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1104)
- 作品数:5 被引量:29H指数:3
- 相关作者:姚树桥明庆森钟明天朱熊兆蚁金瑶更多>>
- 相关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华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 高中生生活事件与焦虑症状关系的追踪研究:神经质的调节作用被引量:13
- 2014年
- 目的:探讨神经质对高中生负性生活事件和焦虑症状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儿童青少年多维度焦虑量表、大五人格量表-神经质分量表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问卷对618名高中生进行评估,每三个月追踪1次,共追踪8次,历时2年,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数据。结果:相关分析表明,首次测评的焦虑症状、负性生活事件和神经质得分之间均两两正相关(r=0.28~0.52,P〈0.01)。多层线性模型分析表明,负性生活事件(B=0.30,t=12.91,P〈0.001)和神经质(B=3.02,t=4.84,P〈0.001)对焦虑症状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负性生活事件和神经质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B=0.05,t=4.25,P〈0.001)。结论:神经质在负性生活事件和焦虑症状的关系间起调节作用,高神经质的个体在遭遇应激性生活事件时更易表现出焦虑症状。
- 王润程明庆森蒋雅丽高一点曹曦瑜姚树桥
- 关键词:神经质负性生活事件焦虑多层线性模型
- 自我的神经影像学研究现状被引量:1
- 2011年
- “自我”研究在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领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自从威廉詹姆士将自我区分为生理自我(physical self)、心理自我(mental self)和精神自我(spiritual self),研究者又从不同的角度对自我进行扩展,如原我(proto—self)、最小自我(minimal—self)、叙述型自我(narrative—self)等等。此外,
- 姚树桥王孟成朱雪玲
- 关键词:神经影像学神经科学心理学
- 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启动子连锁区域多态性与应激的交互效应对青少年焦虑症状预测作用的纵向研究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 探讨5-羟色胺转运体(5-HTT)基因的启动子连锁多态性区域(5-HTTLPR)与应激的交互作用对青少年焦虑症状的预测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长沙252名中学生,初测时,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问卷(ALEQ)和儿童青少年多维度焦虑量表(MASC)对其应激生活事件及焦虑症状进行评估,并鉴定其5-HTTLPR的基因型.每隔3个月采用ALEQ和MASC对其进行评估,持续24个月.运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检验5-HTTLPR与应激对焦虑症状的交互作用.结果 男性样本中5-HTTLPR对焦虑症状无主效应(β=0.80,P>0.05),应激对焦虑症状有主效应(β=0.30,P<0.01);女性样本中5-HTTLPR对焦虑症状无主效应(β=-0.21,P>0.05),应激对焦虑症状有主效应(β=0.33,P<0.01);5-HTTLPR与应激的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即遭受应激事件后,携带5-HTTLPR S等位基因的女性(β=0.11,P<0.01)和携带L等位基因的男性(β=-0.10,P<0.01)会表现出更高的焦虑水平.结论 5-HTTLPR与应激的交互作用对青少年的焦虑症状具有预测作用,并且存在性别差异.
- 柴巧莲明庆森张芸贾惠侨郭骁杨伯艳姚树桥
- 关键词:焦虑症状应激青少年
- 抑郁认知易感者在负性情绪信息加工中的脑功能连接特征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探讨抑郁认知易感者和抑郁症患者在负性情绪信息加工过程中杏仁核与不同脑区之间是否具有特殊的脑功能连接方式。方法使用认知方式问卷筛查得到抑郁认知易感者(易感组,26例)与非易感者(对照组.31名),选取同期临床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29例),分别完成情绪面孔匹配任务,同步进行功能磁共振扫描;采用功能连接方法比较各组杏仁核与不同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差异。结果易感组的杏仁核与右侧额中回之间的功能连接比对照组弱[蒙特利尔神经研究所(MNI):26,40,-12;t=3.88,P〈0.001,%=10],抑郁症组杏仁核与左侧额下回之间的功能连接比对照组弱(MNI:-46,24,-12;t=4.20,P〈0.001,k=16)。结论在面对负性刺激时,抑郁认知易感者和抑郁症患者杏仁核与前额叶之间的功能连接降低。
- 蚁金瑶钟明天朱熊兆王湘廖坚姚树桥
- 关键词:杏仁核脑功能连接
- 抑郁症杏仁核体积及功能激活特征被引量:1
- 2012年
-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人类疾病之一。虽然至今为止抑郁症的病因仍不明确,但是已有很多心理学和生物学理论试图解释其发病机制。例如,认知理论认为,抑郁症与对情绪刺激的负性认知偏倚有关,这种异常认知加工会促进情感障碍患者对负性事件的注意和回忆等,进而使得负性情绪增强,但是,以往该理论一直缺乏脑神经影像的证据。近几十年来,随着现代物理、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研究者们很快就将这些技术应用到认知神经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包括临床抑郁症患者病理生理学机制的探讨,极大促进了抑郁症病因的相关研究。
- 钟明天蚁金瑶朱熊兆姚树桥
- 关键词:抑郁症杏仁核病理生理学机制体积认知神经科学负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