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6AA02A130)

作品数:6 被引量:38H指数:2
相关作者:刘小林朱庆棠朱家恺顾立强何波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解放军第401医院温州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周围神经
  • 2篇去细胞
  • 2篇去细胞神经
  • 2篇细胞
  • 2篇细胞神经
  • 2篇化学萃取
  • 1篇血管
  • 1篇血管造影
  • 1篇造影
  • 1篇神经功能
  • 1篇神经功能评价
  • 1篇神经修复
  • 1篇神经移植
  • 1篇示踪
  • 1篇体内示踪
  • 1篇种子细胞
  • 1篇周围神经修复
  • 1篇组织工程神经
  • 1篇组织学
  • 1篇坐骨

机构

  • 6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温州医学院
  • 1篇解放军第40...

作者

  • 6篇朱庆棠
  • 6篇刘小林
  • 4篇朱家恺
  • 3篇何波
  • 3篇顾立强
  • 2篇何彩凤
  • 2篇胡军
  • 2篇江丽
  • 2篇李智勇
  • 2篇黎建文
  • 1篇毛以华
  • 1篇焦鸿生
  • 1篇姜凯
  • 1篇郑灿镔
  • 1篇方光荣
  • 1篇朱昭炜
  • 1篇赖英荣
  • 1篇刘育杰
  • 1篇屈志刚
  • 1篇许杨滨

