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5009113)

作品数:12 被引量:59H指数:5
相关作者:陆坚吴劲松刘映霞吴文苑卢月梅更多>>
相关机构: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深圳市福田区公益性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耐药
  • 5篇杆菌
  • 4篇喹诺酮
  • 4篇脉冲场
  • 3篇电泳
  • 3篇沙门菌
  • 3篇内酰胺酶
  • 3篇喹诺酮类
  • 3篇脉冲场凝胶电...
  • 3篇耐药基因
  • 3篇基因
  • 3篇分子
  • 3篇AMPC酶
  • 2篇阴沟
  • 2篇阴沟肠杆菌
  • 2篇质粒
  • 2篇质粒介导
  • 2篇伤寒
  • 2篇重症
  • 2篇重症监护

机构

  • 10篇深圳市第三人...
  • 6篇深圳市人民医...
  • 3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北京大学
  • 1篇广东医学院
  • 1篇南华大学
  • 1篇香港大学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深圳大学总医...

作者

  • 11篇陆坚
  • 3篇吴伟元
  • 3篇卢月梅
  • 3篇吴文苑
  • 3篇刘映霞
  • 3篇吴劲松
  • 2篇李文青
  • 2篇李国保
  • 2篇李沛
  • 2篇张国良
  • 2篇张扣兴
  • 2篇王辉
  • 2篇程锦娥
  • 1篇唐英春
  • 1篇梁训宏
  • 1篇金晓菲
  • 1篇文丽霞
  • 1篇吴诗品
  • 1篇李丽雄
  • 1篇陈民钧

