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南京军区面上课题

作品数:149 被引量:755H指数:13
相关作者:王鸿耿丹明王玉新涂学军李慧忠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福州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重点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4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6篇医药卫生
  • 6篇自动化与计算...
  • 5篇生物学
  • 4篇哲学宗教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17篇细胞
  • 11篇疗效
  • 11篇骨折
  • 10篇肿瘤
  • 8篇胎儿
  • 8篇免疫
  • 7篇术后
  • 6篇心脏
  • 6篇胃癌
  • 5篇乙型
  • 5篇预后
  • 5篇胎儿心脏
  • 5篇互联
  • 5篇互联网
  • 4篇炎症
  • 4篇乙型肝炎
  • 4篇酮戊酸
  • 4篇脓毒
  • 4篇脓毒症
  • 4篇切除

机构

  • 23篇南京军区南京...
  • 16篇南京军区福州...
  • 13篇安徽医科大学
  • 12篇福州总医院
  • 8篇解放军第81...
  • 8篇中国人民解放...
  • 6篇第二军医大学
  • 6篇南京大学
  • 6篇南京军区疾病...
  • 5篇福建医科大学
  • 5篇解放军第四五...
  • 4篇江苏大学附属...
  • 4篇解放军第17...
  • 3篇南京医科大学
  • 3篇解放军第10...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苏州大学
  • 2篇泰安市中心医...
  • 2篇厦门大学

作者

  • 9篇耿丹明
  • 9篇王鸿
  • 8篇聂时南
  • 8篇王玉新
  • 7篇李慧忠
  • 7篇涂学军
  • 6篇王长军
  • 6篇吕恒
  • 5篇张锦海
  • 5篇孙兆瑞
  • 5篇杨志洲
  • 4篇鲜荣华
  • 4篇李伟彦
  • 4篇石群立
  • 4篇朱四海
  • 4篇余志阳
  • 4篇崔磊
  • 4篇鲁娟东
  • 4篇陈大鹏
  • 3篇童清平

