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00279)
- 作品数:6 被引量:9H指数:3
- 相关作者:葛文松范建高李光明吴建新更多>>
-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小分子干扰RNA沉默高迁移率族蛋白B1抑制肝星状细胞Ⅰ型和Ⅲ型胶原合成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研究小分子干扰RNA(si RNA)干扰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 1)表达对肝星状细胞(HSC)Ⅰ型和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化学合成的HMGB 1基因特异性si RNA以脂质体包裹,转染HSC-T6细胞,设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抽提细胞总RNA和蛋白质,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Ⅰ型和Ⅲ型胶原表达情况;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Ⅰ型和Ⅲ型胶原表达与定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Ⅰ型和Ⅲ型胶原水平。结果转染HMGB 1基因特异性si RNA的HSC-T6细胞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水平显著下调,免疫细胞化学检测也提示转染si RNA后细胞内Ⅰ型和Ⅲ型胶原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在培养72 h时,上清液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水平分别较对照组下降了(46.36±3.82)%和(41.92±3.58)%(F=33.14,P<0.01;F=27.56,P<0.01)。结论HMGB 1特异性si RNA能高效抑制HSC-T6细胞胶原的合成和分泌,因而可能具有预防和治疗肝纤维化的潜力。
- 葛文松范建高李光明
- 关键词:肝星状细胞小分子干扰RNA高迁移率族蛋白B1
- 高迁移率族蛋白B1-Toll样受体途径与炎症性肠病被引量:3
- 2013年
-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广泛存在于体内各种细胞中,在组织损伤时由坏死细胞被动释放或由免疫细胞受病原体产物刺激后主动释放至胞外,发挥促炎细胞因子作用,参与多种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Toll样受体(TLRs)是HMGB1的主要受体之一,HMGB1与TLR2、TLR4相互作用,最终激活NF-κB,导致大量炎症因子释放,通过正反馈作用放大炎症反应。近年研究表明HMGB1-TLR途径与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发展有关,本文就两者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 葛文松吴建新范建高
-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TOLL样受体炎症
- 肠系膜组织及其分泌因子在克罗恩病发病中的作用
- 2018年
- 克罗恩病(CD)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与遗传、感染、免疫、内质网应激等方面有关。近年来,肠系膜作为一个完整的器官备受关注,其可能通过脂肪细胞内分泌、参与细菌定植、免疫、改变血流动力学等方面参与CD的发病。本文就肠系膜组织及其分泌因子在CD发病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淮漫修葛文松
- 关键词:肠系膜CROHN病发病机制
- 炎症性肠病肠外表现的诊治策略被引量:3
- 2017年
-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Crohn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其临床表现多样,不仅累及肠道,亦可出现多种肠外表现(extraintestinal manifestations,EIMs),易造成误诊误治,及时诊断及合理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病情和生活质量,本文就IBD常见EIMs的诊断和治疗策略进行探讨。
- 葛文松
-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肠外表现
- 溃疡性结肠炎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一例
- 2016年
- 患者女,61岁,因"反复粘液血便3年,加重伴皮肤紫癜1个月"入院。患者于3年前出现阵发性中下腹隐痛,伴有大便次数增多及血便,约3-4次/d,外院行结肠镜提示溃疡性结肠炎;病理:肠黏膜慢性活动性炎;外院考虑"溃疡性结肠炎",予柳氮磺胺吡啶后1.0 qid口服治疗后患者腹泻、血便消失,定期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无特殊,但患者出现皮疹及皮肤瘙痒(尚能忍受),半年后停柳氮磺胺吡啶后皮疹及皮肤瘙痒消失,换用美沙拉嗪(商品名:惠迪)治疗后疗效尚可.
- 成园葛文松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柳氮磺胺吡啶粘液血便皮肤紫癜慢性活动性美沙拉嗪
- 重视炎症性肠病的规范化治疗
- 2014年
- 炎症性肠病(IBD)的治疗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规范化治疗对于IBD的疾病缓解、减少并发症、预防复发、提高生活质量非常重要。IBD的规范化治疗需建立在正确的疾病诊断和全面的病情评估和充分的知情同意的基础上,主要包括早期积极个体化的治疗力争黏膜愈合,继以长期维持治疗缓解病情并预防复发。
- 范建高葛文松
-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结肠炎溃疡性CROHN病治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