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Z121107001012016)
- 作品数:12 被引量:38H指数:4
- 相关作者:李学斌郭继鸿李鼎王龙段江波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研究与发展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经静脉途径拔除起搏电极导线的影响因素被引量:12
- 2012年
- 目的探讨永久起搏器和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电极导线经静脉途径拔除的影响因素。方法对80例永久起搏器或ICD顽固性感染患者的157根电极导线进行拔除,先采用经上腔静脉途径拔除,未成功的换经下腔静脉途径拔除。分析电极置入时间长短、电极类型、患者年龄对拔除成功率的影响。结果拔除心房电极导线63根,右室电极导线75根,左室电极导线9根,ICD电极导线10根。拔除成功率100%。置入1年内、1~5年、5~10年、以及10年以上的电极导线经上腔静脉途径拔除的成功率分别为100%、86.4%、76.2%以及43.5%。不同电极类型及不同年龄患者经上腔静脉途径拔除电极导线的成功率无差异。结论经上腔静脉途径拔除永久起搏器或ICD电极导线的成功率较高,且不受电极类型及患者年龄影响,但随着电极置入时间的延长,其成功率降低。
- 陈进李学斌王龙李鼎张萍段江波苑翠珍郭继鸿
-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起搏器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 感染性心内膜炎电极拔除术后皮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植入一例被引量:2
- 2015年
- 患者女性,36岁,17年前因长QT综合征(LQTS)行经静脉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左前胸)置入术后,7年前因左前胸囊袋感染,于右前胸行经静脉ICD植入术,1年前因感染性心内膜炎行电极拔除术。考虑患者年轻女性、遗传性心律失常、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史、双侧前胸囊袋感染史、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史,符合全皮下ICD植入适应证,遂行皮下ICD植入,术后恢复良好。
- 李学斌段江波王龙李鼎昃峰田轶伦苑翠珍刘刚郭继鸿
-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感染性心内膜炎
- 经静脉途径拔除心腔内存在赘生物的起搏和除颤电极导线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探讨经静脉途径拔除心腔内存在赘生物的起搏和除颤电极的可行性、安全性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995年1月至2011年8月期间,经静脉途径移除的、且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存在心腔内赘生物的起搏和除颤电极导线患者资料,通过总结电极拔除术中、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期内感染的复发情况,评价经静脉途径拔除心腔内存在赘生物的起搏和除颤电极的可行性、安全性。结果在152例移除电极导线的病例中,经静脉途径移除、且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存在心腔内赘生物6例,共成功拔除电极导线16根(一根为ICD除颤电极),手术操作过程无死亡发生。1例拔除导线即刻出现急性心包压塞,1例术后出现不需外科干预的肺栓塞。结论对于大的中心、有经验的术者,借助特定的工具经静脉途径拔除心腔内存在赘生物的起搏和除颤电极导线是安全、可行的。
- 段江波李学斌王龙李鼎张萍褚现明苑翠珍郭继鸿
- 关键词:赘生物
- 经静脉导线拔除术单中心临床经验被引量:11
- 2015年
- 目的经静脉导线拔除术是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感染处理的核心技术.本文将单中心在导线拔除术以及工具选择方法的经验及临床应用做一总结.方法本研究自2007年至2014年,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2007年1月至2013年5月,第2阶段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共纳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患者501例,拔除1032根导线.分别比较两个阶段中导线拔除术的成功率、并发症、电极类型、使用工具等.结果第1阶段2007年1月至2013年5月,纳入患者252例,共拔除导线509根.其中,右心房电极导线189根(37.1%),右心室电极导线272(53.4%),左心室电极导线24根(4.7%),除颤线圈24根(4.7%).平均植入时间为27(0.3~360.0)个月.导线拔除成功率98.9%,严重并发症6例,死亡2例(0.79%).第2阶段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共纳入患者249例,共拔除导线523根.其中,右心房电极导线201根(38.4%),右心室电极导线240(45.9%),左心室电极导线35根(6.7%),除颤线圈47根(9.0%).平均植入时间为38(0.4~490.0)个月.导线拔除成功率100%,严重并发症3例(1.2%),无死亡病例.第2阶段中,Evolution机械鞘组拔除导线77根,并发症1例(1.3%).Snare组拔除导线400根,严重并发症1例(0.25%).结论经静脉导线拔除术是CIED感染处理安全有效的方法,其伴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合理选择特殊工具有助于提高导线拔除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合中心经验,下腔装置Snare可以作为导线拔除术的首选工具.
