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C820092)

作品数:13 被引量:18H指数:3
相关作者:孙日华戴彦艳刘明君侯丽艳葛丽明更多>>
相关机构:石家庄经济学院山东大学中国银行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政治法律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5篇司法
  • 4篇法律
  • 4篇法治
  • 3篇信任
  • 3篇客观性
  • 2篇调解
  • 2篇选择性
  • 2篇义勇
  • 2篇视界
  • 2篇诉讼
  • 2篇网络时代
  • 2篇救济
  • 2篇见义勇为
  • 2篇法理
  • 2篇法理反思
  • 2篇裁判
  • 1篇道德
  • 1篇多元纠纷解决
  • 1篇多元纠纷解决...
  • 1篇刑法

机构

  • 14篇石家庄经济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银行

作者

  • 13篇孙日华
  • 2篇戴彦艳
  • 1篇葛丽明
  • 1篇侯丽艳
  • 1篇刘明君

传媒

  • 1篇云南行政学院...
  • 1篇河北法学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新疆社科论坛
  • 1篇东北大学学报...
  • 1篇理论月刊
  • 1篇开封大学学报
  • 1篇华北水利水电...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河北科技大学...
  • 1篇时代法学
  • 1篇西部法学评论
  • 1篇河南财经政法...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 7篇201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裁判客观性视域下刑法形式解释研究
2014年
随着后现代法学的兴起,司法裁判的客观性面临着种种挑战,但是客观性仍有重大意义,学术界也适时提出了拯救客观性的命题。裁判客观性的基本特征要求法律的明确性、行为的可预测性以及排斥法官的主观臆断。折射在刑法解释上,形式解释贯彻罪刑法定原则更彻底,类推解释和扩大解释的边界也更明晰。在解释方法的位阶排序上,形式解释倡导文理解释比实质解释的目的解释论更契合客观性的基本要求。
葛丽明侯丽艳
关键词:刑法罪刑法定原则
转型司法中法律来源客观性研究
2012年
法律的来源存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次。基于客观性的探究,理论上,不同的法学流派存在着不同的主张;实践的表现没有理论上那么深不可测,法律来源的现实表现需要回应制度的诉求。在转型司法的语境之下,无论是理论的研究,还是实践的操作,法律来源的客观性都应该是基于对中国现实社会问题的回应。这就需要法律与公众的不断互动,缝合法律规范与社会事实之间的缝隙,争取实现法律与社会的有效对接。以此,转型司法的法律来源客观性也就得以实现。
孙日华戴彦艳
关键词:客观性回应
农村纠纷解决机制的失灵与基层法治的完善被引量:1
2013年
社会转型期,农村社区内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涌现。然而,解决方法陷入了史无前例的困境之中。传统的乡村社会权威随着农村基层市场的社会化而逐步丧失;私力救济中的暴力因素不断上涨;社会救济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除了上访倍受推崇之外,公力救济由于高昂的显性成本而被放逐。因此,需要建立"农村纠纷解决协调指导委员会",结合民间、社会和官方的力量,组建一个公益、中立的机构。为那些选择纠纷解决方式迷茫的乡民提供指导。
孙日华费昌祥
关键词:农村社区社会矛盾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法治
不确定法律语言的救济被引量:3
2012年
