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0545)
- 作品数:5 被引量:25H指数:4
- 相关作者:高云华刘平谭开彬杨钰楠付赤学更多>>
- 相关机构: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中日友好医院解放军第22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体外血脑屏障模型的建立与鉴定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应用原代分离培养BALB/c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MVEC)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探讨跨血脑屏障(blood brainb arrier,BBB)电阻与屏障渗透功能的动态关系以及最佳构建条件。方法用酶消化、机械分离结合密度离心的方法得到原代BALB/c小鼠脑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培养在具有特殊质材和孔径的Transwell小室上建立BBB体外实验模型,采用倒置显微镜、电镜观察细胞形态结构和生长规律,紧密连接ZO-1蛋白免疫组化检测,比较血脑屏障形成前后膜两侧电阻动态变化与3H葡萄糖通透性的关系等方法,探讨血脑屏障模型的建立及生长特性。结果BMVEC培养至汇合后具有典型的"铺路石"样外观;扫描电镜显示细胞形成致密单层,透射电镜、ZO-1蛋白免疫组化证实细胞间形成光滑、连续、高密度的紧密连接;3H葡萄糖的通透量与实时电阻呈负相关,内皮细胞电阻随着通透性的增加而降低,通透率最低时跨细胞电阻为(346±10)Ω/cm2。结论建立的BBB体外模型在形态学、电阻和通透性方面具备了BBB的基本特性。
- 杨钰楠高云华娄晋宁刘平付赤学
- 关键词:血脑屏障体外模型电阻
- 经颅超声造影对血脑屏障通透性影响机制初探被引量:8
- 2009年
- 目的探讨经颅超声造影中引发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的发生机制。方法对SD大鼠进行经颅超声造影,分别以硝酸镧、伊文思蓝为示踪剂,观察其穿越血脑屏障发生的可能机制及穿越血脑屏障后的分布情况。结果经颅超声造影后观察到血脑屏障紧密连接的开放,同时也观察到脑组织中细胞膜通透性增强。结论经颅超声造影引发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的主要机制是引发了血脑屏障紧密连接的开放及细胞膜通透性增加。
- 刘平谭开彬马丽慧刘政张萍高云华
- 关键词:超声检查微气泡血脑屏障
- 诊断超声联合微泡促顺铂跨血脑屏障转运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 2009年
- 目的探讨诊断超声联合超声造影剂(微泡)促顺铂跨体外血脑屏障(BBB)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利用BALB/c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VEC)建立BBB体外实验模型,根据是否加入微泡和超声辐照,分为四组:对照组、超声组、微泡组和超声联合微泡组。每组添加浓度为5ng/μl的生物素胶体金50μl和顺铂,顺铂达到9μg/cm2,供池定容在460μl,分别于超声辐照后再培养48h,并在培养不同时间点从受池中取样,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顺铂的通透率;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膜与细胞内超微结构的变化以及胶体金的分布;实验前后细胞小室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结果2MHz、0.6W/cm2、10min的诊断超声辐照联合脂膜微泡(1μl/ml)能够促顺铂跨体外BBB模型的转运,透射电镜观察到内皮细胞胞饮小体增多,细胞内可见胶体金分布;单纯超声辐照组细胞间隙可见少量胶体金分布,对照组和微泡组细胞内外均不能见到胶体金;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各组碳和锌元素总量均无改变,而超声组和超声联合微泡组两种元素的能谱分布发生转变。经HPLC检测,顺铂通透量超声组与超声联合微泡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微泡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泡联合诊断超声波能通过短暂开放紧密连接,促进药物顺铂跨BBB的转运。
- 杨钰楠高云华谭开彬刘平付赤学
- 关键词:血脑屏障超声检查微泡顺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