- 李学斌王龙李鼎刘刚段江波昃峰田轶伦郭飞苑翠珍姜陆洋鞠辉姜燕吴晓舟郭继鸿
- 关键词:起搏器
- 起搏器囊袋感染新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
- 2015年
- 目的探讨因一侧起搏器囊袋感染而在对侧植入新系统的患者中,仅拔除原有感染侧起搏器及电极导线而保留非感染系统的临床意义。方法入选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因一侧囊袋感染而在对侧植入新起搏系统的患者。根据治疗策略,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仅拔除单纯囊袋感染侧的原有系统,保留新植入的非感染系统;对照组:完全拔除两侧起搏系统。随访一年,对比两组原位囊袋感染复发及新增对侧感染情况。结果 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就诊于本中心,因单纯囊袋感染而在对侧植入新起搏器系统的患者共45例。其中,观察组23例,对照组22例。手术前一般情况比较,两组在性别(男性60.8%vs.54.5%,p<0.05),年龄(54.6±10.7 vs.57.1±8.9,p<0.05),首次植入时间(5.7±1.7年vs.6.4±2.2年,p<0.05),感染时间(13.4±4.2月vs.12.1±3.8月,p<0.05),新系统植入时间(7.4±2.9月vs.9.1±3.7月,p<0.05)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分别进行单侧及双侧起搏器电极导线拔除术,观察组拔除方法(上腔静脉途径19例,下腔静脉途径4例)与对照组(上腔静脉途径9例,下腔静脉13例)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即刻成功率均为100%,两组均未发生严重手术并发症。随访一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原位囊袋感染复发及对新增侧囊袋感染。结论因单纯囊袋感染而在对侧植入新起搏系统的患者中,仅拔除原有感染侧起搏器及电极导线而保留新植入非感染系统是一种可行的新处理方法。
- 田轶伦李学斌王龙李鼎段江波郭飞昃峰苑翠珍郭继鸿谭学瑞
- 关键词:起搏器囊袋感染
- 使用Evolution机械扩张鞘拔除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电极导线一例被引量:2
- 2013年
- 患者男性,62岁,13年前因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伴晕厥植入双腔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术后室速频繁发作,经消融后未再发作室速。3年前因ICD电池耗竭,心房电极阈值升高,更换单腔ICD。此次因ICD囊袋感染2年入院。使用Evolution机械扩张鞘成功拔除ICD和心房电极导线。
- 李学斌王龙田轶伦李鼎段江波昃峰郭继鸿
-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 应用激光鞘拔除电极导线(附五例报道)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应用激光鞘拔除电极导线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应用激光鞘拔除电极导线的5例患者资料,总结电极导线拔除原因、电极导线特点、手术相关并发症、手术时间、曝光时间、曝光量等。结果 5例患者(2例女性),年龄(62.8±16)岁,其中1例为Ⅱa类适应证,4例为I类适应证,共拔除电极导线8根(2根除颤电极导线),均成功拔除,无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曝光时间、曝光量的中位数分别为4 min、1min 35 s、1.305 mgy。结论对于大的、有经验的中心,应用激光鞘拔除电极导线是安全、可行的。
- 李学斌段江波王龙李鼎昃峰姜陆洋刘刚苑翠珍何金山郭继鸿
-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起搏器电极导线
- 电极拔除的历史沿革和现状被引量:6
- 2014年
- 1958年世界植入首例起搏器;1967年成功经股静脉拔除断裂的右心导管;1969年尝试徒手牵引拔除心内膜起搏电极,此后发展为重力牵引方法拔除。随着起搏器的广泛应用,需拔除电极增多,发展了反推力拔除技术,主要工具为锁定钢丝、机械鞘、下腔回收装置;进入90年代之后又发明了一些新的器械;Evolution机械鞘、激光鞘、新型下腔回收装置(眼镜蛇抓捕器)。现世界上已制定拔除规则共识,我国起步晚,但单中心已接近世界水平。
- 田轶伦李学斌王龙李鼎段江波昃峰郭继鸿
-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起搏器电极导线
- 心律植入装置相关的静脉狭窄被引量:2
- 2014年
- 心律植入装置相关静脉血管狭窄的发生率约为23%-64%,血管完全闭塞发生率约为5%-25%;与双线圈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相比,单线圈ICD静脉狭窄的发生率低(44%vs8%);感染增加静脉狭窄的风险。相关静脉狭窄可通过临床症状,影像学(超声、造影、CT和磁共振)诊断。治疗可采取①抗凝及溶栓治疗;②静脉成形术;外科;钝性纤维切割技术。
- 昃峰李学斌郭继鸿
-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静脉狭窄
- 心律植入装置的再利用
- 2014年
- 心律置入装置(CRMD)再利用可追溯至上世纪60年代未,进入21世纪,随着人口老龄化及CRMD适应证扩展,CRMD再利用再次成为关注的热点。就全球资源分布不一而言,CRMD再利用有其合理性。再利用装置来源有1取出的已故患者的装置;2升级后取出的装置;3感染装置取出后的再植入。大量研究证实CRMD再利用是安全的,但存在相关规范化、法律、伦理等问题。
- 段江波李学斌郭继鸿
-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