法律与语言的关系极其密切,法律离不开语言。有些语言天生存在着不确定性,导致法律的不确定性增强。法律语言的不确定主要是因为语言的模糊和歧义造成的。法律语言的抽象范式与具体案件发生的实然形态具有天然的距离,虽然一定程度上增加法律规则适用的弹性,但是也在消解着法律的确定含义。消除法律语言的不确定,维护法律的确定性,需要从多种途径入手。需要依靠语言探究法律的确定性,通过各种法律解释方法维护法律的确定性,规范使用法律语言保障法律的确定性。
孙日华任晓刚
关键词:法律语言救济
见义勇为认定的法理反思与制度建构被引量:9
2013年
见义勇为行为的立法应该将范围限定在见义勇为行为发生之后,不能对见义不为者进行法律的制裁,否则将导致更多的道德风险。准见义勇为者和被救助者相对于国家机关具有信息优势,但是,二者之间又缺乏未来反复合作的机会。如果排除道德因素,二者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基础。要解决信息、信任造成的见义勇为的尴尬局面,可以通过法律进行调整:利用现行的无因管理、不当得利以及诈骗罪等法律规定进行规制;重新界定见义勇为的范围、申报和调查程序、公益基金运作、免责条款等,最终实现见义勇为行为的法治化。
孙日华
关键词:见义勇为信任道德法律
网络时代司法的选择性视界——兼论河北省的影响性诉讼
网络时代的背景下,网民以道德性产出为原则选择性关注某些案件,为了维护道德直觉和公共认知,不计社会成本地将'案件事件化'。司法机关在多重效用函数指引下,努力降低社会成本,力图'事件案件化'。由于网络媒体的信息扩散能力强大,...
孙日华
关键词:网络时代司法选择性法治
文献传递
转型司法中事实认定的趋势与机制改造
2012年
法官在对证据进行评判、对事实进行认定的时候,应首先依据法律对证据制度的规定,严格按照正当的法律程序;在法律没有相应的规定或者相关规定比较模糊的时候,法官需要用自由心证作为补充,依靠理性和良心形成内心确认。根据案件的不同特点,对那些案情简单,标的额较小的案件规定为一审终审,将更多的司法资源用来审理标的额比较大的、疑难的案件,可以采取世界其他国家通行的做法,即三审终审制。
孙日华戴彦艳
社会转型期司法公信力的生长被引量:5
2012年
社会转型期,司法公信力的塑造是一个系统工程,无法一蹴而就。在现代社会,司法公信力源自于公众对司法的内在认可与信任,而不是靠强权的威慑。宏大的司法改革建议固然令人振奋,囿于现实困境,从司法的规范运作角度,微观地促成司法公信力的提升具有更大的实践价值。在此过程中,保障信息的共享,当事人产权的充分行使以及长期合作的预期设定,才能增强当事人对司法的信任感,司法的公信力才可能被不断地形塑。司法公信力的生成基础更多源自对信任体系的内在修正,而不是依靠形而上的外在建构。司法公信力需要在主体之间不断地发现、发展,而不是发明。
孙日华
关键词:社会转型司法公信力信任
转型司法的多重困境与能动走向
2012年
转型司法在规范法学视野下出现了难以克服的困境。社会的变迁造成了司法目标的多元,司法不仅追求法律效果,还需要满足社会效果。司法的职业化与民主化在理论界与司法实务过程中不断地争论与纠缠;二元分化的社会又将规范的缝隙再次放大。从自治型法治的视角,克制的司法似乎难以满足现实的需要;平复社会矛盾,能动的司法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因此,法官需要超越传统规范法学的司法视野,建立更广泛的与社会交流的渠道,实现协商性司法与和谐司法。
孙日华刘明君
关键词:转型社会司法职业化司法民主化能动司法大调解
诉讼调解的边界
2013年
诉讼调解是在形式理性遭遇困难后的选择,目的是通过实质正义有效降低形式正义带来的误差。通过判决彰显的形式正义可以降低信息费用,而通过诉讼调解期望的实质正义是为了减少法律决策的误差,但各种措施会消耗以信息费用为主要构成的制度成本。实践中,由于诉讼调解的灵活,经常会超越边界,造成大量调解案件进入强制执行程序,这就宣告部分调解案件并没有实现零误差。此时,程序正义可以最小化信息费用和误差损失之和。从法官和当事人两个角度,为法官的诉讼调解设定边界,通过程序规制诉讼调解行为。需要抑制法官的父爱主义情结,引导当事人走出囚徒困境。这样既保障了调解的灵活性,又不失诉讼的规范性,共同塑造完善的诉讼调解制度。
孙日华
关键词:诉讼调解父爱主义囚徒困境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