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100170)
- 作品数:7 被引量:16H指数:3
- 相关作者:李伯安侯俊戚扬程云何卫平更多>>
- 相关机构:解放军第302医院解放军第三○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在肝细胞内作用蛋白AK026018亚细胞定位的研究
- 2005年
- 目的:确定肝细胞内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作用蛋白AK026018的亚细胞定位,初步研究该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从HepG2细胞中扩增编码AK026018蛋白的全基因,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EGFPAK,转染HepG2、293T细胞系,在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下与转染空载体pEGFPN1的细胞比较观察。结果:经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和DNA序列测定鉴定构建的重组表达载体正确。通过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了重组载体pEGFPAK的细胞绿色荧光信号较集中分布于胞浆中,而空载体pEGFPN1转染的细胞绿色荧光信号在整个细胞中均匀分布。结论:成功分离了AK026018全基因序列并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该基因表达产物亚细胞定位于细胞浆中。
- 李伯安刘岩李靖舒翠莉何卫平戚扬侯俊毛远丽程云
- 关键词:基因表达真核表达
- 慢性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HBV DNA定量分析及HBV前C/C变异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 2004年
-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学标志、HBVDNA载量及HBV前C/C变异与临床病变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2 4 6例 ,其中轻度 10 2例、中度 88例、重度 5 6例 ,分别应用ELISA、实时PCR法检测其血清中的HBV免疫学标志及HBVDNA含量。同时对HBeAg阴性而HBVDNA含量高拷贝的 3例轻度、6例中度及 8例重度患者血清 ,应用巢式PCR方法分离前C/C区全长基因 ,纯化后克隆入T载体 ,鉴定后进行序列测定。结果 :10 2例轻度、88例中度及 5 6例重度患者中血清学标志HBsAg ,HBeAg,抗 -HBc阳性模式分别为 5 3例 (5 1.9% )、4 6例(5 2 .3% )、33例 (5 8.9% ) ;HBsAg ,抗 -HBe,抗 -HBc阳性模式分别为 37例 (36 .3% )、32例 (37.5 % )、2 1例 (37.5 % ) ;单独HBsAg阳性为 8例 (7.8% )、5例 (5 .6 % )、1例 (1.7% ) ;其他模式分别为 4例、5例、1例。HBVDNA含量平均值分别为 10E 5 .5 3拷贝 /ml、10E 6 .0 3拷贝 /ml、10E 6 .5 8拷贝 /ml。HBeAg阴性而HBVDNA含量 >10E 6拷贝 /ml的病例数分别为 3例、6例、8例。统计分析表明 ,轻、中、重慢性乙肝患者间血清学标志及HBVDNA含量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 ,而HBeAg阴性HBVDNA含量高拷贝的患者出现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序列测定结果显示
- 李伯安戚扬刘岩陈昊舒翠利郑宇李靖高蓉程云
- 关键词:血清学生物学标记HBVDNA定量分析
- HBeAg与CD81分子结合的研究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 :研究HBeAg与CD81分子在细胞内、外的相互作用。方法 :应用RT PCR技术 ,从HepG2细胞中扩增CD81全基因 ,并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将其与pGBKT7 eAg共转染营养缺陷型酵母细胞 ,观察生长情况。应用网织红细胞裂解体外翻译及免疫共沉淀试验 ,进一步验证CD81分子与HBeAg的结合。结果 :经EcoRI和BamHI酶切和DNA序列测定鉴定表明 ,构建的CD81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正确。共转染后的酵母细胞在营养缺陷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体外免疫共沉淀试验证实 ,CD81与HBeAg出现沉淀带。结论 :HBeAg与CD81分子在细胞内、外均可结合 。
- 李伯安刘岩李靖舒翠莉何卫平侯俊程云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CD81酵母细胞免疫共沉淀