传媒

  • 3篇中华显微外科...
  • 1篇实用手外科杂...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国科技论文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SD大鼠坐骨神经内微血管定量分析模型
2015年
比较氧化铅和伊凡斯兰(evans blue,EB)灌注后血管定量研究的优劣,寻找最适的微血管定量分析模型。取15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荧光显影组A(EB一维组)、荧光显影组B(EB三维组)和放射造影组C,分别灌注单纯EB、明胶EB和明胶氧化铅后,对各组使用紫外分管光度计、体式显微镜、反射荧光显微镜和micro-CT进行观察、测量并计算血管直径(D)、血管指数(SF)和血管容积(VF)。结果表明:A组可测得局部血容量为(16.22±1.70)mm3,B组的血管直径、血管面积和血管指数分别为(11.79±7.23)μm、(0.14±0.05)mm2和(24.19±5.03)%;而C组分别为(26.45±11.81)μm、(0.06±0.02)mm2和(10.73±2.06)%。荧光B组对直径<20μm微血管的显影效果较放射组好(P<0.01),但对直径>20μm微血管的显影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EB三维研究优于EB一维法,不仅能够显示微血管形态,而且能够采集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但其不利于大样本研究。明胶氧化铅灌注易于操作,虽然分辨率较EB显影低,但更适用于大样本可视定量研究。
朱昭炜毛以华何波周翔朱庆棠许杨滨唐茂林刘小林朱家恺
关键词:显微外科周围神经血管造影
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修复材料临床应用初步报告被引量:22
2009年
目的观察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修复材料(hANG)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对指固有神经缺损10~20mm4例5侧,用hANG(广州中大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移植桥接神经缺损,其中急诊一期手术移植3例4侧,二期手术移植1例1侧,均为单侧指固有神经移植。在10倍手术显微镜下进行神经清创修复,确保移植物两端的神经断端均无损伤,以9-0显微缝合线端端间断缝合。未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术后随访1~3个月,通过手术部位物理检查及血生化和免疫检测以评价hANG移植的安全性。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评定标准评价指神经功能,以观察hANG修复指神经缺损的临床疗效。结果4例伤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过敏性反应、感染、肝肾毒副作用等不良反应。术后1~3个月血生化检测均正常。所有hANG移植侧指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其中2例移植侧术后3个月两点分辨觉为8mm(S3^+,优)。结论hANG移植修复指神经缺损在短期内未发现移植物被排斥或对人体产生毒性反应,神经功能恢复良好。
丁小珩刘小林刘育杰姜凯屈志刚张宏勋焦鸿生方光荣顾立强朱庆棠李智勇何波朱家恺
关键词:周围神经神经移植去细胞神经
PKH26标记法在组织工程神经种子细胞体内示踪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PKH26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效果及其应用于组织工程神经种子细胞体内示踪实验的可行性。方法取Wistar大鼠股骨和胫骨的骨髓,用全骨髓贴壁的方法分离、培养BMSCs。用PKH26荧光染料进行标记,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标记效果,流式细胞仪检测荧光标记率,MTT法测定细胞的活性,体外成脂和成骨诱导鉴定细胞的分化能力,并与未标记细胞进行比较;使用显微注射的方法将BMSCs植入去细胞神经支架内制备成组织工程神经,于体外培养3d、5d,7d、14d,行组织切片,观察BMSCs在支架内存活、迁移的情况。另外.将体外构建组织工程神经桥接Wistar大鼠坐骨神经15mm的缺损,于术后1周、d周、6周、8周取出移植物,行组织切片观察植入的BMSCs在支架内的存活情况。结果PKH26能有效地标记BMSCs,标记率达95%以上.标记后细胞活性及诱导成骨成脂分化能力与未标记细胞无明显差异。在体外培养的环境下,BMSCs能在去细胞神经支架里粘附生长,并沿着支架迁移;在体内外周围神经再生的微环境下,BMSCs可存活8周以上。结论PKH26荧光染料标记法是一种有效的标记BMSCs的方法.可用于组织工程神经种子细胞体内示踪的研究。
黎建文李智勇朱庆棠胡军何彩凤刘小林江丽
关键词:周围神经
人类外周神经在化学萃取前后的组织形态变化研究
2009年
目的研究人类外周神经在化学萃取前后的组织形态变化,探讨化学萃取法制备人类长段粗大去细胞神经的可行性。方法用Triton X-100和脱氧胆酸钠对人体长段胫神经作不同次数的萃取处理,经常规HE染色、砂罗铬花青、网状纤维组织化学染色和S-1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在光镜下观察神经萃取前后的组织形态变化,并比较不同萃取次数对神经结构的影响。结果人体长段胫神经经2次萃取后,其轴突、髓鞘、许旺细胞及其他结缔组织中的细胞均已消失,仅见网格纤维,而神经基底膜管、神经束膜等纤维性支架保存完整,与未经萃取的神经相仿。萃取1次者仍残留少量细胞碎屑,而萃取3次者,细胞清除更彻底,但纤维性支架结构明显破坏。结论人类长段粗大神经干经化学萃取后不含细胞,而保留有完整的纤维性支架结构。化学萃取法制备人类长段粗大去细胞神经可行。
赖英荣朱庆棠刘小林
关键词:外周神经化学萃取
周围神经修复临床疗效的科学评价被引量:16
2011年
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临床修复效果的科学评价的指标.方法以主题词方式检索Pubmed数据库(1990-2010)的英文文献,以关于周围神经修复材料临床应用的文献为目标文献,类型包括综述和临床研究,排除动物实验、重复研究及研究内容与目的 不符的文献,同时检索在美国临床试验信息网站注册的周围神经缺损修复材料临床研究的文献.结果 计算机初检得到1 578篇,通过对资料进行分析,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最终31篇全文阅读分析.在美国临床试验信息网站检索到周围神经修复材料临床研究注册项目2个.通过对材料进行提取分析可知:①通过设置入选条件和排除条件可使遴选病例达到最大程度的齐同.②指固有神经疗效观察指标临床最为常用的是MackinnonDellon感觉评定标准,混合神经功能评定临床常用的是BMRC法,肌电图是次要评价方法.③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还达不到对植入物安全性的终生评价,仅能通过临床实践长期观察.④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如采用随机化分组,均衡性好,可比性强,但非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同样具有重要价值.结论 临床试验设计在限制的时空条件下不可能做到所有因素齐同,但可通过设置入选条件和排除条件使遴选病例达到最大程度的齐同.神经修复效果可采用合理、国际公认的神经功能评定方法、严格的符合要求的随访和统计方案来进行科学评价.
何波刘小林朱庆棠郑灿镔顾立强朱家恺
关键词:周围神经神经功能评价文献复习
猪与人去细胞神经结构与成分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 研究猪与人的周围神经脱细胞处理后其结构与成分的差别,为以猪去细胞神经替代人去细胞神经用于修复神经缺损作前期探索.方法 取健康成年猪和下肢截肢患者的胫神经,用化学去垢剂按一定程序进行脱细胞处理.通过大体观察、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透射电镜检查,比较猪与人的周围神经去细胞处理前后其结构、许旺细胞与轴突标志蛋白以及细胞外基质的变化.结果 经脱细胞处理后,猪与人的神经结构均略变疏松,仍保留较好的弹性和伸展性.显微镜下观察,两者均未见细胞或其碎屑残留,髓鞘消失,纤维性支架结构保持良好,S-100蛋白和神经丝蛋白(neurofilament,NF)的表达较处理前显著减弱,而层粘蛋白(laminin,LN)的表达无显著变化,神经基底膜管和神经组织的支持结构保留完好.与人去细胞神经比较,猪去细胞神经结构更疏松,神经束间细胞间质更丰富,但成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猪去细胞神经与人去细胞神经的结构和成分相近,可能取代人去细胞神经用于修复神经缺损.
何彩凤朱庆棠江丽胡军吴捷欣黎建文杨俐敏刘小林顾立强朱家恺
关键词:周围神经化学萃取组织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