传媒

  • 10篇东南国防医药
  • 7篇中华医学超声...
  • 7篇中国数字医学
  • 5篇解放军预防医...
  • 5篇医疗卫生装备
  • 3篇医学研究生学...
  • 3篇实用临床医药...
  • 3篇中国骨与关节...
  • 3篇中国急救复苏...
  • 3篇功能与分子医...
  • 2篇世界华人消化...
  • 2篇传染病信息
  • 2篇中国肿瘤生物...
  • 2篇河北医学
  • 2篇肠外与肠内营...
  • 2篇中国老年学杂...
  • 2篇临床肝胆病杂...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临床与实验病...
  • 2篇肝胆胰外科杂...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8篇2020
  • 12篇2019
  • 18篇2018
  • 17篇2017
  • 26篇2016
  • 18篇2015
  • 11篇2014
  • 12篇2013
  • 7篇2012
  • 8篇2011
  • 7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1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联合贞芪扶正颗粒治疗尖锐湿疣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5-aminolaevulin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ALA-PDT)结合贞芪扶正颗粒治疗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比ALA-PDT治疗组、ALA-PDT联合匹多莫德治疗组、ALA-PDT联合贞芪扶正颗粒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ALAPDT联合贞芪扶正颗粒治疗组及ALA-PDT联合匹多莫德治疗组临床有效率均高于ALA-PDT治疗组;ALA-PDT联合贞芪扶正颗粒(显效率86.2%)在改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其它2组;3组患者用药后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贞芪扶正颗粒治疗CA疗效确切,尤其针对正虚邪恋型疗效更好,耐受性好,安全性良好。
林树洪桑军军陈向齐陈胜平吴洁翁巧玲
关键词:尖锐湿疣光动力治疗贞芪扶正颗粒匹多莫德
白扁豆多糖对神经细胞缺氧性凋亡的保护机制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模拟体内环境,研究白扁豆多糖(dolichos bean seed polysaccharide,DBSP)对胎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缺氧性凋亡的保护机制。方法:原代培养胎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建立缺氧/复氧(anoxia/reoxygenation,A/R)损伤模型;实验分4组:对照组、A/R组、白扁豆多糖预处理组(DBSP+A/R组)、阻断剂组(LY29400^(2+)DBSP+A/R组);用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与乳酸脱氢酶的释放水平;流式细胞仪分析测定Ca^(2+)相对浓度、活性氧、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凋亡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总蛋白激酶B(total protein kinase B,T-Akt)和磷酸化蛋白激酶B(phosphorylated protein kinase B,p-Akt)蛋白表达。结果:从细胞活性来看,A/R组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表明A/R对神经细胞产生了损伤。同时,与A/R组相比,DBSP+A/R组细胞活性显著上升、细胞凋亡明显减少(P<0.01),乳酸脱氢酶的释放水平下降,表明DBSP对受A/R损伤的神经细胞产生保护作用,进一步结果显示,与A/R组相比,DBSP+A/R组中Ca^(2+)相对浓度和活性氧生成显著降低、显著增加线粒体膜电位和p-Akt蛋白表达(P<0.01)。而与DBSP+A/R组相比,LY29400^(2+)DBSP+A/R组中p-Akt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1),同时细胞活性与线粒体膜电位下降,且LDH的释放水平、Ca^(2+)相对浓度、活性氧、细胞凋亡明显增加(P<0.05),表明DBSP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受到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的抑制作用而被削弱。结论:DBSP可通过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抑制神经细胞的缺氧性凋亡。
张贤益李文娟钟亮潘猛汤小芳姚于飞
关键词:神经细胞凋亡作用PI3K-AKT信号通路
肠道菌群失调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被引量:15
2019年
慢加急性肝衰竭是在慢性肝病的基础上急性发作,引发肝功能严重受损,使得肝脏合成、解毒、代谢以及生物转化等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其中,肠道菌群失调是加速肝衰竭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失调以促进肝功能好转,对于防止或延缓肝衰竭进展具有重要作用。
陈木兴王少扬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肠杆菌科
肠道菌群失衡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浆降钙素原升高的影响被引量:13
