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CZW022)

作品数:24 被引量:47H指数:4
相关作者:唐启翠吴玉萍张玉裴书研公维军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历史地理
  • 6篇经济管理
  • 6篇社会学
  • 4篇文化科学
  • 3篇哲学宗教
  • 3篇文学

主题

  • 8篇神话
  • 4篇文化
  • 4篇墨子
  • 3篇话语
  • 3篇《墨子》
  • 3篇《周礼》
  • 2篇玉石
  • 2篇铜器
  • 2篇青铜
  • 2篇青铜器
  • 2篇文学
  • 2篇礼器
  • 2篇礼制
  • 2篇话语建构
  • 2篇祭仪
  • 2篇汉初
  • 2篇成书
  • 2篇成书年代
  • 1篇东周
  • 1篇动物

机构

  • 16篇上海交通大学
  • 5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西北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作者

  • 11篇唐启翠
  • 6篇吴玉萍
  • 4篇张玉
  • 2篇裴书研
  • 2篇公维军
  • 1篇丁哲
  • 1篇孙凤娟

传媒

  • 6篇社会科学家
  • 5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百色学院学报
  • 1篇兰州学刊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青海民族研究
  • 1篇西安文理学院...
  • 1篇徐州工程学院...
  • 1篇马克思主义美...
  • 1篇中外文化与文...
  • 1篇东方考古
  • 1篇文学人类学研...

