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478005)
- 作品数:22 被引量:202H指数:7
- 相关作者:宰金珉王旭东陈亚东戚科骏蒋刚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工业大学淮阴工学院河海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更多>>
- 复合桩基地基土中附加应力分布特征及沉降计算简化方法被引量:8
- 2005年
- 利用有限单元法模拟分析了复合桩基在竖向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工作状态,经与常规桩基的计算结果分析对比,并结合有关试验结果以及经典的Boussinesq解答,得出了复合桩基地基土中附加应力的分布特征和变形规律。复合桩基桩间土存在较大的附加应力,并且沿桩身分布较为均匀,桩间土存在压缩变形,复合桩基沉降计算应同时考虑桩间土和桩端以下土体的压缩,最后提出了复合桩基沉降计算的简化方法并应用到工程实例计算中。
- 宰金珉王旭东余闯
- 关键词:复合桩基地基土附加应力沉降计算建筑桩基
- 软土工后沉降双曲线模型与指数曲线模型分析被引量:26
- 2008年
- 分析软土工后沉降的典型预测模型,指出了预测误差的原因.阐明双曲线模型只是基于模型曲线与实测沉降形状相似的基础上提出的,没有理论依据;指数曲线模型主要基于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模型假定与工程实际有较大出入,所以两者具有较大的拟合误差.从数学角度证明了在初始沉降速率和最终沉降分别相同的情况下,指数模型预测结果大于双曲线模型的预测结果.沉降预测工程实例进一步证明了数学分析的正确性.讨论了理想工后沉降模型应具备的数学性质.
- 王伟宰金珉卢廷浩
- 关键词:沉降双曲线模型最终沉降
- 广义Gibson地基中单桩-土-承台共同作用简化分析被引量:5
- 2008年
- 基于广义Gibson地基中单桩桩顶支承刚度和地基土支承刚度,结合单桩与承台间等效相互作用系数,建立了单桩–土–承台共同作用方程,提出了广义Gibson地基中单桩–土–承台共同作用简化分析方法。算例分析表明:简化分析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Butterfield解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验证了简化分析方法的合理性。参数分析表明:当桩的长径比l/d≥30,且承台与桩的半径比n≤4时,承台分担荷载较小,承台对带台单桩基础整体支承刚度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弹性模量增加系数kE对带台单桩基础性状的影响比较明显,基础整体支承刚度与kE近似成线性增加关系。
- 王旭东刘宇翼宰金珉唐翔
- 关键词:桩-土-承台
- 复合桩基地基极限承载力的下限有限元解被引量:3
- 2011年
- 复合桩基在达到整体极限承载状态时,因桩的"遮拦作用"使得地基极限承载力较天然地基有一定提高。其分析可简化为地基竖向极限承载力和地基土水平向绕桩作用产生的极限承载力提高值的叠加。利用下限有限元方法,求解得到地基的极限承载力和不同深度处土体绕桩阻力的数值解,并建立了绕桩阻力计算公式。绕桩阻力系数ks随桩间距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地基极限承载力提高值Δfu随桩间距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计算表明:复合桩基下绕桩阻力存在并不可忽视,承台下地基极限承载力有明确的提高,可以作为地基的安全储备。
- 蒋刚孙君王旭东
- 关键词:复合桩基
- 桩筏基础桩-土相互作用的数值分析被引量:5
- 2008年
- 利用ABAQUS对3D桩距和6D桩距的桩筏基础进行了三维弹塑性分析。通过无厚度的接触面单元模拟桩—土之间的非线性接触特性,采用Mohr-Coulomb弹塑性本构模型描述土的非线性特性,桩取为弹性,得到了沉降、桩土荷载分担比、板底土附加应力等变化情况,并对二者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基本反映了桩-土-筏的实际工作性状,验证了复合桩基理论的正确性。