传媒

  • 3篇中华微生物学...
  • 2篇中国感染控制...
  • 2篇中国感染与化...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抗生素杂...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新发传染病电...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携qnrA耐药基因阴沟肠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2008年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临床分离的qnrA基因阳性阴沟肠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PCR和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58株临床分离阴沟肠杆菌的qnrA基因,脉冲场电泳进行菌株的DNA分型。结果11株阴沟肠杆菌中检出qnrA基因,其中甲医院6株、乙医院5株;前者可分为A和B 2个克隆系,A系包括3个相同和1个密切相关克隆,B系包括2个相同的克隆;后者5株菌间无相同或密切相关克隆。结论携qnrA基因阴沟肠杆菌的流行不仅存在散发模式,而且存在克隆株医院感染暴发的模式,应加强其医院感染的监控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吴创鸿董琨邓启文陆坚鞠长燕俞慕华潘伟光
关键词:分子流行病学阴沟肠杆菌耐药性喹诺酮类
多位点串联重复序列分析和脉冲场凝胶电泳对伤寒沙门菌基因分型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比较多位点串联重复序列分析( MLVA)和脉冲场凝胶电泳( PFGE)对伤寒沙门菌基因分型的能力,构建适合伤寒沙门菌的MLVA分型方法。方法根据国外文献报道选出5个多变的伤寒沙门菌串联重复序列( VNTR)位点( SAL02、SAL11、SAL16、SAL20、TR4699)设计MLVA分型方案,运用MLVA分型方案和国际PulseNet公布的沙门菌PFGE分型方案对2002至2007年21株流行病学不相关的深圳社区感染伤寒沙门菌基因分型,比较这两种分型方法对伤寒沙门菌基因分型的能力。结果5个单一VNTR位点对深圳地区伤寒沙门菌的分型能力( D值)为0.838~0.943;使用MLVA分型方法,获得19种MLVA型别;使用PFGE分型方法,获得19种PFGE型别;两种分型方法的D值均为0.99,且结果完全一致。结论5个VNTR位点的MLVA分型方法可作为一种简单快速准确的基因分型方法用于伤寒沙门菌感染流行的分析。
吴伟元王辉陆坚刘映霞卢月梅吴劲松李文青程锦娥吴文苑
关键词:伤寒沙门菌基因分型脉冲场凝胶电泳
深圳市人民医院近8年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特征及其克隆变迁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 调查深圳市人民医院近8年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感染临床特征、耐药机制及其克隆变迁.方法 收集2002至2009年深圳市人民医院院内感染患者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琼脂稀释法检测亚胺培南等抗菌药对鲍曼不动杆菌最低抑菌浓度(MICs);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测序分析CRAB碳青霉烯酶基因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同源性;依据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回顾性调查CRAB感染患者病历资料.结果 2002至2009年共收集到87例CRAB院内感染患者,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占69.0%(60/87),其次为血流感染占8.0%(7/87)、伤口感染占8.0% (7/87)和腹腔感染占6.9% (6/87).80.5% (70/87) CRAB来源于重症监护病房(ICu).2009年CRAB感染迅速增多,占48.3%(42/87),以呼吸道感染为主(34/42).87株CRAB共获8种PFGE型别.2002至2006年,CRAB感染主要流行携带blaOXA-58-like基因的CRAB克隆A;2007至2008年主要流行CRAB克隆A和携带blaOXA-23-like基因的CRAB克隆C;2009年携带blaOXA-23-like基因对碳青霉烯高度耐药的CRAB克隆D取代克隆A和C,成为深圳市人民医院CRAB病原菌的主要克隆.结论 携带blaOXA-23-1ike基因的CRAB高耐药克隆D造成深圳市人民医院2009年CRAB感染迅速流行.
吴伟元金晓菲吴诗品吴劲松卢月梅吴文苑陆坚刘映霞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碳青霉烯酶脉冲场凝胶电泳
呼吸重症监护室产质粒介导AmpC酶和ESBLs细菌的耐药性及基因型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2所三级综合医院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分离的革兰阴性(G^-)菌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情况及其耐药性与基因型特征。方法选择分离自上述2所医院RICU的对第一、二代及1种以上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采用纸片扩散法及E-test进行药敏试验,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检测单产AmpC酶,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推荐的表型筛选和确证试验检测产ESBLs菌株,聚合酶链反应(PCR)通用引物扩增AmpC酶和ESBLs基因及其序列测定以确定基因亚型。结果检出单产AmpC酶、单产ESBLs、合产AmpC酶和ESBLs的菌株分别为9株(9.38%)、52株(54.17%)和10株(10.42%)。单产AmpC酶菌株对头孢吡肟和亚胺培南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耐药率分别为33.33%和0.00%;单产ESBLS菌株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性较高,耐药率分别为0.00%、34.62%和19.23%;合产AmpC酶和ESBLs的菌株仅对亚胺培南敏感,未发现耐药株。检出AmpC酶基因型为DHA-1和ACT-1,分别占76.92%和26.08%;ESBLs基因型为CTX-M系列和SHV-5,分别占96.77%和3.23%。结论该2所综合医院RICU存在产质粒介导DHA-1、ACT-1型AmpC酶和CTX-M、SHV型ESBLs的G^-菌流行株,其对大多数新型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对亚胺培南敏感,值得临床关注。
姚丽英李国保李沛陆坚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AMPC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
深圳市人民医院沙门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监测我院2002—2007年临床分离沙门菌对各类抗菌药物敏感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各类抗菌药物对95株沙门菌MIC,数据分析采用WHONET5.3软件。结果伤寒沙门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氨苄西林、氯霉素、复方磺胺甲口恶唑敏感率仍分别高达96%~100%和97%~100%,未发现多重耐药株(MDR);52%(13/25)伤寒沙门菌和94%(62/66)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萘啶酸耐药,对环丙沙星敏感性降低(MIC=0.125~1mg/L)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分别占24.0%(6/25)和92.4%(61/66);1株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和1株鼠伤寒沙门菌对环丙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药物高耐药(MIC≥16mg/L),且对氨苄西林、氯霉素和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多重耐药。结论我院环丙沙星敏感性降低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较常见,出现高耐氟喹诺酮类药物且多重耐药的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应加强对沙门菌耐药性监测。
