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870343)
- 作品数:9 被引量:40H指数:3
- 相关作者:阮长耿王兆钺白霞施菊妹韩悦更多>>
- 相关机构:苏州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卫生厅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巨血小板综合征糖蛋白Ⅸ基因异常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2003年
- 目的 探讨糖蛋白 (GP)Ⅸ基因点突变G2 113→A在导致巨血小板综合征 (BSS)中的意义。方法 用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患者和其直系亲属以及 4 0名正常人等位基因 ;采用定点诱变技术构建含有GPⅨ点突变G2 113→A的质粒PD ⅨG2 113A ;用含有GPⅠbα ,GPⅠbβ和GPⅨ或GPⅨ突变型全长编码序列的质粒对中国仓鼠卵巢 (CHO)细胞共转染 ;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后的CHO细胞表面GP的表达 ;免疫染色和免疫印迹分析转染后的CHO细胞胞浆中GPⅠbα和GPⅨ的表达。结果 先证者为纯合子 ,母亲和兄长均为杂合子 ;突变型CHO细胞膜上GPⅨ和GPⅠbα的表达显著减少 ,但大量存在于细胞胞浆中。结论 本例BSS患者的发病机制为GPⅨAla139(GCC)→Thr(ACC)突变。该突变不影响GPⅠb Ⅸ在细胞内的合成与组装 ,但影响其在细胞膜表面的锚定与表达。
- 赵小娟王兆钺段卫明傅建新吕明恩汪家敏白霞阮长耿
- 关键词:糖蛋白基因突变限制性内切酶
- 一种具有超大颗粒的遗传性巨血小板减少症初步报告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研究具有异常超微结构的遗传性巨血小板减少症的血小板形态与功能。方法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分离富血小板血浆,用流式细胞术结合多种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单克隆抗体测定血小板膜 GP Ⅰ b、GPⅡb、GPⅢa、P-选择素和 CD63的表达;分别以常规超薄切片术和免疫电镜技术检测患者血小板及其异常超微结构的性质;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血小板5-羟色胺含量。结果患者及其父亲血小板表面 GP Ⅰb、GPⅡb和 GPⅢa的表达正常,阳性细胞百分数及平均荧光强度与正常对照基本相同,但 P-选择素和 CD63的表达较高;两者血小板内均有数量不等的高电子密度大颗粒,有膜包裹,且有胞吐现象。该颗粒 P-选择素、CD63反应均阴性,不是异常的α颗粒或溶酶体;患者及其父亲血小板5-羟色胺含量正常。结论报道一种具有异常超微结构的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内异常的高电子密度非特异性超大颗粒可能代表了一种新的遗传性血小板病。
- 吴淑燕王兆钺戴兰黄瑞王响英李苏安毛棣华阮长耿
-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症超微结构免疫电镜
- 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ⅩⅢ缺陷症家系新的基因异常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对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ⅩⅢ(ⅩⅢ)缺陷症家系进行基因分析,探讨其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用尿素溶解法和 Berichrom kit 检测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浆 FⅩⅢ的活性,用火箭电泳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 FⅩⅢ抗原含量。PCR 法扩增 FⅩⅢA 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和侧翼序列,DNA 测序分析基因异常,用直接测序法和限制性内切酶(SfaN Ⅰ、Nsp Ⅰ)分析80名正常人相应序列的 PCR 产物以排除基因多态性。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所鉴定的突变进行分子模建,探讨其致病的分子机制。