-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基因作为酵母双杂交体系结合域载体的构建及表达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 以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HBeAg)全基因为外源片段 ,构建酵母双杂交体系中结合域载体 ,研究其在酵母细胞中的表达 ,排除自身激活作用及毒性作用 ,验证其适用性。方法 根据报道序列设计、合成HBeAg全基因巢式引物 ,取患者血清 ,通过PCR方法分离HBeAg全基因片段 ,克隆入T载体 ,酶切鉴定及序列测定后 ,克隆入酵母双杂交体系结合域载体pGBKT7,构建pGBKT7 eAg载体。再次酶切鉴定阳性克隆后转入酵母 ,验证毒性作用 ;通过Western blot实验证实外源基因在酵母中的表达 ;并进一步验证自身激活作用。结果 由血清中分离的及 2次酶切鉴定的片段大小分别为 6 5 7bp和 6 39bp ,与预期大小一致 ;序列测定与报道的HBV分离株核酸及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6 %和 10 0 % ;转人酵母后无毒性及自身激活作用 ;Western blot实验出现阳性与预期大小 (2 4 .3× 10 3)一致的条带。结论 pGBKT7 eAg载体在酵母细胞中表达出融合蛋白 ,进一步验证无自身激活及毒性作用 ,此载体构建成功 ,适用于酵母双杂交体系。
- 李伯安戚扬舒翠利刘岩陈昊李靖高蓉侯俊程云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基因表达酵母双杂交体系
-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结合蛋白基因的筛选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筛选并克隆人肝细胞中与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基因。方法将重组诱饵质粒pGBKT7eAg转化酵母细胞AH109后与预转了人肝cDNA文库质粒的酵母细胞Y187进行配合,在营养缺陷型培养基上进行双重筛选阳性菌落,提取质粒后转化大肠埃希菌并进行序列测定,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配合后筛选出既能在4缺(SD/TrpLeuAdeHis)培养基又能在铺有Xα半乳糖(Xαgal)的4缺培养基上生长并变成蓝色的真阳性菌落245株。完成了101株克隆的测定,经过序列分析排除了重复同源序列后,最终确定其中有41株不同的基因,其中人类同源基因35条,其余6株为未知基因。结论成功克隆出肝细胞中的HBeAg结合蛋白基因,为进一步研究HBeAg的功能提供了新线索。
- 李伯安舒翠莉侯俊戚杨李靖何卫平程云
- 关键词:基因酵母菌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结合蛋白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HBEAG人肝细胞
- 乙型肝炎病毒HBeAg与AK026018基因表达产物的结合能力
- 2006年
- 目的验证乙型肝炎病毒HBeAg与AK026018基因表达蛋白在细胞内及细胞外的结合作用。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从HepG2细胞中扩增AK026018基因序列,构建真核表达载体,与HBeAg真核表达载体共转染营养缺陷酵母细胞,观察生长情况。同时进一步应用网织红细胞裂解体外翻译及免疫共沉淀系统,验证AK026018蛋白与HBeAg间的确切结合作用。结果经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和DNA序列测定构建的AK026018重组表达载体正确。共转染后的酵母细胞在营养缺陷培养基中生长良好。体外免疫共沉淀实验可见特异放射自显影带。结论HBeAg与AK026018基因编码蛋白在细胞内及细胞外均能相互结合,推测该分子在HBV的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李伯安刘岩李靖舒翠莉何卫平戚扬侯俊程云
- 关键词:酵母菌
-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肝细胞作用蛋白AK026018表达谱芯片的研究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能被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肝细胞作用蛋白AK026018反式调节的靶基因,初步研究该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方法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从HepG2细胞中扩增编码AK026018蛋白的全基因,构建真核表达载体,转染肝母细胞瘤系HepG2,提取总mRNA,逆转录为cDNA,与转染空白表达载体pcDNA3·1的HepG2细胞进行DNA芯片分析并比较。结果经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和DNA序列测定鉴定构建的重组表达载体正确。在8464个基因表达谱的筛选中,发现有122个基因有差异表达,其中78种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调,45种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上调。结论成功地应用DNA芯片技术筛选出HBeAg结合蛋白新基因AK026018的反式调节蛋白,证明该基因对于肝细胞基因表达谱有显著影响。
- 李伯安侯俊何卫平戚扬迟舒萍赵军程云
- 关键词:表达谱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