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9625020)

作品数:9 被引量:427H指数:8
相关作者:杨忠岐魏建荣苏智张永安王小艺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湖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美国白蛾
  • 8篇白蛾
  • 6篇小蜂
  • 6篇寄生
  • 5篇生物防治
  • 5篇啮小蜂
  • 5篇物防
  • 4篇膜翅
  • 4篇膜翅目
  • 3篇天敌
  • 3篇小蜂科
  • 3篇姬小蜂
  • 3篇姬小蜂科
  • 3篇害虫
  • 3篇白蛾周氏啮小...
  • 2篇寄生蜂
  • 2篇寄生率
  • 1篇大小蠹
  • 1篇多角体
  • 1篇多角体病毒

机构

  • 9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作者

  • 9篇杨忠岐
  • 5篇魏建荣
  • 2篇苏智
  • 1篇张永安
  • 1篇游兰韶
  • 1篇王小艺
  • 1篇姚艳霞

传媒

  • 2篇林业科学
  • 2篇昆虫学报
  • 2篇动物分类学报
  • 2篇中国生物防治
  • 1篇昆虫知识

年份

  • 1篇2007
  • 1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白蛾周氏啮小蜂转主寄主的研究被引量:38
2004年
白蛾周氏啮小蜂是美国白蛾的优势寄生性天敌。为了了解其在释放利用后能否保持高的种群数量 ,达到对美国白蛾的持续控制效果 ,研究了这种小蜂在林间的转主寄主。通过调查 ,明确了白蛾周氏啮小蜂在林间的转主寄主种类 ,并研究了这些寄主的年生活史和生物学特性 ,以及白蛾周氏啮小蜂在这些寄主中的寄生率和出蜂量、雌雄性比等。结果表明 ,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寄主有 7种 :美国白蛾 ,大袋蛾 ,柳毒蛾 ,榆毒蛾 ,国槐尺蛾 ,杨扇舟蛾和桃剑纹夜蛾。白蛾周氏啮小蜂年发生 7代 ,而美国白蛾年发生 2代 (部分年份可发生 3代 ) ,小蜂除寄生这 2代(或 3代 )美国白蛾蛹外 ,其余各代在这些转主寄主蛹中寄生。这些转主寄主的蛹期和美国白蛾的蛹期在 1a的生长发育期中相互衔接 ,小蜂可转移寄生在这些寄主上 ,从而能够保持较高的种群数量 ,达到对美国白蛾的持续控制。对各地白蛾周氏啮小蜂在柳毒蛾和美国白蛾上的寄生情况比较分析 ,发现该小蜂在不同地点的寄生情况差异不显著 ,说明这种小蜂的分布比较广泛 ,种群数量比较稳定。研究还表明 ,绿化树木的多样性可以增加转主寄主的种类和数量 ,从而能够使小蜂保持较高的种群数量 。
苏智杨忠岐魏建荣王小艺
关键词:白蛾周氏啮小蜂转主寄主美国白蛾寄生性天敌生物防治森林害虫
利用生命表评价白蛾周氏啮小蜂对美国白蛾的控制作用被引量:35
2003年
为了研究白蛾周氏啮小蜂对侵入性害虫———美国白蛾的控制作用 ,在山东省烟台市美国白蛾发生区 ,选择美国白蛾发生程度中等的两块样地 ,一块样地作为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的防治区 ,另一块样地作为对照区。应用生命表技术 ,连续 2年共 4代对美国白蛾种群数量进行定点观察。防治区每代美国白蛾在化蛹初期和化蛹盛期各放蜂 1次 ,即每代美国白蛾共放蜂 2次。将 2年的第 1代和第 2代观测数据分别综合平均 ,制成 4个生命表。结果表明 ,在放蜂防治区 ,第 1代和第 2代美国白蛾的种群趋势指数 (I)分别为 0 2 9和 0 14,说明下代美国白蛾种群数量将急剧下降 ;放蜂区的I值显著小于对照区的 8 74和 4 48。生命表研究结果清楚地表明 ,通过人工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能够达到良好的控制美国白蛾的效果。
魏建荣杨忠岐苏智
关键词:美国白蛾白蛾周氏啮小蜂生命表生物防治
寄生于美国白蛾的啮小蜂一新种(膜翅目:姬小蜂科)被引量:16
2001年
描述了从美国白蛾蛹中养出的一种啮小蜂新种———白蛾黑棒啮小蜂Tetrastichusseptentrion alissp .nov .,属啮小蜂属Tetrastichus黑棒啮小蜂种团 (howardi group)。该新种在我国北方美国白蛾发生区分布普遍 ,也分布韩国。在美国白蛾越冬蛹中及夏季蛹中的寄生率一般为 12 %~2 4 % ,每头寄主蛹出蜂数为 78~ 182头 ,雌雄性比为 10∶1。在生物防治上具有很好的利用前景。
杨忠岐王秉海魏建荣
关键词:美国白蛾寄生蜂
寄生于美国白蛾的黑棒啮小蜂中国二新种(膜翅目:姬小蜂科)被引量:26
2003年