2019年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失衡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 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acute-on-chronic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血浆降钙素原( procalcitonin,PCT)水平升高的影响。方法检测29 例HBV-ACLF (肝衰组)、14 例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组)患者入院时的血浆PCT、内毒素( endotoxin,LPS)水平,收集患者新鲜尾便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检测肠道菌群状况,统计分析两组患者间肠道菌群、B/E 值、PCT 和LPS 水平的差异,以及肝衰组患者PCT、LPS、B/E 值三者间的相关性。结果与乙肝组患者比较,肝衰组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等肠道细菌显著减少,而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埃希菌属等肠道细菌过度生长,两组患者间各菌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 =- 4. 84,Z =- 2. 84,Z =- 2. 57,Z =- 4. 39,t = 3. 59,t = 2. 64,t = 2. 19,P < 0. 01、< 0. 01、= 0. 01、< 0. 01、< 0. 01、=0. 01、= 0. 04);肝衰组PCT [0. 50 ( 0. 96)] ng /mL、LPS ( 0. 46 ± 0. 10) EU/mL、B/E 值( 0. 04 ±0. 01),乙肝组PCT ( 0. 08 ± 0. 02) ng /mL、LPS ( 0. 05 ± 0. 02) EU/mL、B/E 值( 1. 62 ± 0. 31),各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Z =- 3. 17,t = 5. 88,t = 16. 18,P < 0. 01、0. 01、0. 01);肝衰组B/E 值与LPS 水平呈负相关关系( r =- 0. 81,P < 0. 01),B/E 值与PCT 水平呈负相关关系( r =- 0. 79,P < 0. 01),且PCT 水平与LPS 呈正相关关系( r = 0. 76,P < 0. 01)。结论HBV-ACLF 患者肠道菌群失衡导致肠源性LPS 生成增多,而肠源性LPS 促使PCT 产生增多。
陈木兴林涛发谢丽平蒋春艳周舸王少扬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衰竭降钙素原内毒素
局部复发非小细胞肺癌SRT再程放疗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放疗(SRT)在局部复发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分析2009-2015年收治的120例NSCLC放疗后复发患者,再程放疗使用SRT,处方剂量为50%剂量曲线包绕靶区,总剂量40~50Gy,4~5Gy/次,共8~12次。放疗后每2个月复查胸部CT,评价近期疗效、不良反应,记录放疗前后KPS和生活质量评分(QOL)变化。结果1例患者因3级急性放射性肺炎终止放疗,其余119例完全缓解(CR)占21.0%(25/119)、部分缓解(PR)占51.3%(61/119)、稳定(SD)占16.0%(19/119)、进展(PD)占11.8%(14/119),客观有效(CR+PR)率为72.3%(86/119),疾病控制(CR+PR+SD)率为88.2%(105/119)。放射性肺炎31例,放射性骨髓抑制23例,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1例,经对症处理后缓解。KPS从疗前68.16±15.22提高至疗后78.39±11.50(P<0.05);QOL从疗前27.58±5.37提高至疗后38.16±8.39(P<0.01)。结论SRT局部复发的NSCLC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可控、患者可耐受,并可提高生活质量。
徐秀理胡宗涛芦东徽高世乐
关键词:近期疗效
锁定钢板联合内侧异体骨板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远端骨折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探讨股骨远端外侧锁定钢板联合内侧异体骨板内固定治疗老年重度骨质疏松性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1—2016-12采用股骨远端外侧解剖型锁定钢板联合内侧异体骨板内固定治疗的23例老年重度骨质疏松性股骨远端骨折。术中均采用MIPPO技术将钢板、异体骨板分别置入股骨远端外侧和内侧固定。结果2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3(12~39)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6.7(4~12)个月,无内固定松动、骨折不愈合及再骨折。末次随访时按Merchan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优9例,良11例,可3例,优良率86.9%。结论股骨远端外侧解剖型锁定钢板联合内侧异体骨板内固定为内侧皮质有缺损的重度骨质疏松性股骨远端骨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固定方式,配合术后有效抗骨质疏松治疗及积极的康复训练,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可取得满意疗效。
郭志民陈卫石玲玲熊远飞陈智彪李延伟林斌
关键词:股骨远端骨折锁定钢板
