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30957)

作品数:144 被引量:2,190H指数:27
相关作者:张强王润元王胜邓振镛姚玉璧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兰州大学甘肃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干旱气象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生物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4篇期刊文章
  • 2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6篇天文地球
  • 49篇农业科学
  • 6篇生物学
  • 6篇水利工程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8篇黄土高原
  • 47篇气候
  • 38篇干旱
  • 29篇地表
  • 29篇干旱区
  • 26篇陆面
  • 26篇半干旱
  • 22篇土壤
  • 21篇气候变化
  • 18篇旱区
  • 18篇半干旱区
  • 15篇气候暖干化
  • 13篇小麦
  • 12篇作物
  • 12篇边界层
  • 11篇黄土高原半干...
  • 10篇降水
  • 9篇地表能量
  • 9篇地表能量平衡
  • 9篇水分

机构

  • 141篇中国气象局兰...
  • 62篇甘肃省气象局
  • 61篇兰州大学
  • 17篇宁夏大学
  • 17篇中国气象局
  • 13篇西北区域气候...
  • 1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1篇中国气象科学...
  • 7篇兰州中心气象...
  • 7篇中国科学院
  • 7篇张掖国家气候...
  • 7篇西北民族大学
  • 5篇陕西省气象局
  • 4篇北京市气象局
  • 4篇甘肃省气象科...
  • 3篇中国气象局成...
  • 3篇兰州资源环境...
  • 3篇青海省气候中...
  • 3篇天水市气象局
  • 2篇东华大学

作者

  • 109篇张强
  • 38篇王润元
  • 36篇王胜
  • 32篇邓振镛
  • 22篇岳平
  • 20篇姚玉璧
  • 14篇肖国举
  • 13篇李宏宇
  • 12篇赵建华
  • 12篇张杰
  • 8篇李裕
  • 8篇张之贤
  • 8篇曾剑
  • 8篇王强
  • 6篇阳伏林
  • 6篇张立阳
  • 6篇李岩瑛
  • 6篇李耀辉
  • 6篇倾继祖
  • 5篇刘宏谊

