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BKS044)
- 作品数:12 被引量:18H指数:3
- 相关作者:任春晓林昆勇郭美星更多>>
- 相关机构: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广西大学南宁市社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哲学宗教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改革开放与中共发展理念的演进
- 2018年
- 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价值追求,中共自成立起就根据时代背景和历史方位及时转变发展理念、发展策略和方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十八大前中共发展理念存在着四种形态,十八届五中全会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这是中国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纲,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中国"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一定能实现。
- 任春晓
- 关键词:中共演进
- 论以人为目的包容性发展战略的生态伦理意蕴被引量:3
- 2014年
- 以人为目的包容性发展与生态伦理构建,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迫切需要探究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国家治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实践问题。中国实施以人为目的包容性发展战略的根本点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及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共同发展。以人为目的包容性发展战略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其强调的发展协调、机会均等和利益共享折射着同一的生态伦理意蕴。
- 林昆勇任春晓
- 关键词:包容性发展生态伦理
- 乡村环境传播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被引量:5
- 2015年
- 乡村环境传播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联,并呈现出传播形式多样、组织传播效能十分强大,受众多重分化、不同群体有着明显差别,工作千头万绪、必须统分结合综析有序等三个特点。环境传播因其独特的内容和影响,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着现实存在的公众环保意识相对不强、突发环境事件应对不力、乡民环境权利保障不全和乡村环保传播能力有待提高的多种问题和多重挑战并存的状况,我们需要重视乡村环境传播的模式变革和提升策略,着重从正视矛盾本质培育理性受众、发挥各方优势促进媒体融合、拂除表层幻相找准问题关键等方面努力突破。
- 任春晓
-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 环保公众参与的政治社会学研究
- 2013年
- 政治和社会是互动关联的,政治是社会现状的反映和表现。任何政治体制的改革都必然会引起社会心态的变化、社会利益的调整、社会结构的变动。同样,当某类社会思潮不断涌现或某种社会事件反复发生时总会引起关注并要求政府出台相应的制度、政策加以规范。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在全球生态危机的特殊时期凸显出来,大有占据当代政治社会活动的制高点、影响政治权力分配及社会政策走向的趋势。对其进行社会学研究诠释,我们可以看到,环保公众参与在民主政治里是社会治理的一个突破口,在制度构架内是人权的扩展与保障,在社会主体上存在广泛性与特殊性的合离,在实践效果中承载着功能与价值预期。
- 任春晓
- 关键词: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政治社会学
-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建设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对于明确中国城镇化发展定位并推进其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助于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充分释放出来,为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和转型增添正能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应积极推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是要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实行优先投资于人的发展策略;促进公共服务投入效益最大化;走环保、循环、低碳绿色城镇化发展道路;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林昆勇任春晓
-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多重发展维度探析被引量:1
- 2014年
- 中国生态文明的深刻意蕴突出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性发展、阶段性发展和包容性发展三个维度上,中国生态文明发展的轨迹和方向取决于参与其中的多重发展维度及其相互作用。从多重发展维度的视角梳理和审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路径与实践过程,分析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转型,能够基本反映出当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微观实践和宏观战略,从而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有益参考。为此,应当立足于多重发展逻辑的分析,依据区域性发展、阶段性发展和包容性发展"三重发展逻辑"的有机统一来全面理解和把握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提出进一步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和举措,以稳步推进中国生态文明的发展。
- 林昆勇任春晓
-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包容性发展
- 环保公众参与中的协商民主新视角被引量:3
- 2014年
- 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一直把公民的有序参与作为推进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环境保护是公众参与最活跃的领域之一,这些年经历了从宣泄不满行为过激到和平抗议再到平等协商的过程,环保公众参与的秩序在理性回归,协商民主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协商民主关于"承认多元、尊重差异、体现包容"的价值精神在环保公众参与中得以充分体现。但环保公众参与从协商民主视角还需要有三个转向:第一,从维稳导向转为人权导向;第二,从单向决定转为多方磋商;第三,从权宜之计转为制度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社会政治的良性发展。
- 任春晓
- 关键词:环保公众参与协商民主
- 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人与自然关系处理的知行迭变
- 2019年
-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大致走过了四个阶段:第一,提出向自然界全面开战;第二,提出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第三,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第四,以“和谐共生”重建人与自然新型关系。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对国际社会的“绿色宣言”和对国民的庄严承诺。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共生共荣、互惠互利,促进着经济增长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协调统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实现。
- 任春晓
- 关键词:人与自然关系知行
- 先秦道家“绝巧弃利”思想探析
- 2015年
- 先秦道家在处理"道"与"利"的关系时,首先肯定了人的正当利益诉求,肯定了功利的正当性及人求生的合理性。但道家也看到了过分执着于利益的诉求,往往会走向事物的对立面,带来意想不到的恶果。有鉴于此,老庄一方面号召世人减少对外在之欲的诉求,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过简单素朴的生活;另一方面还从修行方式上提出了知足、不争、无为的主张,希望世人能与大道靠拢,最终超越功利,实现"小国寡民"的治国之境、达到精神与肉体双重自由的圣人之境。
- 郭美星
- 关键词:寡欲知足不争
- 我国非均衡工业化格局下的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被引量:4
- 2013年
-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了突出位置,认为它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将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然而,在我国,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人口分布、资源配置不均衡,各地工业化城市化程度、产业特色、环境承载力不均衡,国土空间的复杂性和地方发展的差异性决定了不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方法、进程、模式必须有所不同。
- 任春晓
- 关键词:生态文明区域生态非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