恶性肿瘤患者髋部骨折围术期血栓事件的对照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髋部骨折围术期发生血栓相关事件的风险。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1年6月至2017年6月6年福州总医院收治的患有恶性肿瘤同时发生髋部骨折的患者资料作为研究组(肿瘤组),将同期发生的髋部骨折的非恶性肿瘤患者(一般骨折组)按照以下指标和权重与肿瘤组进行配对:(1)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2)基础疾病;(3)体重指数;(4)性别;(5)年龄,以增强两组间可比性。配对后采用Wilcoxon秩检验对比分析两组Caprini评分和术后血栓事件的累计分值。结果 6年间共筛查出患有恶性肿瘤的髋部骨折患者31例,因各类原因有22例进入肿瘤组。回顾筛查出非恶性肿瘤的髋部骨折患者1 020例,按照上述指标和权重筛选出22例作为一般骨折组与肿瘤组进行配对。两组Caprini评分肿瘤组明显高于一般骨折组(t=30.702,P=0.003)。肿瘤组术后DVT新发率为36.4%(8/22),术后PE发生率为22.8%(5/22),其中3名患者死亡。一般骨折组术后新发DVT为4.5%(1/22),无PE发生。VTE事件发生严重程度两组间有显著差异(t=50.211,P=0.012)。结论恶性肿瘤患者髋部骨折围术期血栓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的髋部骨折患者并且更为严重。
孙效棠王万明王辉吕琦张志宏
关键词:髋骨折血栓形成肺栓塞恶性肿瘤
45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IL-23/IL-17轴表达的研究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研究IL-23/IL-17轴各亚基、受体基因及蛋白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1-PCR)技术检测45例初诊ITP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IL-23p19、p40、IL-12p35,受体IL-23R、IL-12Rβ1、IL-12Rβ2,IL-17A、IL-17F基因表达量,用ELISA方法检测IL-23、IL-17的蛋白表达,分析ITP患者IL-23、IL-17表达与PLT的相关性。结果(1)WP患者外周血PBMCIL-23p19、p40,受体IL-23R、IL-12Rβ1,IL-17A、IL-17F相对表达量分别是健康对照组的5.58、2.13、4.20、2.45、4.29、2.50倍。(2)ITP组外周血清IL-23蛋白表达高于健康对照组[(198.70±94.56)ng/L对(50.72±22.97)ng/L,t=-10.06,P〈0.001],血清IL—17表达高于健康对照组[(85.25±21.97)ng/L对(11.39±4.27)ng/L,t=21.94,P〈0.001]。(3)ITP患者外周血中IL.23表达与PLT呈负相关(r=0.408,P〈0.01),IL-17的表达与PLT呈负相关(r=0.464,P〈0.01),IL.23与IL-17的表达呈正相关(r=0.496,P〈0.01)。结论IL-23/IL-17轴基因及蛋白在ITP中表达异常,提示IL-23/IL-17轴在ITP发病中有一定作用。
钱琤崔庆亚邓安梅秦琴陈海飞沈红石王兆钺任传路吴天勤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白细胞介素类发病机制
肝移植术后病人应用鱼油脂肪乳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鱼油脂肪乳在肝移植术后的临床应用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36例肝移植术后病人随机分为鱼油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术后第2天开始给予等氮等热量的营养支持,共6 d,其中鱼油组ω-6/ω-3比值为2∶1,对照组为7∶1。病人分别于术前、术后第2、5、8天抽血检测肝肾功能、血清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转铁蛋白(TF)、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C反应蛋白(CRP)等;观察和记录术后入住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感染发生率和病死率等。结果:鱼油组病人术后肝肾功能改善更快。术后第5天TF、术后第8天PA、TC和HDL-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5天CRP迅速降低,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鱼油组病人术后入住ICU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感染发生率也显著降低(P<0.05)。两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移植术后添加合适比例的鱼油脂肪乳,有利于器官功能的恢复,减少感染发生率,而不增加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有利于病人预后。
江涛王轩张冬华陆雷张荣生张斌李增才贾绍昌
关键词:肝移植鱼油脂肪乳炎症预后
兔眼球爆裂伤合并无菌海水浸泡后角膜超微结构改变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观察实验兔眼眼球爆裂伤后暴露于海水所引起的角膜超微结构改变,探讨爆裂伤合并海水浸泡眼球的抢救最佳时间。方法24只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用鞭炮爆炸方法造成眼球爆裂伤,各兔右眼浸泡于无菌海水中,左眼暴露空气中作对照,经10min、0.5h、1h.2h、4h、8h后取出裂伤伤口处角膜,每时间组4只眼球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超微形态学变化,以判断角膜各层组织的活性。结果海水浸泡0.5h,角膜上皮细胞发生脱水、坏死、脱落,角膜内皮细胞脱落;海水浸泡1h,角膜基质细胞出现胞质内空泡、细胞脱水、皱缩,角膜后弹力层脱失;而空气对照组在伤后2—4h、甚至更长时间发生上述超微结构改变。结论兔眼眼球爆裂伤后暴露于海水中的角膜组织超微结构损伤较单纯暴露于空气中者发生早且组织损伤亦重,海水浸泡1h后角膜的病理改变即为不可逆转。发生海战时,对海水浸泡眼球裂伤,最好在0.5h之内进行角膜裂伤的清创缝合,超过1h,则意义不大。
孙琰景明翟新玲高玉周哲
关键词:海水浸泡角膜超微形态学
共1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