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60425001)

作品数:26 被引量:507H指数:10
相关作者:程林松廉培庆薛永超郝斐李春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理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4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理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7篇油藏
  • 13篇低渗
  • 13篇低渗透
  • 7篇渗流
  • 6篇低渗透油藏
  • 6篇水平井
  • 6篇平井
  • 6篇裂缝
  • 6篇裂缝性
  • 5篇气藏
  • 5篇裂缝性油藏
  • 4篇动压力
  • 4篇压力梯度
  • 4篇油田
  • 4篇启动压力梯度
  • 3篇压裂
  • 3篇油气
  • 3篇油气藏
  • 3篇渗透率
  • 3篇储集

机构

  • 24篇中国石油大学...
  • 8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化
  • 1篇中国石油
  • 1篇华北油田公司
  • 1篇胜利油田胜利...
  • 1篇新疆石油管理...

作者

  • 19篇程林松
  • 7篇廉培庆
  • 6篇薛永超
  • 4篇郝斐
  • 4篇李春兰
  • 3篇李秀生
  • 3篇冯金德
  • 3篇曹仁义
  • 3篇黄世军
  • 2篇屈雪峰
  • 2篇任胜利
  • 2篇赵继勇
  • 2篇李松泉
  • 2篇许建红
  • 1篇常毓文
  • 1篇李晓林
  • 1篇柳良仁
  • 1篇金兆勋
  • 1篇付宁海
  • 1篇史成恩

传媒

  • 5篇西南石油大学...
  • 3篇断块油气田
  • 3篇石油钻探技术
  • 2篇石油学报
  • 2篇计算力学学报
  • 2篇计算物理
  • 2篇石油钻采工艺
  • 2篇复杂油气藏
  • 1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特种油气藏
  • 1篇油气田地面工...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年份