- 陈亚东宰金珉戚科骏
- 关键词:桩筏基础沉降
- 群桩与土和承台结构非线性相互作用机理的数值分析被引量:6
- 2007年
- 利用ABAQUS对常规桩筏基础(3D桩距)和复合桩基(6D桩距)进行了三维弹塑性分析。利用无厚度接触面单元模拟筏板—桩—土的非线性接触特性,采用Mohr-Coulomb弹塑性本构模型描述土的非线性特性,桩取为弹性。得到了沉降,桩土荷载分担比、桩周土体水平位移变化情况,并对二者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基本反映了桩—土—筏的实际工作性状,验证了复合桩基理论的正确性。
- 陈亚东宰金珉戚科骏
- 关键词:桩筏基础非线性沉降
- 极限荷载下桩筏基础共同作用性状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被引量:39
- 2007年
- 利用自制模型槽,通过设计系列单桩带台与群桩的桩筏基础模型试验,研究了极限荷载下桩–筏板–地基土的应力与变形性状。试验结果表明,常规桩距桩筏基础极限荷载下表现出实体深基础性状;而大桩距桩筏基础,基桩先于板下土体达到承载力极限状态,后续荷载基本由板下土体分担,验证了塑性支承桩理论。加载过程中,桩–土的荷载分担比不断变化,6d及以上桩距时,桩达到极限荷载后即趋于稳定。利用桩的极限承载力的桩筏基础设计,应考虑极限荷载与工作荷载下桩–土荷载分担比的不同性状差别。桩间距越大,桩对土体的侧向位移的"遮帘作用"逐渐弱化,板下土体的位移特征趋于天然地基的特征,桩端平面以下土体应力受板下土体分担荷载的影响越明显,6倍桩距可视为常规桩基与复合桩基的分界点。
- 宰金珉蒋刚王旭东李雄威何立明
- 关键词:桩筏基础模型试验塑性支承桩土压力
- 应力历史对软黏土蠕变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
- 2008年
- 在采用一维蠕变试验探讨应力历史对软黏土蠕变特性影响的基础上,利用有限元法对一维蠕变试验进行数值模拟,并分析不同计算参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软黏土的应力历史影响其蠕变特性,随着超固结比的增加,软黏土的固结系数增大,而次固结系数减小;应变速率随着超固结比的增加而减小,在双对数坐标系下次固结阶段的应变速率与时间近似呈线性分布,其斜率随超固结比增加而减小,正常固结土的斜率大约为1.0.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表明,软土蠕变SSC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软黏土的一维蠕变特性.
- 翁鑫荣王旭东宰金珉汪中卫刘加才
- 关键词:软黏土应力历史数值模拟
- 基于数字图像技术的桩周土体位移场测量被引量:2
- 2010年
- 以数字图像相关(DIC)技术为基础,开发出适合岩土实验模型变形量测分析的新技术,并将该技术应用于垂直荷载下桩周土体位移场及其破坏模式的研究。试验中,直接用数码相机在试验各阶段拍摄照片,对照片序列进行图像相关分析,即可得出桩基模型试验的变形场分布。试验结果表明:利用编制的DIC程序分析桩周土体位移场是可行的;垂直荷载下单桩桩周土体位移场可分为桩侧土体变形区及桩端土体竖向变形区两个部分。随着离开桩轴线距离的增大,桩侧土体位移急剧减少,其影响范围为(4~5)b(b为桩的边长);桩端土体受扩张压力的作用,沿径向向外扩张,呈孔穴扩张现象。从桩周土体的位移场的发展过程来看,单桩呈"梨形"破坏,与Meyerhof所提出的桩周土破坏模式相似。
- 陈亚东宰金珉王旭东
- 关键词:数字图像破坏模式
- 非均质地基中单桩非线性性状的无量纲分析
- 2009年
- 在考虑桩侧极限摩阻力和剪切刚度系数随深度线性变化,以及桩侧土和桩端土采用弹性—全塑性荷载传递函数基础上,推导了以无量纲参数表达的单桩荷载—沉降、桩身位移、轴力以及侧阻力等计算公式,分析了桩土体系无量纲参数对单桩非线性工作性状的影响,加深对非均质地基中单桩非线性特性的认识。
- 刘宇翼王旭东宰金珉唐翔
- 关键词:单桩非均质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