年份

  • 2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7篇2016
  • 7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制器尚象与器以藏礼:“立象”传统与物证效力被引量:6
2015年
从人类文化表述符号的历时生成和证据间性来看,"物"与"象"比其他表述符号"言"、"行"、"文"留存更悠久更直观,成为一种回看主体物质生活与精神信仰的视线和中介,而几乎成为文化大传统的代名词或主要媒介物。然而,"物"与"象"的生产与发现,不可避免带有人为选择性和偶然性。如何透过沉默之"物"与"象"探求文化意义?"物"与"象"作为文化大传统重构证据的理据何在?文章从"制器尚象"、"立象尽意"入手,探讨象示传统及其形塑的观象制器与器以藏礼文化表述和思维模式,以揭示物证所具证明效力的理据所在。
唐启翠张玉
浅析西周礼制对青铜器纹饰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青铜器纹饰盛行于商周时期,其发展轨迹是商代为幻想动物纹,西周早期为写实动物纹,西周中晚期为几何纹。可见,西周中晚期青铜纹饰发生了较大转变,究其原因,应当受当时社会的礼制、文化等因素影响。而目前学界对于青铜纹饰与文化关系的研究尚浅,且对于纹饰发展演变的研究也相对薄弱。由此,从青铜纹饰研究着手,探讨西周礼制对青铜纹饰发展演变的影响。
杨丁裴书研
关键词:西周青铜器纹饰
“圭璧以祀”三证《周礼》成书于汉初被引量:1
2018年
《周礼》以其系统而详备的职官职能、礼仪礼器等记载而成为一个悖论的存在:后人既援引为礼制重建的法典和考释礼仪遗存遗物的主要参考文献,同时,其真实性及成书年代又备受质疑,成为自其汉初现身以来的学术难题。文章系统梳理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和祭祀性遗址出土玉器的器类、纹饰、组合、尺寸,聚焦《周礼》记载最为详备的"圭璧以祀"的源流承传及其时代特征,以多重证据法再证《周礼》成书于汉初。
唐启翠公维军
关键词:《周礼》成书年代
玉圭如何“重述”中国——“圭命”神话与中国礼制话语建构被引量:5
2019年
玉圭在中国礼制话语建构中扮演着何种角色,始于何时,又是如何参与礼制话语建构的呢?考古发现的实物、图像与文献记载遥相呼应,提供了解答的可能。文章以出土玉圭实物、文字构型、图像与文献记载间性互证,以禹赐玄圭、赤乌衔圭等"圭命"神话叙事与执圭以告等礼仪叙事为重点,从5300年前的凌家滩古国手执斧钺、石戈与元龟衔符(八圭纹玉版)一直到明清君臣所执玉圭与笏,呈现了玉圭形制的源与流,梳理了历代统治阶层极为重视这一礼器的来龙去脉和礼制话语建构背后的王权神授信仰,重现中国文化独有的圣物所讲述的中国礼制文明故事。
唐启翠
关键词:文化传统
分食仪式解析——兼为《墨子》的“合驩聚众,取亲乎乡里”正名
2015年
分食即在祭祀完毕之后由信众分享祭餐,这当属祭祀仪式的一个环节,有着宗教性意义,这一仪式性的行为源于狩猎时代。墨子在"明鬼"篇中提到的"合驩聚众,取亲乎乡里"即为仪式性的分食,而学者常将其误解为是墨子节用或功利主义的体现。文章将结合中外文献与民族志方面的材料梳理这种分食行为的由来及意义,同时也给予墨子"分食"以正名。
吴玉萍
关键词:赐福鬼神
《墨子》“戮于社”考——兼谈社的文化功能
2016年
《墨子·明鬼》中关于社的职能有如下两段话:且《商书》独鬼,而《夏书》不鬼,则未足以为法也。然则姑尝上观乎《夏书》。《禹誓》日:'大战于甘,王乃命左右六人,下听誓于中军。曰:’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有曰:’日中,今予与有扈氏争一日之命。且尔卿大夫庶人,予非尔田野葆士之欲也,予共行天之罚也。左不共于左,右不共于右,若不共命。御非尔马之政,若不共命。是以赏于祖,而谬于社。’
吴玉萍
关键词:墨子文化庶人
玉璜如何“统一”中国:以“夏后氏之璜”神话为中心被引量:5
2015年
失落的人类历史往往只能依靠最能幸存的物化遗存来重新发声,中华民族如何从多元走向一体历史进程的逐渐清晰呈现,正是得助于20世纪以来考古发现的物化遗存如陶器、玉器和青铜器等,尤其是长达八千年的玉石制品大传统与汉语文献所载宝玉小传统遥相呼应,为华夏礼乐文明形成和君子玉德、化干戈为玉帛等核心价值观由来提供了坚实的物证。本文以"夏后氏之璜"神话叙事为中心,立足于汉语语境"文学"发生于礼仪之本义和多重证据法,系统考察新石器时代早期以来玉璜的时空分布及其化异趋同进程,探寻"夏后氏之璜"神话背后的族群故事与文化认同,以及玉璜在礼制文明话语建构中的地位。
唐启翠
关键词:玉璜
大小传统互证互释:以“三礼”匕箸进食礼仪为中心被引量:1
2018年
匕箸是中国从古至今最主要的进食用具,也是中国饮食文化传统和进食礼仪的重要物化符号。尽管迄今为止考古发掘报告正式公布的匕、箸实物分别在距今七千年和六千年前,然而由于认知等级和材质易腐性等主客观因素,在钟鸣鼎食器物序列研究中相对薄弱,几千年来匕箸进食礼仪细节究竟如何亦是渺茫无知。考古实物和典籍记载的对读无疑是可行的研究方式之一。文章即通过系统梳理"三礼"文本所载进食礼仪及其用具,参照考古发现,重构早期中国匕箸进食礼仪的细节及其关乎"彝伦攸序"的社会意义,揭示文化大传统和文字书写小传统遥相呼应、互为阐释的方法论意义。
唐启翠
关键词:三礼
当代奇幻文学的神话学解析被引量:1
2015年
当前,奇幻类文学在国内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学界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神话的复兴",而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这些文学作品有的本身就是"神"的故事,并且其中有着"神话思维"的闪现和对人类潜意识深层愿望的探究。然而,与国外相比,国内的"新神话"创作大多只是天马行空的想象,缺乏相关"神话学"知识的学术积累,也没能承担起拯救人类于"精神荒原"的重任。"新神话"与古代神话之间也有着根本的区别:古代神话往往是集体的口头创作,是先民们的文化综合体,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新神话"则是"有意为神话",以独创、虚构为主要特征,因此基本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参考资料。而如果以真善美的标准来评析的话,古代神话往往被用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因此带有"求真"认识的色彩;而"新神话"则意在以娱乐为主的"审美"体验。
张玉
关键词:奇幻文学神话
玉石之路山西道代县路段再考察被引量:3
2014年
文章从文献学和考古学视域出发,从书证和物证两方面考察了玉石之路山西道代县路段的情况,认为雁门关是玉石之路山西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进而对丝绸之路和玉石之路的名实之争进行了反思,认为"玉帛之路"的表述更切近历史的真实。
唐启翠
关键词:丝绸之路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