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州市教育系统创新学术团队项目(13C05)

作品数:14 被引量:47H指数:3
相关作者:哈迎飞温小军龙其林更多>>
相关机构:广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教育系统创新学术团队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文学
  • 6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文学
  • 4篇课程
  • 3篇语文
  • 3篇语文课
  • 3篇语文课程
  • 3篇晚年
  • 2篇代文
  • 2篇优秀传统文化
  • 2篇中华优秀传统...
  • 2篇文化
  • 2篇文教
  • 2篇写作
  • 2篇灵魂
  • 2篇教育
  • 2篇传承
  • 2篇传统文化
  • 1篇当代文学
  • 1篇新文学
  • 1篇新文学史
  • 1篇叙事

机构

  • 14篇广州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7篇哈迎飞
  • 4篇温小军
  • 3篇龙其林

传媒

  • 4篇广州大学学报...
  • 2篇教学与管理(...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学术研究
  • 1篇高教探索
  • 1篇教育科学论坛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今日教育
  • 1篇阿来研究

年份

  • 4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文教育和人文素质的提升
2014年
专业学位的设置,是我国学位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自创办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和提高的地方。文章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人文教育与人文素质的培养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文教育,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文素养,是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哈迎飞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文教育人文素质
中小学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综述被引量:7
2016年
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研究的一大热点。当前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应用研究多,基础研究少;思辨研究多,实证研究少;经验研究多,学理研究少;宏大叙事多,深入研究少。基于此,分别从研究视野、研究方法和类型、研究重点提出了相关建议。
温小军
关键词:语文课程传统文化
论通识教育视野下的文学经典教育——以“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建设为中心被引量:10
2015年
文学经典作为通识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如果忽视了作为专业课的文学经典教育与作为通识课的文学经典教育的差异,也很容易走进将通识课降为简化版的专业课的误区。本文认为,通识教育视野下的文学经典教育应突出"通"的原则,强化教师的通识眼光、教学的通才意识和学生的通透之乐。
哈迎飞周忠昊
关键词:通识教育文学经典课程建设
新文学史研究的观念、方法和理论
2014年
百年来,新文学无论在创作还是在研究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新世纪新文学研究既面临新的挑战,也存在新的机遇。本文以中国现代文学为考察重心,指出就观念、方法和理论而言,中国现代文学与儒教的关系、中国现代作家的晚年写作以及新文学经典的现代解读等对丰富和完善新文学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空间巨大,现实意义突出,值得特别关注。
哈迎飞
关键词:新文学史儒教
史诗性、灵魂叙事与跨族别写作——次仁罗布小说《祭语风中》及其写作伦理被引量:1
2016年
次仁罗布是近些年来颇受评论界关注的藏族作家,其作品先后获得一系列重要文学奖项:短篇小说《杀手》获西藏第五届珠穆朗玛文学奖金奖,短篇小说《放生羊》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界》获第五届西藏新世纪文学奖,短篇小说《神授》获2011年《民族文学》年度奖。他在近期出版的长篇小说《祭语风中》,通过主人公晋美旺扎从僧人至还俗过程中的经历及观察,展现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西藏社会变迁与精神世界的转变。这部小说通过众多小人物的命运诠释了史诗性作品的另一种写作可能性,它超越简单现实主义的层面,而聚焦于存在的意义、人与神的对话以及自然的维度,在跨族别写作中揭示着文学中普遍存在的人性世界。
龙其林
关键词:史诗性伦理叙事灵魂文学奖
论鲁迅小说中的“他者”与“自我”——以《伤逝》研究为中心被引量:3
2017年
《伤逝》是一部爱情小说,作为一种思想表达,它不仅反封建,而且对"独尊自我"的现代性进行了深度反思。从"他者"视角探讨《伤逝》中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可以看出,真正对启蒙者的"自我"构成挑战的是子君。因为子君和涓生一样把发挥个性作为最高道德,并且相信"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包括亲密爱人也不行。涓生爱子君,但无法与觉醒的子君共同生活。无论是改造子君还是驱逐子君,本质上都是不承认不接受对方的"自我"。正是在这里,鲁迅深刻地揭示出潜藏在涓生灵魂深处的男权思想和专制暴虐。透过涓生的悲剧,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五四以来的启蒙主义和个性解放思想有深刻反思和检讨。
哈迎飞
关键词:《伤逝》自我他者
改进古诗文教学的基本路径被引量:1
2014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节前针对学生学习古诗文的讲话,使古诗文教学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如何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这是人们关注古诗文教学的实际所在。而对有效性的判断,显然又涉及到评价有效性的标准,即古诗文教育的目标。
温小军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有效性教师节总书记
论中国现代作家的灵魂思考及文学书写——从鲁迅、周作人到杨绛
2016年
中国现代作家的灵魂书写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引起世人足够的重视。文章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对中国现代作家灵魂书写的方式、贡献及意义展开了深入研究,指出中国现代作家的灵魂书写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传统,而且具体而微地展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深度和高度,对我们研究和把握当代文学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哈迎飞
“70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人的常与变
2017年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一批"70后"青年学人正在崛起。他们对研究方法的选择、对论著题目的独特切入、对文学发生学的嗜好等,给学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话语自觉意识较强,普遍将文学作品视为集审美性、资料性和作家意愿于一体的"历史遗存",以开放包容、多元观照的学术研究,展现了当代青年学者学术思考能力和学术责任感。
龙其林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青年学人学术观念
语言乌托邦里的自然哲思——沈河生态诗歌论
2015年
沈河是一位不太引人关注却十分重要的当代生态诗人,他后期诗歌创作转向于自然生态,创作了以福建青印溪为主要表现内容的众多作品。沈河的生态诗歌清朗、单纯而富有生命气息,他怀着怜悯之心看待自然与社会,充满了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对现实苦难的同情。他的诗歌充满了宁静、淡泊之态,以准确、丰富而简练的语言深入人类的精神深处,获得表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力度。
龙其林钟丽美
关键词:生态诗歌乌托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