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2012SJD750031)

作品数:4 被引量:3H指数:1
相关作者:李顺春王维倩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理工学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4篇小说
  • 2篇上帝
  • 2篇上帝之城
  • 2篇屠杀
  • 2篇《上帝之城》
  • 2篇大屠杀
  • 1篇新现实主义
  • 1篇犹太
  • 1篇犹太性
  • 1篇情怀
  • 1篇宗教
  • 1篇宗教情怀
  • 1篇现实主义

机构

  • 3篇江苏理工学院
  • 1篇江苏技术师范...

作者

  • 4篇李顺春
  • 1篇王维倩

传媒

  • 2篇江苏技术师范...
  • 1篇外语研究
  • 1篇当代外语研究

年份

  • 3篇2013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新现实主义视域下的宗教情怀——评E.L.多克托罗小说《上帝之城》
2013年
E.L.多克托罗是极具忧患意识的美国新现实主义作家,亦是颇富宗教情怀的后现代犹太小说家。其小说《上帝之城》既是对奥古斯丁同名宗教哲学巨著之现代阐释,也是对《圣经》中"上帝之城"的续写与重构。作品以新千年之际的纽约为背景,以十字架的神秘失踪、寻找和回归为线索,隐喻上帝的退隐、人类在现实中的精神危机和信仰危机。通过重塑"上帝",多克托罗将宗教思想内化为具有现实意义的精神信仰,使之成为解救现实社会危机的精神力量。
王维倩李顺春
关键词:《上帝之城》新现实主义宗教情怀
E·L·多克托罗小说中的大屠杀后意识与犹太性被引量:1
2013年
E·L·多克托罗小说中或隐或显地融入大屠杀后意识,其目的乃是凸显其独特的犹太性。其对受难与救赎母题的演化,赋予以大屠杀为核心的犹太"受难与救赎话语"独特的犹太性特质;其对流散与身份母题的书写,说明大屠杀确立了鲜明的犹太民族身份,同时,犹太性语言亦是犹太身份得以确立的重要标志;其对记忆与超越的阐发,表明大屠杀记忆既是犹太人的,亦是世界性的。故多克托罗小说中的大屠杀后意识既体现出犹太性特质,亦体现出世界性特质。
李顺春
关键词:犹太性
论E.L.多克托罗小说中的“大屠杀后意识”
2012年
国内外学界对E.L.多克托罗小说之研究多从政治、宗教、后现代艺术技巧、新历史主义及新现实主义等视角进行阐释,而对其小说中的"大屠杀后意识"则少有人问津。其实,多克托罗小说皆渗透着浓厚的"大屠杀后意识",可称之为"大屠杀后意识"小说。在千禧年前",大屠杀后意识"主要以大屠杀隐喻方式渗入其小说文本之中,而其后之作如《上帝之城》等则通过对大屠杀之显性在场的描写,揭示其对纳粹屠犹之深层反思。E.L.多克托罗小说中的"大屠杀后意识"凸显其对大屠杀创伤及其影响之关注,更表达其对犹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命运之关注和人类道德之关怀。
李顺春
关键词:小说大屠杀
E.L.多克托罗小说《上帝之城》中的大屠杀后意识被引量:2
2013年
E.L.多克托罗小说《上帝之城》融入大屠杀意识,并直接描写大屠杀,从而表现出深刻的大屠杀后意识。犹太女拉比莎拉之父乃大屠杀幸存者,其断续的大屠杀叙述再现了犹太人的大屠杀记忆;犹太人在格托中的生存及其对纳粹的反抗,表现了犹太人做人的形象和尊严,亦反应了犹太人的英雄主义精神;而战后对纳粹战犯的追捕则表明犹太人向往公正和正义之决心和理想。多克托罗不仅建构了二战期间犹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而且还揭示了大屠杀后犹太人所处的历史和文化困境。
李顺春
关键词:《上帝之城》大屠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