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728102)

作品数:6 被引量:141H指数:6
相关作者:陈庆强孙彦敏沈承德易惟熙姜漫涛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土壤
  • 4篇亚热带
  • 4篇有机质
  • 4篇碳循环
  • 3篇亚热带山地
  • 3篇土壤有机
  • 3篇土壤有机质
  • 3篇热带山地
  • 2篇生态系统
  • 2篇同位素
  • 2篇土壤剖面
  • 2篇陆地生态
  • 2篇陆地生态系统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碳含量
  • 1篇有机质含量
  • 1篇示踪
  • 1篇碳含量
  • 1篇碳同位素
  • 1篇同位素示踪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6篇易惟熙
  • 6篇沈承德
  • 6篇孙彦敏
  • 6篇陈庆强
  • 5篇彭少麟
  • 5篇李志安
  • 5篇姜漫涛
  • 1篇邢长平

传媒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地理科学

年份

  • 1篇2007
  • 2篇2005
  • 1篇2003
  • 2篇200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同位素特征被引量:13
2007年
根据长江口崇明东滩典型高程部位柱状样与鼎湖山不同海拔土壤剖面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与SOC同位素资料(δ13C、Δ14C),研究了土壤有机质更新的元素与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剖面δ13C最大值(δ13Cmax)深度以上土层的SOC含量与δ13C值呈负相关,该深度以下呈正相关。土壤SOC含量与δ13C呈负相关,说明有机质分解程度低,有机质中快循环组分的比例较高,为土壤表层新鲜有机质,有机质14C表观年龄不足200年;二者呈正相关指示有机质分解程度较高,为中、下部土层较稳定的有机质组分,成土年龄在300年以上。土壤SOC含量随时间下降的速率与成土时间呈负相关,δ13Cmax深度以下土层的下降速率明显低于该深度以上土层,且年代越老,SOC含量下降速率越慢,表明其有机质主要为慢循环组分。不同土壤剖面δ13C的时间趋势基本一致,在δ13Cmax深度以上土层,δ13C随时间延长而增大,该深度以下δ13C随时间延长而降低。土壤有机碳δ13C与SOC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具有明显对应关系,表明二者的变化机制存在内在关联。
陈庆强沈承德孙彦敏易惟熙邢长平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碳循环同位素示踪
鼎湖山土壤有机质δ^(13)C时空分异机制被引量:11
2005年
根据鼎湖山若干海拔部位土壤剖面薄层取样样品有机质含量、14 C测年及δ13C结果 ,研究土壤有机质δ13C时空分异机制 .结果表明 ,不同海拔土壤剖面有机质δ13C深度特征受控于剖面发育进程 ,与有机质组成及其分解过程密切相关 .植被枯落物成为表土层有机质以及表土层被埋藏后的有机质更新过程 ,均存在碳同位素分馏效应 ,有机质δ13C显著增大 .相对于地表植被枯落物δ13C ,表土层有机质δ13C增幅取决于表土有机质更新速率 .表土有机质δ13C与植被枯落物δ13C均随海拔升高而增大 ,说明植被构成随海拔升高呈规律性变化 .这与鼎湖山植被的垂直分布一致 .不同海拔土壤剖面有机质δ13C 深度特征类似 ,有机质含量深度特征一致 ,有机质14 C表观年龄自上向下增加 .这是剖面发育过程中有机质不断更新的结果 .土壤剖面有机质δ13C最大值深度与14 C弹 穿透深度的成因和大小不同 ,均反映地貌与地表植被对有机碳同位素深度分布的控制 .
陈庆强沈承德孙彦敏彭少麟易惟熙李志安姜漫涛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碳同位素碳循环亚热带
华南亚热带山地土壤剖面有机质分布特征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8
2003年
