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71171)
- 作品数:4 被引量:99H指数:4
- 相关作者:方小敏杨胜利王亚东昝金波李香钰更多>>
- 相关机构: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云南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 西宁盆地木化石段孢粉记录对Mi-1降温事件的响应
- 西宁盆地谢家剖面车头沟组底部木化石段(图1)(厚4.5 m,标记为0~450 cm(陈传飞等,2009);年代约为23.3Ma(Dai et al.,2006))富含孢粉(图2),对研究新生代中晚期的青藏高原东北部植被生...
- 苗运法陈传飞迟云平张涛闫晓丽张志高方小敏
- 关键词:青藏高原西宁盆地木化石孢粉
- 中国西北主要粉尘源区地表物质的常量元素分析被引量:6
- 2008年
- 粉尘是大气气溶胶的主要种类之一,对区域甚至全球的环境和气候具有重大影响。对中国西北地区主要粉尘源区的元素特征深入研究,关系到西北、华北、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粉尘堆积、来源以及环境效应的认识。分析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和黄土高原等西北主要粉尘源区地表样品的常量元素含量,表明:①Mg、Si和Na的含量各源区之间差异较大,反映了利用Mg、Na和Si识别不同源区的可能性;②兰州、洛川黄土的各元素除Na外,其余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可能揭示了兰州与洛川马兰黄土的物源基本相同;③气候和母质共同决定了元素分布的区域差异。
- 刘维明杨胜利方小敏王亚东
- 关键词:表土
- 上新世-第四纪亚洲内陆干旱化过程——柴达木中部鸭湖剖面孢粉和盐类化学指标证据被引量:43
- 2008年
- 亚洲内陆干旱区是与亚洲季风区密切关联的一个环境系统,其形成演化与青藏高原的隆起和全球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揭示其干旱化过程和趋势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亚洲内陆干旱区柴达木盆地中央鸭湖剖面孢粉和盐类化学指标的初步研究,表明5.3Ma时湖泊周围已分布着以蒿属、藜科、麻黄、禾本科等为主的草原,气候已经变干,由此期较高的氯离子、硫酸根离子及碳酸钙含量表明湖泊演化处于沉积碳酸盐和少量硫酸盐阶段;3.4Ma后草本植物含量略有增加,但离子含量普遍降低,推测气候季节性增强;2.6Ma后耐旱植物花粉含量与盐度指标均呈现明显长期增加趋势,气候快速向更干旱方向发展。
- 方小敏吴福莉韩文霞王亚东张玺正张伟林
-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孢粉记录干旱化
- 西昆仑山黄土的岩石磁学特征及其磁化率增强机制被引量:47
- 2010年
- 成壤过程中形成的细颗粒的软磁性矿物被认为是导致古土壤磁化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但近来的研究表明,在一些地区,尤其是靠近沙漠边缘的黄土-古土壤序列,源区对黄土磁化率的影响要远大于成壤作用。因此,有必要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典型黄土堆积进行详细的岩石磁学研究。日前,我们在西昆仑山北侧钻取了一根长达671m的岩芯,这为研究极端干旱区黄土的岩石磁学性质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本文对第一期黄土钻探得到的207m岩芯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研究,结果表明:昆仑山黄土的主要载磁矿物为磁铁矿和磁赤铁矿,同时还含有少量的针铁矿、赤铁矿;该地区磁化率的变化主要受源区粗颗粒的软磁性矿物含量的影响,成壤作用形成的细颗粒磁性矿物对磁化率的贡献极小;磁化率、粒度在0.5Ma左右急剧升高和变粗,主要与气候干旱化加剧有关。
- 昝金波杨胜利方小敏李香钰王九一张涛
- 关键词:磁化率干旱化
-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新生代主要孢粉生态类群的演化历史
- 在前人研究西北内陆地区新生代孢粉植物群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具有古地磁年代(Dai et al.,2006)控制的西宁盆地谢家剖面孢粉记录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孢粉植物群演化史进行了新的系统总结并划分为9个演化...
- 陈传飞苗运法迟云平张涛闫晓丽方小敏
- 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成都黏土”粒度记录的约500kaBP的干旱化增强事件被引量:6
- 2008年
- 亚洲内陆干旱化是新生代青藏高原隆升和全球气候恶化的重要标志。对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成都黏土粒度记录的研究,及与黄土高原地区粒度记录的对比,表明该地区的粒度记录都在约500kaBP时发生了一次明显的粒度增大、粗颗粒含量增加的变化,表明东亚地区约500kaBP以来发生了一次明显的干旱化增强事件,推测青藏高原在中更新世强烈隆升进入冰冻圈,导致中下层西风环流显著分叉绕流以及随后的进一步强化,是亚洲内陆干旱化阶段性增强的重要原因。
- 杨胜利方小敏史正涛宋春晖
- 关键词:干旱化青藏高原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