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0CB529802)

作品数:16 被引量:13H指数:2
相关作者:戴秋云刘珠果孙婷王菲李海鹰更多>>
相关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南华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生物学
  • 6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1篇芋螺
  • 11篇芋螺毒素
  • 7篇克隆
  • 7篇二硫键
  • 4篇胆碱
  • 4篇乙酰胆碱
  • 4篇受体
  • 3篇胆碱受体
  • 3篇烟碱型乙酰胆...
  • 3篇乙酰胆碱受体
  • 3篇家族
  • 2篇突变体
  • 2篇进化分析
  • 2篇氨酸
  • 2篇靶点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二硫键...
  • 1篇亚胺
  • 1篇烟碱

机构

  • 15篇军事医学科学...
  • 3篇南华大学
  • 2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安徽大学
  • 1篇北京联合大学
  • 1篇河北大学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湘潭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15篇戴秋云
  • 12篇刘珠果
  • 3篇孙婷
  • 3篇王菲
  • 3篇李海鹰
  • 3篇吴传侠
  • 2篇刘娜
  • 2篇代琴
  • 2篇李力
  • 2篇郑兴
  • 2篇吴巧玲
  • 2篇于正
  • 2篇丁融
  • 2篇王硕
  • 2篇李靓
  • 1篇付超
  • 1篇蒋继志
  • 1篇姬泓巍
  • 1篇王于
  • 1篇张科军