结果患者纤维蛋白凝块住5mol/L 尿素中30min 内完全溶解,加入正常人血浆后则24 h不溶解,患者血浆FⅩⅢ活性为0,FⅩⅢA 抗原含量<2%,FⅩⅢB 抗原含量在正常范围。家系成员中其父母和外祖母血浆 FⅩⅢ活性和 FⅩⅢA 抗原约为正常人一半。在患者 FⅩⅢA 因因外显子15中发脱两处杂合异常,分别位于177 246位碱基(C→T,导致 Arg703→Trp)和177 286位碱基(A→G,导致 His716→Arg),直接测序和酶切分析两种方法均排除了基因多态性。患者的母亲与外祖母为 Arg703→Trp 杂合子,患者的父亲为His716→Aug 杂合子。分子模建分析表明,Arg03和 His716两个位点突变后均可导致 barrel 2与 core结构域之间距离和结合能力的改变,使蛋白质发生错误折叠,稳定性降低。His716→Arg 还可能影响酶的催化活性基因的空间结构形成。结论 FⅩⅢA 基因外显子15上 Arg703→Trp、His716→Arg 复合杂合突变影响了蛋白质的正确折叠和稳定性,造成患者 FⅩⅢ抗原和活性的缺失。此复合杂合错义突变是一种未报道过的新的突变类型。
- 吴淑燕王兆钺董宁征张威白霞阮长耿
- 关键词:遗传性分子模建
- 一种新的血小板膜糖蛋白Ⅸ基因突变导致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被引量:3
- 2001年
- 目的 对 1例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BSS)患者血小板异常和基因异常特征进行分析 ,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 光学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观察血小板形态与结构 ,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 (GP)。PCR扩增与DNA序列分析确定基因异常。结果 该例BSS患者的血小板体积巨大而数量减少 ,瑞斯托霉素不能诱导血小板凝聚 ,血小板膜GPⅠb/Ⅸ复合物明显减少 ,GPⅨ跨膜区发生Ala139(GCC)→Thr(ACC)突变。结论 该例BSS患者的GPⅨ跨膜区Ala139(GCC)→Thr(ACC)
- 王兆钺施菊妹韩悦张威白霞陆定伟阮长耿
- 关键词:血小板膜糖蛋白基因突变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 具有异常结构的巨大血小板的自发性聚集被引量:7
- 2002年
- 目的 研究 1例具有异常结构巨大血小板的自发性聚集患者的病理和临床特征。方法 光学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观察血小板形态与结构。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 (GP)。PCR扩增与DNA序列分析确定基因异常。结果 患者的血小板体积巨大 ,胞膜粗厚 ,胞浆内颗粒增多而形态异常。血小板自发性聚集 ,阿司匹林或噻氯匹啶无抑制作用。血小板膜GPⅠb、GPⅡb、GPⅢa和P选择素的表达正常。GPⅠbα、GPⅠbβ与GPⅨ基因分析正常。 结论 本例患者的血小板结构和功能异常不同于文献报道的各种遗传性巨大血小板疾病 ,可能代表了一种新的先天性的血小板病。
- 王兆钺施菊妹韩悦王迎春白霞陆定伟阮长耿
- 关键词:巨大血小板血小板膜糖蛋白
- 伴有红细胞和血小板异常的植物固醇血症临床及基因研究被引量:18
- 2006年
- 目的研究一个伴有红细胞和血小板异常的植物固醇血症家系的临床、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检测血浆植物固醇含量;PCR法扩增ABCG5和ABCG8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和侧翼序列,DNA测序确定基因异常,限制性内切酶(BfaⅠ)分析该家系及70名正常人相应序列的PCR产物。结果3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溶血和巨大血小板,其血浆谷固醇、豆固醇和二氢胆固醇浓度明显增高而总胆固醇浓度正常。发现在ABCG5基因外显子1中18 802位碱基发生C→T突变,导致22位的谷氨酸(Q)变为终止密码子。3例患者均为纯合子,其父母及两个亲属为杂合子。ABCG8基因测序结果未见异常。限制性内切酶BfaⅠ分析70名正常人相应序列的PCR产物未发现相同的基因突变。结论血细胞是血浆植物固醇毒性作用的一个靶子,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异常是植物固醇血症的一种特殊的表型。
- 苏雁华王兆钺曹丽娟杨海燕白霞阮长耿