传媒

  • 22篇高原气象
  • 12篇冰川冻土
  • 9篇中国沙漠
  • 8篇生态学报
  • 8篇地球科学进展
  • 8篇干旱气象
  • 7篇气象学报
  • 6篇物理学报
  • 5篇干旱区研究
  • 5篇Journa...
  • 5篇中国科学:地...
  • 4篇安徽农业科学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4篇Scienc...
  • 4篇生态环境学报
  • 4篇第27届中国...
  • 3篇干旱区资源与...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干旱地区农业...
  • 2篇土壤通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8篇2015
  • 12篇2014
  • 24篇2013
  • 31篇2012
  • 33篇2011
  • 43篇2010
  • 16篇2009
  • 3篇2008
1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陆面温度和能量的气候特征分析被引量:29
2011年
利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定西陆面过程综合观测试验站"2004年11月至2005年10月的各种陆面物理量综合资料,比较系统地研究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土壤温度、降水量、地表反照率、地表辐射分量和能量平衡分量的年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显示,黄土高原陆面过程特征与其他地区有很大不同。土壤温度变化向下传播速度约为2.5~3.5 h/10cm;地表反照率随土壤湿度的增大而减小,两者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5338;而地表反照率随降雪量增大而增大,与降雪量的相关系数为0.6645;长波辐射年最大值出现的时间比总辐射迟1个月左右,年平均日变化中地表和大气对太阳辐射加热大约需要1个小时的响应时间;潜热通量夏季是冬季的5倍多,感热通量有了两个比较明显的峰值,潜热通量、感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的日峰值比净辐射滞后30 min^1 h。
孙昭萱张强
关键词:陆面温度地表辐射能量平衡黄土高原
我国干旱区深厚大气边界层与陆面热力过程的关系研究被引量:32
2011年
大气边界层是地球大气重要物理特征之一.干旱气候背景下的大气边界层特征与人们以往对典型大气边界层的认识有很大不同,其形成机制也比较特殊.本文利用冬、夏两季典型时段在极端干旱区敦煌开展的大气边界层和陆面过程综合观测试验,对大气边界层厚度与净辐射、地-气温差和感热通量等陆面热力因素的日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了大气边界层的发展和维持衰退过程与陆面热力和动力过程的关系,发现发展过程消耗的能量要比维持衰退过程高得多,而且进入残余层后对流边界层发展对陆面热力作用更敏感,发展也更迅速.风速的动力作用对大气边界层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尤其对冬季稳定大气边界层影响较大.极强的陆面热力作用是我国干旱区形成深厚大气边界层的主导因素.
张强张杰乔娟王胜
关键词:干旱区
河西內陆河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流域适应性水资源管理研究
为探讨三大內陆河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选取1955—2008年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的河流流量资料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50多年来,石羊河年径流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黑河呈略有增加趋势,疏勒河呈明显增加趋势,地域上呈现愈往...
邓振镛张强王润元高伟东徐金芳曹玲刘明春
关键词:气候变化响应流域水资源管理
文献传递
气候暖干化对西北四省(区)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及调整方案被引量:8
2012年
利用陕、甘、宁、青四省(区)141个气象站1961-2008年的气象要素值计算和分析得出,暖干化是西北四省(区)现代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年平均气温表现为一致的增温趋势,每10年增温0.27℃,1996年是突变年。年降水量自1961年以来呈持续下降趋势,1986年是转折年,1987-2008年年平均降水量比1961-1986年平均减少20~40mm。以黄河为界,黄河以东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每10年减少10~40mm;黄河以西呈增多趋势,每10年增加10mm左右,减少的幅度明显高于增加的幅度。进入21世纪,气候暖干化的势头有所减缓。在分析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特点和气候暖干化及其对农作物影响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规划理论,采用气候生态相似原理,提出了陕、甘、宁、青四省(区)13个不同地域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方案。为了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进程,使农业结构调整方案收到明显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提出了四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邓振镛张强赵红岩王润元史志娟方建刚李林李艳春
关键词:气候暖干化农业种植结构气温变化降水变化
黄土高原旱塬区土壤贮水量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本文选择黄土高原旱塬区最具代表性的董志塬所在地西峰站冬小麦2m土层20年土壤贮水量与产量资料,从大气降水—土壤水—作物循环系统的理论观点出发,研究土壤贮水量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贮水量减少是旱塬区现代气候暖干...
邓振镛张强王强张谋草倾继祖王润元王鹤龄徐金芳
关键词:黄土高原旱塬区土壤贮水量冬小麦产量
文献传递
黄土高原影响LAS观测感热通量的物理因素分析被引量:8
2014年
利用2010年1月和6月黄土高原定西和庆阳两站大孔径闪烁仪(LAS)的观测数据,结合涡动相关系统(EC)、辐射观测、梯度塔等观测系统的同步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下垫面LAS和EC观测感热通量的时空差异及其与下垫面净辐射、风向、风速和稳定度等物理量的关系。结果表明,LAS和EC观测感热通量值之间的差异(HLAS-HEC)大小与下垫面的不均匀性有关,相对复杂的下垫面HLAS-HEC较大。净辐射Rn是感热通量的主要驱动因子,HLAS-HEC在生长季大于非生长季,并与Rn成正相关。风向对LAS和EC观测感热通量值有显著影响。对流边界层低频涡旋的存在导致EC通量统计值偏低,HLAS/HEC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减小,随着稳定度z/L的增大而增大。
郝小翠张强岳平杨泽粟
关键词:黄土高原不同下垫面感热通量
青藏高原林芝与四川盆地温江地区晴天辐射和能量平衡特征被引量:12
2012年
分析了2008年青藏高原林芝地区与四川盆地温江地区无降水条件下地表辐射、湍流通量和地表反照率的日变化及月际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季风过程对其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林芝与温江地区地表辐射和湍流通量都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月际变化周期,季风期受云的影响,日循环规律变得不是非常规则.季风对林芝地区地表能量分配影响极大,季风前感热通量占主导地位,季风期和季风后(夏、秋节)潜热通量是净辐射的主要消耗项;温江地区全年潜热在净辐射的分布中占主导地位,感热通量的作用和土壤热通量相当.林芝地区年平均地表反照率为0.21,温江地区年平均仅为0.14;季风前(3-5月)、季风中(6-7月)和季风后(8-9月),林芝地区的地表反照率分别为0.20、0.19和0.20,温江地区的地表反照率分别为0.13、0.11和0.14.
岳平李耀辉张良杨金虎王若安殷晓荣
关键词:青藏高原季风湍流通量地表反照率
黄土高原陆地表层作物生长季最大可能蒸散量的变化特征被引量:7
2011年
基于黄土高原1961~2008年气候资料,应用修订的Penman-Monteith(P-M)模型计算作物生长季最大可能蒸散量,分析其时空分布、异常分布特征和次区域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一致性异常分布是黄土高原作物生长季最大可能蒸散量的最主要空间模态。高原西北部区域作物生长季最大可能蒸散量呈显著增加趋势,且发生突变现象;高原东北部区域和高原东南部区域作物生长季最大可能蒸散量呈显著下降的趋势,也发生突变;黄土高原作物生长季最大可能蒸散量的3个空间分区中,3~4 a的周期振荡表现得比较显著。
姚玉璧王润元杨金虎陆登荣肖国举王洋刘林春
关键词:黄土高原
气候暖干化对西北四省区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及调整方案
选取陜、甘、宁、青四省(区)141个气象站点1961~2008年的气象要素值计算和分析得出,暖干化是西北四省(区)现代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年平均气温表现为-致的增温趋势,每10年增温0.27℃,1996年是突变年。年降水...
邓振镛张强赵红岩王润元史志娟方建刚李林李艳春
关键词:气候暖干化农业种植结构
文献传递
甘肃黄土高原不同海拔气候变化对马铃薯生育脆弱性的影响被引量:26
2013年
利用黄土高原不同海拔高度马铃薯生长发育定位观测资料和对应平行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气候变化对马铃薯生长发育敏感性的影响,以及马铃薯生育脆弱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降水量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马铃薯生长季5—10月绝对值最大,表现为高海拔区大于低海拔区的特征。气温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气温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表现为高海拔区小于低海拔区的特征。作物生长季干燥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干燥指数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也表现为高海拔区小于低海拔区的特征,20世纪90年代后干燥指数明显上升,气候趋于暖干化。影响马铃薯生长发育的主导气象因子是气温,气候变暖,气温增高,导致马铃薯生育前期的营养生长阶段缩短,而生殖生长阶段延长,全生育期延长。块茎膨大期气温增高导致马铃薯生育脆弱性增加,马铃薯对气温变化的敏感性和气温增高导致马铃薯生育脆弱性均随海拔增高而降低。开花期降水减少导致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脆弱性增加,此时段以干旱为主的气象灾害频率的增加使马铃薯生育脆弱性增加,马铃薯对降水量变化的敏感性和降水量减少导致马铃薯生育脆弱性却随海拔增高而降低。
姚玉璧王润元赵鸿王瑞君
关键词:黄土高原气候变化马铃薯生育脆弱性
共1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