传媒

  • 7篇生物技术通讯
  • 5篇军事医学
  • 1篇中国海洋药物
  • 1篇有机化学
  • 1篇中国生物工程...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A超家族芋螺毒素Bt14.10的克隆及合成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从我国南海西沙附近海域的桶形芋螺(Conus betulinus)中克隆出新型A-超家族芋螺毒素Bt14.10,并利用化学方法合成该毒素,鉴定其二硫键连接方式。方法提取桶形芋螺毒腺管基因组DNA,基于非翻译区及内含子序列设计合成引物进行PCR,获得Bt14.10的序列。采用Fmoc-固相法合成线性肽Bt14.10,通过空气氧化折叠获得含二硫键的折叠产物,利用两步折叠法测定其二硫键连接方式。结果发现一种新的A超家族芋螺毒素DNA序列Bt14.10,其编码的成熟肽序列为CAHSVPGMHPCKCNNTC-NH2,二硫键连接方式为"C1-C3,C2-C4"。结论BT14.10是一种新型A超家族芋螺毒素,具有A超家族芋螺毒素较为少见的ⅪⅤ型半胱氨酸骨架结构。
王菲张龙霄李靓刘珠果戴秋云
关键词:克隆内含子二硫键
新的M家族芋螺毒素的克隆及进化分析
2011年
目的从中国南海芋螺中寻找新的M家族芋螺毒素。方法应用3′RACE及巢式PCR进行基因克隆,将得到的目的基因连接入pGM-T载体、转化并测序,用进化分析软件对得到的新序列进行进化分析。结果从6种芋螺毒腺管中获得8个新的M家族芋螺毒素前体肽序列,其成熟肽含有15~21个氨基酸残基。结论这些新的M族毒素与已报道的M家族毒素序列同源性较低,是Mini-M家族的新成员。
孙婷刘珠果吴传侠赵玉娥戴秋云
关键词:克隆进化
几种南海芋螺二硫键异构酶的克隆及进化分析
2011年
目的:从来自中国南海的4种芋螺中克隆出包含完整3'和5'非翻译区的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DI)全基因序列,并对其进行序列及进化分析。方法:根据各种生物PDI基因的保守区域设计引物,利用3'和5'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方法克隆出PDI全基因序列,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各芋螺PDI序列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从中国南海玉女芋螺、黑星芋螺、堂皇芋螺、桶形芋螺cDNA中克隆出包含有完整3'和5'非翻译区的PDI全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各芋螺之间的同源性大于90%,而与对虾、人类、酿酒酵母的同源性均小于60%;各芋螺PDI与其他生物的2个活性位点序列高度保守,而底物结合位点具有物种特异性,进化树显示各芋螺PDI的特征可能受其捕食食性影响。
李海鹰刘珠果蒋继志戴秋云
关键词:芋螺芋螺毒素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克隆进化树
一种含两对密集二硫键的模拟肽被引量:3
2010年
利用α-芋螺毒素的骨架(CC—C—C)及天然堂皇芋螺毒素的氨基酸组成,设计了一个由11个氨基酸组成的线性短肽NTLCCEGCMCY-COOH.该肽在缓冲溶液中氧化折叠后二硫键只形成一种连接方式[C(1)—C(4),C(2)—C(3)],区别于大部分的α-芋螺毒素的二硫键连接方式[C(1)—C(3),C(2)—C(4)],且该肽具有镇痛活性.这是目前合成的二硫键最密集的α-芋螺毒素样模拟肽,可作为药物分子设计的模板.
吴巧玲刘珠果付超林原斌戴秋云
关键词:模拟肽多肽合成
α-芋螺毒素AnIB[A11G]荧光标记的合成及应用
2010年
目的:合成α-芋螺毒素AnIB[A11G]荧光标记物,并用于测定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α3β2在小鼠脑内的分布。方法:利用两步氧化法设计合成α3β2高选择性抑制剂AnIB突变体AnIB[A11G],纯化后,用5-羧基四甲基罗丹明琥珀酰亚胺酯(5-TAMRA-SE)标记,标记物鞘内注射到小鼠脑内,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测定α3β2在小鼠脑内的分布。结果与结论:获得了单一5-TAMRA-AnIB[A11G]荧光标记物,测定表明小鼠脑内nAChRα3β2主要分布于海马区域。
赵重甲于正刘珠果王于戴秋云
关键词:荧光标记
芋螺多肽及其突变体对小鼠吗啡身体依赖发展的抑制作用
2010年
目的:评价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抑制剂芋螺多肽Con-G、Con-T及其突变体对小鼠吗啡身体依赖发展的抑制作用。方法:每天8:30和16:30在小鼠皮下注射吗啡30mg/kg,连续3d,形成吗啡身体依赖模型;第1d和第3d16:30给完吗啡30min后,侧脑室给予15nmol/kg的Con-G、Con-T或其突变体;第4d8:30注射纳洛酮催促戒断,测定小鼠10min内的跳跃次数。结果:Con-G突变体中,Con-G[S16Y]抑制小鼠吗啡身体依赖发展的活性显著提高,Con-G[Q6A]活性与Con-G相似,Con-G[N8A]和Con-G[γ14A]无活性,Con-G[γ10K]活性较弱。Con-T突变体中,Con-T[M8I]、Con-T[M8A]抑制小鼠吗啡身体依赖发展及急性戒断活性活性最强,Con-T[R13A]、Con-T[γ14A]、Con-T[M8F]及Con-T[M8N]有明显活性,Con-T[L9A]和Con-T[γ10A]活性低。结论:一些Con-G及Con-T突变体对小鼠吗啡身体依赖发展具有很强的活性,活性强弱与其对NMDA受体NR2B的活性及选择性相关。
于正黄园园刘珠果戴秋云
关键词:突变体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芋螺多肽Eb1.6的制备工艺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研究α-芋螺多肽Eb1.6的制备工艺,为其临床前实验奠定基础。方法采用Fmoc保护氨基酸,以Rink树脂为固相载体,N,N-二异丙基碳二酰亚胺(DIC)/1-羟基苯并三唑(HOBt)为缩合剂,手工固相法规模合成目标肽。线性肽折叠采用空气氧化法,将线性肽按0.2 mg/ml的浓度溶于0.1 mol/L NH4HCO3缓冲液中,室温下搅拌16~24 h。折叠结束后,加入Amberlite XAD16大孔吸附树脂富集,树脂用乙醇浸洗,旋转蒸发浓缩得折叠后粗品,然后进行反相纯化。结果 Eb1.6线性肽的粗产率为94.6%,Eb1.6折叠肽粗品的回收率为82.3%,粗品经C18反相纯化后纯度高于98.5%。结论以DIC/HOBt为缩合剂合成Eb1.6的纯度及产率均较高,Eb1.6折叠后用吸附树脂富集,乙醇浸泡再释放多肽,可实现缓冲体系及树脂的反复循环,降低了成本。
徐艳余硕姬泓巍董铭心王孝花吴巧玲戴秋云
关键词:固相合成折叠纯化
富含二硫键多肽毒素的表达与纯化
2013年
富含二硫键的多肽毒素一般分子量小,二硫键密集,体外折叠效率较低,多于40个氨基酸的序列较难用化学合成方法得到目标产物。简要综述富含二硫键的多肽毒素(如芋螺毒素、蝎毒和蜘蛛毒素等)基因工程表达研究进展,着重阐述其在大肠杆菌、酵母表达体系中表达及纯化技术特点。
张科军李力戴秋云
关键词:芋螺毒素蝎毒素蜘蛛毒素
新型α-芋螺毒素Di1.1的克隆、合成及功能研究
2013年
目的:从中国南海长距芋螺中克隆出新的芋螺毒素序列并用固相方法合成该毒素,测定其折叠后的二硫键配对方式并初步研究其药理学特性。方法:根据芋螺毒素A超家族保守的信号肽序列设计引物,通过3'-RACE扩增,从芋螺毒腺管中克隆出新的毒素基因;采用Fmoc-固相法合成线性多肽,通过空气氧化折叠获得含二硫键的折叠产物,用两步氧化折叠法测定多肽的二硫键连接方式;用双电极电压钳技术初步研究其药理学特性。结果:发现一种新的α-芋螺毒素Di1.1的cDNA序列,其成熟肽序列为CCVIESCHSNHIDECES;该肽二硫键连接方式以C1-C4、C2-C3为主,以C1-C3、C2-C4连接为辅,对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各亚型活性较弱。结论:Di1.1是一种新的α4/7型芋螺毒素,其折叠方式以C1-C4、C2-C3连接为主。
丁融刘珠果郑兴吴传侠王菲代琴王硕戴秋云
关键词:芋螺毒素克隆二硫键
一种新4/3型α-芋螺毒素突变体的合成及功能研究
2013年
目的:合成难溶的新4/3型α-芋螺毒素Eb1.3突变体Eb1.3[ΔR1,W13M],并初步测定其与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亚型的结合作用。方法:采用Fmoc-固相法合成线性肽Eb1.3[ΔR1,W13M],通过空气氧化折叠和磺化产物折叠获得含二硫键的折叠产物,利用两步折叠法测定其二硫键连接方式,双电极电压钳技术检测其药理活性。结果:Eb1.3[ΔR1,W13M]线性肽经折叠生成的主产物Ⅰ的二硫键排列方式为少见的C1-C4、C2-C3,而非典型的C1-C3、C2-C4,线性肽磺化后再经GSH交换可加速折叠,10μmol/L的产物Ⅰ对乙酰胆碱受体α3β2亚型的抑制率为28.97%±8.44%。结论:新4/3型α-芋螺毒素Eb1.3突变体Eb1.3[ΔR1,W13M]形成非典型的二硫键C1-C4、C2-C3,产物Ⅰ对乙酰胆碱受体α3β2亚型具有一定的结合活性。
代琴郑兴刘珠果李海鹰王硕丁融王菲戴秋云
关键词:磺化二硫键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