  • 1篇2012
  • 6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 8篇2007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动边界双重介质油藏低速非达西渗流试井模型被引量:8
2011年
裂缝性油藏中基质岩块的渗透率一般很低,大量岩心测试实验证实在基质岩块内的液体渗流和在一定含水饱和度下的气体渗流将偏离达西渗流,往往出现低速非达西渗流,表现出启动压力梯度以及流体流动边界不断向外扩展等特殊现象。本文充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与动边界的影响,建立了微可压缩双重介质油藏低速非达西渗流的试井数学模型,对时间和空间变量进行离散化,求出了其数值解,进一步研究了压力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绘制了定压边界油藏生产时弹性储容比和窜流系数影响的典型试井曲线,分析了动边界的传播规律。
程林松任胜利廉培庆
关键词:双重介质动边界
特低渗透油藏合理井距确定新方法被引量:23
2008年
注采井距是影响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关键,目前主要根据渗透率和启动压力梯度大小来确定。阐述了这种方法的局限性,根据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系数的变化规律,得到其数学描述形式,建立了特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数学模型。针对目前求解特低渗透油藏合理井距的局限性,基于修正后非线性稳定渗流数学模型和叠加原理,提出求解特低渗透油藏合理注采井距的新方法。该方法除能考虑储层渗透率、注采压差外,还可以考虑流体粘度、预期产量、启动压力梯度以及介质变形程度的影响,同时形成了合理注采井距优化理论图版,方便现场应用。
李松泉程林松李秀生郝斐
关键词:低渗透注采井距启动压力梯度应力敏感
气藏压裂水平井非稳态流动分析被引量:10
2011年
应用Green函数和Newman积原理,建立了压裂水平井与气藏耦合的非稳态流动模型,并给出求解方法。所建立的模型可应用多种约束条件,考虑了井筒压降和加速度的影响,并适用于各向异性气藏。实例计算表明:水平井在早期非稳态阶段的流量比拟稳态阶段大得多。早期非稳态流动阶段,各条裂缝之间未发生干扰,流量的大小与裂缝条数成正比例关系。受摩阻和加速度压降的影响,跟端裂缝的产量明显大于其他位置裂缝的产量,越靠近指端,裂缝的流量越小。
廉培庆程林松何理鹏李芳
关键词:水平井非稳态气藏压降裂缝
特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模型被引量:78
2008年
启动压力梯度和介质变形是油气在低渗透、特低渗透储集层中渗流规律偏离达西定律的主要原因。基于介质变形、启动压力梯度特征物理模拟实验,定义了新的应力敏感系数,分析了应力敏感系数和启动压力梯度(单相和油水两相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建立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介质变形的特低渗透油藏单相和油水两相非线性渗流数学模型,对于单相渗流,给出了定产量、变产量和定流压条件下模型的解;对油水两相非活塞驱替,给出了分流量方程、油水前缘位置方程及压力、产量方程,并给出了求解方法。模型的油藏工程应用表明:低渗透油藏产能递减速度高于中高渗油藏;渗流速度比较小时,非线性因素对油水两相渗流影响显著。利用该模型,还可确定油田的合理注采井距。
李松泉程林松李秀生郝斐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启动压力梯度介质变形数学模型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等效连续介质模型被引量:28
2007年
为研究裂缝性油藏的渗流规律,国内外相关专家提出并建立了许多理论模型,但都有其局限性,且没有一个很好适合于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模型。为此,针对裂缝性低渗透油藏裂缝发育的特点,利用平行板理论、张量理论和等值渗流阻力原理建立了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等效连续介质模型,为定量评价天然裂缝对储层的影响、天然裂缝表征成果与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渗流理论和油藏工程研究的有机结合奠定了基础,并用实际油田的裂缝表征成果进行了应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天然裂缝对低渗透油藏,尤其是特低渗透油藏有很大影响,一方面显著提高了储层的渗透率,使油藏得以开发,另一方面加剧了储层的各向异性,增加了开发难度。
冯金德程林松李春兰柳良仁
关键词:裂缝性油气藏低渗透油气藏连续介质储集层模型渗透率
低渗透油藏压裂水平井裂缝优化研究被引量:39
2008年
针对低渗透油藏压裂水平井裂缝参数难确定的问题,在某低渗透油藏概念模型的基础上,结合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实验研究,运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对压裂水平井的裂缝参数包括裂缝方位、裂缝位置、裂缝条数和非均匀裂缝长度等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概念模型的基础上,考虑直井注水水平井采油的井型组合时,水平采油井走向应垂直于最大主应力方向,且裂缝方位应平行于最大主应力;裂缝最优缝数为3条,且裂缝最优间距为水平井水平段长度的0.23~0.30倍;对于非均匀裂缝长度的3条裂缝,中间缝较长两端缝较短的部署方式为最优。通过本次数值模拟研究发现,低渗透油藏压裂水平井的裂缝参数确实存在最优情况,实际油田应根据不同的模型类型考虑优化各裂缝参数。
姜晶李春兰杨敏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水平井裂缝参数优化
新海27块低饱和度稠油油藏成因探讨被引量:7
2009年
新海27块作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确定的2007年老油田二次开发示范工程,目前已进入规模推广阶段,为了进一步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有效提高采收率,以测井解释、岩心分析、生产测试等为基础,对研究区稠油油藏低饱和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低饱和度成因进行了深入研究,确定成藏位置距生油中心远,构造幅度小,储层岩石颗粒分选差、孔隙结构差异大,油藏强亲水,束缚水饱和度高,油、水密度差小,后期构造运动等是导致低饱和度油藏主要原因。
薛永超程林松吴冬梅
关键词:稠油油藏二次开发
新立油田低渗透油层裂缝模型研究被引量:7
2010年
低渗透油藏在油田开发中日益重要,做为低渗透油藏显著特征的裂缝,控制着油藏流体渗流系统,制约着油藏开发效果。如何利用常规资料进行裂缝识别和建立裂缝三维模型是当前低渗透油藏开发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进行了有益探索。首先从相似露头区和钻井岩心2个方面对裂缝分布原模型进行深入细致研究,建立裂缝特征知识库;然后从理论角度分析利用双侧向测井识别裂缝的可行性;基于以上研究,采用岩心标定测井法,深入分析总结了利用双侧向测井进行单井裂缝识别的特征,并利用分形克利金理论对井间裂缝进行了预测,最后利用分形随机模拟技术建立了研究区裂缝三维模型。结果表明,利用上述方法建立的裂缝模型与油田开发实践比较吻合,从而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薛永超
关键词:低渗透裂缝三维模型
考虑表皮影响的底水油藏水平井流动分析被引量:8
2010年
考虑变表皮系数的影响,建立了水平井井筒与底水油藏的耦合模型,可应用于非稳态和稳态流动阶段。给出了模型的求解方法,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进行了实例计算。结果表明:底水油藏水平井非稳态流动阶段持续很短时间便进入稳态流动阶段;由于摩阻和加速度的影响,井筒内存在一定的压力降,与摩阻压降相比,加速度引起的压降较小;忽略井筒压降的井筒流量分布误差非稳态阶段比稳态阶段要大;表皮效应对井筒流量分布有一定的影响,随着表皮系数的增大可以使井筒流量分布更加均匀;表皮系数沿井筒变化时,井筒流量分布的均匀性比定表皮系数时差。
廉培庆程林松张继龙程佳
关键词:底水油气藏水平井压力降表皮系数储集层模型
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相对渗透率曲线被引量:11
2011年
裂缝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的研究对指导裂缝性油藏注水开发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应用某碳酸盐岩油藏天然岩心进行油水相对渗透率实验,对基质岩心进行造缝,对比了造缝前后的岩心相对渗透率曲线形态的差别:造缝后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下降(上升)较快,残余油饱和度较大,且残余油饱和度下水相相对渗透率高,油水共渗区变窄,最终驱替效率变小;对同一块天然裂缝性岩心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应力敏感特征进行了研究:随着围压增大,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束缚水饱和度变大,残余油饱和度变化程度较小,等渗点下降,驱替效率变小。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显示,使用围压较大条件下的相对渗透率计算,含水率较低,在相同开发期限内阶段采出程度降低。
廉培庆程林松刘丽芳
关键词:裂缝性油藏相对渗透率曲线围压采出程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