吴伟元陆坚吴劲松卢月梅李红林唐英春
关键词:沙门菌多重耐药
深圳市人民医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或AmpC 酶奇异变形杆菌的流行及其分子特征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调查深圳市人民医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 )和/或AmpC酶奇异变形杆菌的流行及其分子特征。方法使用ESBL表型初筛和确证试验以及AmpC酶纸片法检测产ESBL和/或AmpC酶奇异变形杆菌。 PCR扩增和DNA测序确定ESBL、AmpC酶基因型及其上游插入序列、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 PMQR)基因型和染色体gyrA、gyrB和parC基因的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 QRDRs)突变位点,以及整合酶基因和1类整合子基因盒。脉冲场凝胶电泳( PFGE)分析菌株的同源性。结果2004-2010年我院临床共分离130株奇异变形杆菌,13株(10%)产 ESBL,3株(2.3%)产AmpC酶;产ESBL菌从0%~9.1%(2004-2009年)迅速上升至29.4%(2010年)。最常见ESBL基因型为 blaCTX-M-14(n=7),其他 ESBL 基因型包括 blaCTX-M-65(n=3)、blaCTX-M-55(n=1)、blaCTX-M-24(n=1)和blaPER-1(n=1),系国内首次临床分离出携带blaPER-1奇异变形杆菌;2株产AmpC酶菌基因型为blaCMY-2,1株产AmpC酶菌基因型未知。91.7%(11/12)奇异变形杆菌的blaCTX-M上游和1株blaCMY-2上游均携带ISEcp1;1株blaPER-1上游携带ISPa12。66.7%(10/15)产ESBL和/或AmpC酶奇异变形杆菌携带qnrD(n=5)和/或aac-Ib-cr(n=8)。12株环丙沙星耐药产ESBL和/或AmpC酶菌在QRDRs中均携带GyrA上1个点突变(S83I)和ParC上1个点突变(S80I或S80R),其中6株还同时携带GyrB上1个点突变(E466D)。86.7%(13/15)产ESBL和/或AmpC酶菌携带1类整合子。15株产ESBL和/或AmpC酶奇异变形杆菌共获14种不同PFGE型别。结论产CTX-M型酶是我院奇异变形杆菌对超广谱头孢菌素耐药的主要机制,产ESBL和/或AmpC酶奇异变形杆菌大多携带qnrD和/或aac-Ib-cr基因。
吴伟元陆坚卢月梅吴劲松李文青程锦娥梁训宏吴文苑刘映霞
关键词:奇异变形杆菌AMPC酶脉冲场凝胶电泳
呼吸重症监护室常见细菌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耐药性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了解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分离的常见革兰阴性(G^-)耐药菌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情况及其耐药谱特征。方法采用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检测单产AmpC酶、同时产AmpC酶和ESBLs菌株,以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表型筛选和确认试验检测单产ESBLs菌株,纸片扩散法及E-test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检出单产AmpC酶、单产ESBLs、同时产AmpC酶和ESBLs的细菌分别为28株(16.67%)、71株(42.26%)和12株(7.14%)。AmpC酶检出率在阴沟肠杆菌中最高,为57.14%;ESBLs检出率以肺炎克雷伯菌最高,其次为大肠埃希菌,分别为71.70%和55.81%。单产AmpC酶菌株对亚胺培南和头孢吡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耐药率分别为3.57%和28.57%;单产ESBLs菌株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性较高,耐药率分别为2.82%、32.39%和25.35%;同时产AmpC酶和ESBLs的菌株仅对亚胺培南敏感,未发现耐药株。结论RICU常见G^-耐药菌的AmpC酶和ESBLs检出率较高,该类菌对大多数新型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对亚胺培南敏感。
李国保李沛陆坚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AMPC酶ESBLS
革兰阴性菌qnrA基因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分子机制研究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了解革兰阴性菌质粒介导qmA耐药基因的发生率、分子遗传学背景及其阳性株的耐药谱。方法收集2004年4月-2006年4月对萘啶酸耐药的临床分离无重复株共629株,采用特异引物PCR结合测序进行qnrA阳性株的识别,表型确认试验结合PCR检测识别产ESBL或AmpC酶的qnrA阳性株,Kirby-Bauer法和Etest法进行qnrA阳性株的药敏检测,质粒接合转移及Southem杂交检测进行qmA基因的质粒定位,PCR策略克隆携带qnrA基因整合子基因结构并进行引物步移测序。结果qnrA阳性株的总检出率为1.9%(12/629)。菌种分布为肺炎克雷伯菌2.2%(3/138),阴沟肠杆菌17.1%(6/35),产气肠杆菌9.1%(1/11),枸橼酸杆菌属12.5%(1/8),沙门菌属14.3%(1/7)。qnrA基因定位在80~180kb大小质粒上的su/1型Ⅰ类整合子基因结构中。其中4株菌qnrA基因定位在整合子In37上,另外8株菌qnrA基因定位在一种新型的整合子InX上。所有qnrA阳性株均产ESBL,并具有可转移多重耐药的特征。结论广东地区喹诺酮抗菌药耐药株中存在着质粒介导的耐药机制,但发生率较低;其耐药基因qnrA的水平传播能力有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的播散。
陆坚吴伟元吴创鸿文丽霞单万水张国良李丽雄
关键词:细菌耐药DNA序列分析分子克隆
喹诺酮耐药基因qnrA的协同耐药分子机制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qnrA介导的耐药性及其协同耐药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引物特异性PCR结合测序检测qnrA阳性株及gyraseA和parC基因变异情况,Phe-Aag-β-Naphthylamine(PAβN)抑制试验识别外排机制介导的耐药性,琼脂稀释法测定qnrA阳性株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的MIC值。结果QnrA阳性株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的耐药水平存在明显差异,gyraseA、parC基因变异或AcrAB-TolC外排泵等协同耐药机制存在与否与其关系密切。结论qnrA基因介导的耐药性存在协同机制,并加剧了qnrA阳性株的耐药性,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严峻挑战。
吴创鸿陆坚潘伟光邓启文肖潇张扣兴
关键词:喹诺酮类质粒
不动杆菌属分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4
2020年
不动杆菌属是目前导致医院感染的常见细菌且耐药率很高,引起广泛关注。自1911年不动杆菌被分离鉴定以来,不动杆菌种属的分类和命名一直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早期依据不动杆菌形态学和生化表型特征进行种属鉴定,但识别精度不高,经常出现菌种被错误鉴定的情况。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不动杆菌属的菌种可以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技术被精确地鉴定和区分,这为深入研究不动杆菌的毒力和致病性差异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本文对不动杆菌的分类历史和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翟盼盼吴宇骞陆坚
关键词:不动杆菌属菌种鉴定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