河南中全新世湖泊沉积物的易溶盐测定及其古水文意义被引量:7
2008年
通过对寺河南中全新世湖泊沉积物的易溶盐HCO3-,Cl-,SO42-,Ca2+,Mg2+等5项离子的测定和分析,可以恢复古湖泊的水文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在湖泊存在期间,该湖泊属于重碳酸盐型的淡水湖类型,湖水盐度总体呈增加趋势,并于约5660aBP和4040aBP开始分别出现两次较明显的咸化过程。易溶盐变化所反映的两次湖水咸化过程不仅与前人根据孢粉和软体动物的研究结果一致,也与该地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古湖泊演变过程基本吻合。
曹雯夏正楷
关键词:湖相沉积中全新世易溶盐古水文
不同类型沉积物磁化率的比较研究和初步解释被引量:49
2007年
沉积物的磁化率分析以被广泛应用在第四纪古气候研究中,不同类型沉积物磁化率的解释可能存在明显的差异。本文选择了黄土、冲积物、湖积物、风沙堆积和南方红土等五种不同类型的沉积物,进行了磁化率的测试,粒度和孢粉分析,试图通过对沉积物磁化率和相关古环境指标的研究,对不同类型沉积物的磁化率予以对比并进行初步解释。研究结果表明,黄土和湖泊沉积中磁化率的变化主要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是指示古气候的重要指标;河流沉积物和风沙沉积物的磁化率主要受粒度的影响;影响南方红土磁化率的因素十分复杂,其磁化率的解释比较困难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这一研究表明,鉴于不同沉积物磁化率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不同,因此在运用磁化率进行古环境解释时须持慎重态度。
吉云平夏正楷
关键词:磁化率第四纪古气候湖泊沉积河流沉积风沙沉积南方红土
河南荥阳薛村商代前期(公元前1500~1260年)埋藏古地震遗迹的发现及其意义被引量:7
2009年
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建设,2005~200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荥阳市薛村附近的南水北调工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在薛村遗址揭露出大量的古地震遗迹,主要有地堑、地裂缝和古代文化遗迹的错位等.根据古地震遗迹与文化层(或灰坑)之间的相互关系,初步判断古地震发生在商代前期,大致时间在二里岗下层晚期到二里岗上层之间,进而通过灰坑中木炭的AMS14C测年,确定这次古地震发生在(2910±35)^(3165±35)aBP(或(3160±35)aBP)之间,亦即日历年龄1260~1520BC(或1510BC)之间.薛村史前地震遗迹迹象清楚,年代确凿,填补了中原地区这一阶段古地震记录的空白.这一发现不仅加深了对史前地震的了解,拓宽了古地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而且也为正在建设中的南水北调工程,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夏正楷张小虎楚小龙张俊娜
关键词:南水北调
郑州织机洞遗址MIS3阶段古人类活动的环境背景被引量:25
2008年
MIS3阶段,即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是末次冰期中气候比较温暖湿润的时期。大量的考古调查资料表明,这个阶段也是末次冰期中人类活动最活跃的时期,当时不仅人类遗址的数量明显增多,而且石制品也较前也有较大的进步和发展。人类活动与气候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似乎暗示着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适宜的气候环境可能是导致人类活动活跃的重要原因。河南郑州织机洞遗址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旧石器文化中-晚期洞穴遗址,包括上、中、下3个文化层,其中,下文化层距今5.0~3.5万年,属MIS3阶段。本文试以织机洞遗址下文化层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洞外黄土-古土壤剖面的研究,就我国中原地区MIS3阶段人类活动的环境背景做一初步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一阶段,中原地区属于暖温带草原-森林草原环境,气候比较温暖湿润,适宜于人类生活。其中,距今5.0万年前后的MIS3阶段早期,是MIS3阶段中气候最为适宜的时期,也是人类活动最为活跃的时期,当时生长有落叶阔叶树的暖温带森林草原环境,为MIS3阶段旧石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环境背景。
夏正楷刘德成王幼平曲彤丽
关键词:MIS黄土-古土壤序列
10000a BP前后北京斋堂东胡林人的生态环境分析被引量:14
2011年
距今10000年前后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的过渡,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事件.北京斋堂东胡林遗址属于新石器早期人类遗址,其文化面貌具有明显的新旧石器文化过渡的性质.同期墓葬中还出土有多具古人骸骨,被称为"东胡林人".配合考古发掘,在东胡林遗址进行了地貌第四纪调查和相关沉积物的分析,就"东胡林人"的生存环境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东胡林人"主要生活在11100~9600cal a BP期间,对应于新仙女木事件结束之后的升温期,当时气候环境发生了明显的改善,出现了温和较干的温带草原与较为温暖湿润的温带草甸草原交替的植被环境.文化遗迹的分布部位表明,"东胡林人"主要活动在河漫滩平原上,地势平坦、水热条件较好、植被比较茂盛的河漫滩平原适宜于史前人类生活.这一研究有助于重建10000aBP前后北京地区的人类生存环境,也有助于加深对华北地区新旧石器文化过渡时期环境背景的了解.
夏正楷张俊娜刘静赵朝洪吴小红
关键词:新仙女木事件生态环境
河南织机洞旧石器遗址的洞穴堆积和沉积环境分析被引量:6
2008年
MIS3阶段晚期是末次冰期中一个气候比较温暖的间冰阶,当时人类活动相当活跃,在世界各地这一时期的人类文化遗址不仅数量多,而且文化面貌也发生明显的变化。织机洞遗址是一处以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为主的洞穴遗址,洞穴中堆积地层可以划分为四层:下部含丰富的打制石器称下文化层,属旧石器中晚期;中部不含石器;上部含少量打制石器称中文化层,属旧石器晚期;顶部含有裴李岗和秦汉时期的文化遗存称上文化层,属全新世时期。根据光释光年代测定,文化遗存最为丰富的下文化层,年龄为距今3·5—5万年,相当于MIS3阶段的中晚期,正处于"旧石器晚期革命"的前夕。孢粉分析结果表明,下文化层所处的MIS3阶段气候比较温暖湿润,为暖温带草原-疏树草原环境,良好的气候环境有利于当时古代人类的生存与繁衍。
刘德成夏正楷王幼平宝文博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