报道和记述了在中国发现的寄生于美国白蛾的姬小蜂科啮小蜂属黑棒啮小蜂种团 (Tetrastichushowardispeciesgroup)的 2个新种 :山东白蛾啮小蜂TetrastichusshandongensisYang ,白蛾黑基啮小蜂T .nigricoxaeYang。这 2种啮小蜂均群集内寄生于美国白蛾蛹中 ,每寄主蛹平均出蜂分别为 77头和 1 2 4头 ,平均寄生率分别为 6 2 %和 9 8% ,在生物防治上具有良好的利用前景。文末列出了啮小蜂属黑棒啮小蜂种团中国已知 3个种的检索表。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昆虫标本馆。
杨忠岐魏建荣
关键词:寄生美国白蛾膜翅目姬小蜂科寄生率生物防治
寄生美国白蛾的啮小蜂一新种(膜翅目,姬小蜂科)被引量:9
2003年
记述了从美国白蛾蛹中养出的姬小蜂科啮小蜂亚科 1新种 ,即白蛾短角啮小蜂Tetrastichuslitoreussp .nov .。本种群集内寄生于美国白蛾蛹中 ,以老熟幼虫在寄主蛹中越冬 ,成蜂的雌雄性比为 5∶1。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昆虫标本馆。
杨忠岐乔秀荣韩义生
关键词:美国白蛾天敌膜翅目姬小蜂科
利用天敌昆虫控制我国重大林木害虫研究进展被引量:241
2004年
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光肩星天牛、栗山天牛和传播松材线虫病的松褐天牛以及白蜡窄吉丁是危害我国林木的重大害虫,已在其发生区造成了严重灾害。本文就近年来这些重大林木害虫天敌昆虫的生物学以及利用其进行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述。
杨忠岐
关键词:天敌昆虫林木害虫栗山天牛红脂大小蠹美国白蛾白蜡
寄生于美国白蛾幼虫的茧蜂二新种(膜翅目:茧蜂科)被引量:14
2002年
记述了寄生于美国白蛾幼虫的 2种茧蜂新种 :白蛾孤独长绒茧蜂DolichogenideasingularisYangetYou ,sp .nov .,单个内寄生于寄主 2~ 3龄幼虫 ;白蛾聚集盘绒茧蜂CotesiagregalisYangetWei,sp .nov .,群集内寄生于寄主老龄幼虫。这 2种寄生蜂的自然寄生率均为 6 %左右 ,在生物防治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杨忠岐魏建荣游兰韶
关键词:寄生美国白蛾幼虫茧蜂生物防治
重大外来入侵害虫——美国白蛾生物防治技术研究被引量:124
2007年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是重大外来入侵害虫,对我国林业和园林绿化造成重大危害,尤其是近年来美国白蛾传入北京,严重威胁着我国“绿色奥运”的顺利举办和首都园林绿化及生态环境安全。根据美国白蛾多发生在居民区、乡镇和城市的特点,作者开展对环境安全的生物防治技术研究。汲取前苏联等国家从美国白蛾的原产地引进天敌进行生物防治没有成功的经验和教训,立足调查和寻找我国本土天敌。经过21年的努力,发现和筛选出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新属新种)这种寄生美国白蛾的特优天敌;研究这种小蜂的行为学、生态学、生物学、解剖学及人工大量繁殖、放蜂防治技术;筛选出人工大量繁殖小蜂的替代寄主,解决小蜂的大量繁殖的瓶颈问题;通过放蜂防治试验,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同时,筛选出防治美国白蛾的高毒力HcNPV病毒毒株,研制出美国白蛾人工饲料,利用人工饲料大量饲养美国白蛾幼虫,然后接种扩增病毒,成功解决HcNPV病毒大量扩增生产和常年生产的技术难题,做到病毒的规模化生产和常年生产,保证大面积生产防治的需要和病毒质量。研究出利用天敌昆虫和病原微生物综合应用的防治模式:在美国白蛾幼虫期喷洒HcNPV病毒,蛹期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达到既控制当代美国白蛾的危害,又有效抑制其下代的种群数量,取得长期的持续控制美国白蛾的防治效果。上海市、大连市、烟台市和青岛市利用该项技术已经完全控制美国白蛾,特别是上海市利用本项生物防治技术防治后,已经连续6年没有再发现美国白蛾。由于该项生物防治技术利用的是自然界原有的控制害虫的生态因子,因而对环境安全,做到既消灭害虫,又保证生态环境和人畜的安全,也保护生物多样性。该项研究成果也为北京采用“绿色”防治技术有效控制美国白蛾提供重要�
杨忠岐张永安
关键词:美国白蛾生物防治白蛾周氏啮小蜂核型多角体病毒人工繁殖
小兴安岭落叶松毛虫卵寄生蜂的调查被引量:8
2005年
对小兴安岭落叶松毛虫卵期的寄生蜂进行了调查,共采集落叶松毛虫卵3292粒,通过室内饲养,发现3种寄生蜂。对松毛虫卵宽缘金小蜂、落叶松毛虫黑卵蜂、松毛虫赤眼蜂的寄生率、每卵出蜂数、雌雄性比进行了统计分析,寄生率分别为56.23%、35.66%、0.49%、总寄生率达92.38%;一粒寄主卵通常只育出1头宽缘金小蜂,育出松毛虫黑卵蜂平均为8头,最多13头,最少4头;宽缘金小蜂和黑卵蜂的雌雄性比分别为1.63∶1和1.47∶1。
姚艳霞杨忠岐赵存玉
关键词:落叶松毛虫松毛虫赤眼蜂寄生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