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BZW014)

作品数:10 被引量:41H指数:5
相关作者:李春青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学
  • 3篇文化科学
  • 2篇哲学宗教

主题

  • 5篇趣味
  • 5篇文人
  • 4篇文人趣味
  • 3篇儒家
  • 2篇历史轨迹
  • 2篇国文
  • 1篇道家
  • 1篇雕龙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倾向
  • 1篇雅俗
  • 1篇雅言
  • 1篇娱乐
  • 1篇渊源
  • 1篇源流
  • 1篇知人
  • 1篇知人论世
  • 1篇中国文化
  • 1篇中国文化诗学
  • 1篇中国文论

机构

  • 10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10篇李春青

传媒

  • 1篇河北学刊
  • 1篇文学评论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江海学刊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思想战线
  • 1篇江苏行政学院...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政法大学...
  • 1篇文学与文化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2
  • 8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文论中“文统”观念的文化渊源被引量:6
2011年
"趣味"是指关联着感性与理性、认知与体验、情绪情感与价值判断的综合性心理倾向,把"趣味"作为研究对象或研究视角,可以揭示政治文化与文艺思想之间的复杂关联性;西周至春秋时期在精神文化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的贵族趣味,是中国古代"文统"形成的直接文化心理动因,对于中国文艺思想史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奠基作用。
李春青
关键词:文化渊源中国文论文统心理倾向情绪情感文艺思想
在讽谏与娱乐之间:“文人趣味”生成的历史轨迹被引量:1
2011年
"士大夫"与"文人"是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两大基本身份。萌芽于春秋战国之际,成熟于汉魏之间的"文人趣味"是中国古代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文艺形式最主要的主体心理依据与价值取向。从"贵族趣味"到"士大夫趣味"再到"文人趣味"是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对于这一过程我们可以从"琴"这一古老乐器功能演变的角度进行考察。
李春青
关键词:文人趣味
中国文化诗学的源流与走向被引量:8
2011年
这里的"中国文化诗学"虽然借用了来自西方的"诗学"和"文化诗学"概念,但它的含义却是指面对中国独特的文学现象而产生的阐释理念与方法,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从"诗言志"到"知人论世",再到"文变染乎世情",形成了中国式的古典阐释学传统。这一古老传统在现代得到继承与发展,特别是近年来,这一中国传统阐释学吸收了来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评、哲学阐释学、巴赫金的社会学诗学、美国新历史主义以及其他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研究路向的影响,使自身不断丰富,从而逐渐形成一种具有强大解释功能与理论穿透力的文学阐释学方法。
李春青
关键词:中国文化诗学知人论世
论“雅俗”——对中国古代审美趣味历史演变的一种考察被引量:11
2011年
"雅"和"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对非常重要的评价性概念,至今依然有着很高的使用频率。然而这对概念与其他任何一个评价性概念一样,也并不具有永恒性质,它们也是历史的产物,并且有着特定的社会功能。"雅"、"俗"这对评价性概念的产生有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也恰好是"文人"这一古代士大夫阶层的特殊身份形成的过程。从这对概念生成演变的角度,可以窥见中国古代审美趣味在各个时期的变化轨迹。
李春青
关键词:风雅雅俗文人趣味
论子学与“周文”之关联
2012年
中国古代有一个源远流长的"文"的传统,今日之"文学"即属于这一传统,故而谈论"文的历史"较之谈论"文学史"更符合中国古代的实际;"周文"是诸子百家之学的直接母体,在"周文"的基础上,诸子或者"顺着说",或者"反着说",总之都直接与之相关联;经由诸子的传承与新变,"周文"构成了中国古代"文"之传统的直接源头。
李春青
