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2012GB2E200361)
- 作品数:3 被引量:23H指数:2
- 相关作者:钱昭英刘小林相建海张艳艳路正更多>>
-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杭州萧山东海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凡纳滨对虾Crustin-like基因的克隆及在副溶血弧菌感染条件下的表达分析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研究凡纳滨对虾Crustin-like基因(即CL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探明CL基因是否参与副溶血弧菌侵染条件下的免疫应答,为进一步研究凡纳滨对虾的免疫机制和抗病育种奠定基础。【方法】采用RT-PCR技术克隆凡纳滨对虾CL基因;用DNAstar、Clustalx、MEGA 5.0、PROSITE、TMpred和SignalP软件,分析CL基因序列及其蛋白结构,并预测蛋白功能;利用副溶血弧菌进行攻毒试验和实时定量PCR,检测CL基因在病原侵染条件下的表达情况。【结果】克隆获得了凡纳滨对虾CL基因(登录号:JQ824114)的cDNA,全长为501bp,含有33bp的5′非翻译区(1~33bp)和24bp的3′非翻译区(478~501bp),编码区为444bp,共编码147个氨基酸;对CL蛋白结构及功能的分析表明,该蛋白编码蛋白质含有1个信号肽、1个跨膜螺旋和1个WAP结构域;攻毒试验表明,副溶血弧菌刺激可导致CL基因表达量的明显变化,总体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结论】克隆了凡纳滨对虾CL基因的全长,发现其与副溶血弧菌侵入后引发的免疫反应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副溶血弧菌感染前期诊断的参考指标。
- 张艳艳刘小林黄海洪钱昭英王宪宗相建海李义军
-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副溶血弧菌实时定量PCR
- 凡纳滨对虾生长性状遗传参数的估计被引量:17
- 2013年
- 采用平衡巢式设计方法和人工授精技术,每个雄体配3个雌体,构建了18个父系半同胞家系和54个母系全同胞家系。分别测定了每个母系生长到5月龄60个全同胞个体的体质量、全长、体长、头胸甲长、头胸甲宽、头胸甲高、第一腹节背高、第三腹节背高和第一腹节背宽9个生长性状,应用数量遗传学原理,采用方差和协方差分析的方法,估算了5月龄凡纳滨对虾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及各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及表型相关。结果表明,利用父系半同胞组内相关法估计的遗传力是凡纳滨对虾各生长性状遗传力的无偏估计值。其中,体质量、全长、体长、头胸甲长、头胸甲宽、头胸甲高、第一腹节背高、第三腹节背高和第一腹节背宽狭义遗传力的估计值分别为0.460、0.392、0.303、0.234、0.251、0.330、0.282、0.321和0.356,属于中高等遗传力范围,显示出较高的选择育种潜力。基于父系半同胞遗传协方差组分及表型协方差分别估计的各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及表型相关表明,各个性状间均表现出高的正相关,其中遗传相关在0.750~0.976,体质量—全长的遗传相关为最大(0.976),全长—第三腹节背高的遗传相关为最小(0.750),表型相关为0.507~0.947,体质量—全长为最大(0.947),第一腹节背高—头胸甲高为最小(0.507)。经t检验,各性状间遗传相关及表型相关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表明以任意一个生长性状为参数进行选育,均可达到改良凡纳滨对虾生长情况的效果。
- 徐如卫钱昭英刘小林路正任晋东杨福生
-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生长性状遗传力表型相关
- 凡纳滨对虾P23蛋白基因的筛选、表达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 2013年
- 克隆凡纳滨对虾极端体重个体的组织差异表达基因P23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以及凡纳滨对虾的分子选育等研究提供信息。以凡纳滨对虾雌虾极端体重个体腹部肌肉为实验材料,利用抑制消减杂交(SSH)技术构建极大体重雌性个体和极小体重雌性个体腹部肌肉组织正反向消减cDNA文库:正库(以极大体重个体为试验组,以极小体重个体为驱动组,L-S)和反库(以极小体重个体为试验组,以极大体重个体为驱动组,S-L)消减cDNA文库,并采用实时定量技术分析P23基因的组织表达规律,利用生物信息学对其功能和结构进行预测。以β-actin为看家基因检测两个文库的消减效率分别为210和25,实时定量技术分析结果表明P23基因在体重的调节中起上调作用。P23基因编码区序列全长495bp,编码165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JF806619。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P23蛋白部分序列含有强疏水性,无跨膜螺旋结构,两种信号肽预测都显示P23含有信号肽。
- 李喜莲张艳艳辛静静钱昭英刘小林相建海
-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生物信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