- 关键词:溶血血小板DNA突变分析
- 糖蛋白IX基因Ala 139→Thr突变导致的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被引量:1
- 2003年
- 目的:对1例有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Ⅸ缺失的巨大血小板综合征(BSS)患者的GPⅠb/Ⅸ的基因进行系统的研究。方法:用PCR扩增GPⅠbα.GPⅠbβ与GPⅨ基因全长编码序列并做DNA序列分析。用限制性内切酶HPYCH4Ⅲ对GP Ⅸ的基因片断做酶切位点分析。用定点诱变技术制备突变质粒并通过脂质体转染技术转染至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比较野生型与突变CHO细胞表面的GPⅠb/Ⅸ表达。结果:在GP Ⅸ cDNA的688 bp位置发现G→A突变,导致CPⅨ跨膜区139 Ala(GCC)被Thr(ACC)取代。该突变为一种国际上尚未报道的BSS新的基因突变。限制性酶切位点分析显示患者为纯合子,而家庭的其它成员为杂合子。野生型细胞表面有大量的GPⅠb/Ⅸ,但突变型细胞几乎无GPⅠb/Ⅸ表达。结论:研究表明本例BSS患者的发病机理为GP Ⅸ Ala139(GCC)→Thr(ACC)突变,并提出GP Ⅸ跨膜区结构对维持GPⅠb/Ⅸ在血小板正常表达与可能中的重要意义。
- 王兆钺赵小娟施菊妹韩悦张威白霞陆定伟阮长耿
- 关键词:糖蛋白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 一例Fechtner综合征临床与分子缺陷研究——附文献复习被引量:8
- 2007年
- 目的对1例Fechtner综合征先证者及其家系进行临床与实验室研究并检测非肌性肌球蛋白重链9基因(MYH9)突变。方法采用瑞特染色观察先证者及其家系患者的外周血涂片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的特殊形态;透射电镜观察先证者血小板及中性粒细胞的超微结构。从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白细胞中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MYH9的40个外显子及侧翼内含子序列,检测其基因突变。结果该家系中Fechtner综合征患者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巨大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包涵体,伴或不伴遗传性肾炎。先证者及其家系患病成员的MYH9改变为外显子40第5981位核苷酸C-T杂合改变,使第1933位密码子CGA(编码Arg)突变为终止密码TGA。结论国内首次报道Fechtner综合征家系。MYH9(外显子40)R1933X杂合改变是导致Fechtner综合征的原因。
- 杨海燕王兆钺苏雁华曹丽娟白霞阮长耿
- 关键词:血小板基因基因突变
- 一种新的FGA基因无义突变导致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 对 1例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基因分析,探讨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 凝血酶法与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 (Fg)含量,提取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法扩增其Fg的FGA、FGB和FGG基因所有外显子和侧翼序列,DNA序列分析Fg的基因异常。将先证者突变序列、家系成员和 50名正常人相应序列的PCR产物用限制性内切酶RsaⅠ消化,以进一步确定基因突变位点并排除基因多态性。结果 用Clauss法检测不到先证者及其父亲的血浆Fg,用免疫比浊法测定时,Fg含量均<0. 02g/L。两人FGA基因外显子 4第 3108位核苷酸发生C→T纯合性改变,使Fg的Aα链第 150位密码子 (CAG,编码Gln)突变为终止密码TAG。先证者及其父亲的FGA基因外显子 4和侧翼序列的PCR产物,不能被RsaⅠ酶切,其母亲及部分家系成员的PCR产物被部分酶切,而正常人和该家系中的 5个成员的PCR产物可被完全酶切。结论 FGA基因(外显子 4)Q150X无义突变导致该家系先证者及其父亲遗传性无Fg血症,家系中部分成员为携带者,此突变是一种国际上尚未报道的新的突变类型。
- 吴淑燕王兆钺董宁征白霞阮长耿
- 关键词:先证者血症基因无义突变PCR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