关键词:子学诸子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荀子·乐论》与儒家话语建构的文化逻辑被引量:6
2011年
从《荀子·乐论》文本的逻辑看,乐是人之情感的自然流露,情动于中,发为音声,为人心所不免。正因为音乐出于人心,反过来也就具有改造人心的功能,于是先王就通过音乐来教化百姓,音乐也就成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但是从其他文献资料中我们不难看出,先秦音乐的实际功能则另有一种历史轨迹,即从"人神关系"到"人伦关系"的转变。从《荀子.乐论》的逻辑与历史轨迹之间的差异中我们可以窥见儒家话语建构的策略。
李春青
关键词:乐论话语建构历史轨迹
论“文言”与文人被引量:2
2014年
《文言》是《周易》"十翼"之一,在中国古代"易学"思想史和文章学史上均有重要地位。"文言"则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的主要书写方式,其功能始终与文化主体的身份认同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在不同历史语境中,"文言"都是言说主体身份的自我确证、自我建构的方式。对于周代贵族、先秦士人以及两汉以降的文人而言,"文言"分别具有不同的意义。
李春青
关键词:文言雅言文笔文人
“名士”与文人趣味之关联──对两汉文学观念演变的一种解读被引量:2
2011年
在中国古代,从"世卿世禄"的贵族制度崩坏以后到规范化的科举制度建立之前这一历史时期,执政者的选士任官带有很大随意性。从战国时期的"养士"与"尊贤",到两汉时期的"征辟察举",莫不如此。这一情形,对于以读书做官为毕生事业的士大夫阶层的价值取向、身份认同都造成了莫大影响。诸如"士为知己者死"、"知遇之恩"与"士不遇"之类的观念与说法都是这种选官方式的产物。在这样的社会语境中还孕育出了"名士"这样的称谓。所谓名士,表面看来即是在士林中那些享有名声的人物,似乎完全是自然形成的,但若仔细辨析,就不难发现,"名士"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意涵,这种意涵的差异表征着君权系统与士人阶层关系的变化,也表征着选官标准的变化。以君权为核心的统治阶层与士人阶层的关系是变动不居的,或者利用,或者依靠,或者压制,或者合作,都是看具体的政治需要而定。与这种变化相应,士人阶层对自身的评价标准也有所不同。这就导致"名士"意涵的衍变。简言之,"名士"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文人士大夫身份认同与精神旨趣的集中体现。由于"名士"的意涵直接与士人阶层的价值取向相关,故而名士意涵的衍变也就关联到文学观念的变化。到了东汉中后期,随着文人身份的逐渐成熟,文人趣味开始成为"名士"的重要标准,从而为汉末魏晋文学观念的重大变革提供了社会文化基础。
李春青
关键词:名士文人文人趣味两汉文学观念
论士大夫趣味与儒家文道关系说之形成被引量:6
2011年
"趣味"或"趣味结构"是人们精神世界的集中表现,从这一角度出发来考察文艺思想或审美意识可以揭示在各种概念、范畴、观点背后隐含的丰富文化心理意蕴。士大夫阶层是中国古代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知识阶层,这个知识阶层的"趣味结构"决定着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基本特点与价值取向。士大夫阶层的"趣味结构"主要有四个相互关联的维度构成:一是鲜明的、带有某种自恋色彩的自我意识;二是高远到令人难以企及的人格理想;三是被神圣化了的"师"的角色意识;四是"道"的终极价值。"道"是整个士大夫文化的标志性范畴。儒家的"文"与"道"的关系之说在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史上居于核心位置,而此说之形成即是士大夫趣味的必然产物。自东汉以降,士大夫趣味与文人趣味并行而不悖、相得而益彰,共同引导着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走势。
李春青
关键词:士大夫趣味儒家文道贵族文化
汉代帝王与文人趣味之形成——以《文心雕龙·时序》为线索被引量:4
2011年
在中国传统的君主专制政体之下,帝王不独掌控着政治、军事大权,而且对国家的精神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具有巨大影响作用,用刘勰的话说就是所谓"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的现象。"文人"是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在一定历史时期产生的一种文化身份,"文人趣味"是这一文化身份的标志,而"文人趣味"的基本特征则是"个人情趣合法化"。"文人趣味"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发生在两汉时期,而完成于东汉后期。由于各种原因,在这一过程中,汉代帝王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李春青
关键词:文人趣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