选择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两种植被带土壤剖面 ,利用有机质扩散 平移 分解模型 ,定量研究土壤有机质分布、更新与运移特征及其控制因子 ,为陆地生态系统有机质模型提供运行基础数据 .数值试验表明 ,华南亚热带山地土壤剖面有机质分布遵从物质扩散、平移、分解规律 ;森林植被带土壤有机质快组分分解速率为 0 .483·年 - 1 ,灌丛植被带土壤的为 0 .694·年 - 1 ;两类剖面有机质慢组分、稳定组分的分解速率分别一致 ,为 0 .0 2·年 - 1 、0 .0 0 1·年 - 1 ;森林植被带土壤有机质扩散、平移系数分别为 4和 0 .2mm·年 - 1 ,灌丛植被带土壤相应参数分别为 1和 0 .5mm·年 - 1 .有机质含量计算值与实测值的明显偏差出现在 0~ 1 0cm土层 ,这很可能与土壤表层处于陆 气界面 ,受气候、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有关 ;在中、下部 ,两种结果吻合较好 ,反映成土环境稳定 .扩散作用对土壤剖面有机质分布影响显著 ,平移作用仅对上部 0~ 1 0cm层段影响明显 .对比分析表明 ,土壤有机质动态主要受剖面性状制约 ;提高地表植被初级生产力 ,快组分分解速率降低 ,有机质累积 .
陈庆强沈承德孙彦敏易惟熙姜漫涛彭少麟李志安
关键词:陆地生态系统
华南亚热带山地土壤有机质更新特征定量研究被引量:26
2002年
选择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带 (SL)、灌丛—草甸过渡带土壤剖面 (GC)进行薄层取样 ,根据土壤有机质14 C放射性水平 ,运用模型计算土壤有机质更新速率 (m)。结果表明上部 0~ 10cm土层有机质更新速率 (m)最高 ;向下 ,m锐减 ;剖面下部m值极低 ,这说明土壤有机质由不同更新周期 (T)组分构成。表层快循环组分占绝对优势 ,向下 ,慢循环组分为主 ,剖面下部为稳定组分。根据m、有机碳含量、土壤容重、土层厚度计算有机质更新CO2 产量 ,表层 0~ 10cm层段CO2 产量约为整个剖面的 98%。SL剖面m值及有机质更新CO2 产量均明显大于GC剖面相应值。分析表明在同一气候带植被是制约土壤有机质更新及CO2 产量的第一要素 ,这为通过绿化加强土壤碳汇功能提供重要依据。
陈庆强孙彦敏沈承德彭少麟易惟熙姜漫涛李志安
关键词:亚热带山地有机质土壤碳循环陆地生态系统
鼎湖山土壤有机质深度分布的剖面演化机制被引量:71
2005年
根据鼎湖山森林植被带(SL)、灌丛—草甸过渡带土壤剖面(GC)有机质含量,有机质Δ14C、δ13C值,土壤粘粒含量及孢粉分析结果,研究华南亚热带山地土壤有机质深度分布特征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的深度分布特征与土壤剖面的发育过程密切相关,随深度增大,有机质的来源数量不断减少,而成土时间增加,分解作用导致的有机质含量降低幅度增大,有机质含量不断减少。土壤有机质14C表观年龄随深度增加,土壤有机质δ13C值与有机质含量的深度变化具有明显对应关系,这些都是土壤剖面发育过程中有机质不同更新周期组分呈规律性分解的结果。粘粒的深度分布反映土壤剖面淋滤淀积的特点,表明土壤剖面经受了长期成土风化。土壤剖面的上述特征均为剖面发育过程中不断沉积、不断成土的结果,表明土壤剖面成土演化对于有机质深度分布具有显著制约。
陈庆强沈承德孙彦敏彭少麟易惟熙李志安姜漫涛
关键词:土壤剖面土壤有机质有机质含量成土Δ^13C表观
华南亚热带山地土壤有机质更新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被引量:23
2002年
选择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及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小良生态站 6个土壤剖面 ,根据土壤有机质碳稳定同位素特征、14 C放射性水平、有机质含量、粒度特征 ,研究土壤有机质更新特征及其制约因素。结果表明 ,土壤有机质分解呈明显阶段性 :有机质快速分解发生在 0~ 1 0 0 a之内 ,自地表向下 ,有机质含量急剧降低 ,因碳同位素分馏效应 ,有机质 δ13C值迅速增加 ;至 1 70 /2 40 a,有机质 δ13C值达最大 ;自 1 70 /2 40~ 80 0 /1 40 0 a,有机质分解速度变慢 ,有机质含量缓慢降低 ,因高 δ13C值组分分解 ,δ13C值逐渐减小 ;约在 1 5 0 0 a之后 ,有机质含量变化甚微 ,δ13C值趋于稳定。对比研究表明 ,粘粒对有机质赋存状态及其更新有直接影响 ,粒度是制约土壤有机质动态的重要因子 ;地表植被类型及其发育特征直接影响土壤有机质更新 ,在植被类型相似情况下 ,植被覆盖史对土壤剖面有机质动态有明显影响。
陈庆强沈承德彭少麟易惟熙孙彦敏李志安姜漫涛
关键词:土壤碳循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