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经费(2008-86)
- 作品数:12 被引量:22H指数:3
- 相关作者:孙刚房岩都兴莉汪爱武胡子祎更多>>
- 相关机构:长春师范学院长春师范大学长春教育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经费吉林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延吉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被引量:1
- 2010年
- 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课题,对于揭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机制和建立土地利用变化预测模型起到关键作用。本文选择延吉市作为研究区域,以Landsat卫星TM遥感数据为基础数据源,结合社会、经济、技术因素,分析了1997-2007年间延吉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是延吉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和基本驱动力。延吉市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土地规划管理,统筹安排土地用途,推进土地信息系统和国土数字化建设,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支持。
- 费龙孙刚田秋艳房岩
-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
- 底栖动物对沉积物地形地貌的扰动效应被引量:1
- 2015年
- 底栖动物是底质微地貌的组成部分,其活动与其它环境因子共同造就了底质地貌形态,维持了底质景观的异质性。底栖动物的扰动行为使沉积物结构疏松,含水率增加。生物洞穴使沉积物下部的强度增大。底栖动物对沉积物地形地貌的演化和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 孙刚房岩毕雨涵
- 关键词:底栖动物沉积物地形地貌生物扰动稳定性
- 底栖鱼类对水田上覆水中磷素动态的扰动效应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研究底栖鱼类泥鳅对水田上覆水中磷素动态的扰动效应,探讨生物扰动机制。[方法]基于模拟试验,使用离子色谱法和分光光度法,对比分析上覆水中磷素含量在有/无泥鳅活动时的差异。[结果]扰动组的TP、DTP和PP浓度在试验开始阶段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在试验中、后期显著高于对照(P<0.05)。扰动组的PP/TP高于对照组,扰动组中TP浓度的增加主要是由于PP的增加。扰动组的D IP/DTP在试验中、后期显著高于对照(P<0.05)。[结论]底栖鱼类对水田上覆水中的磷素产生了扰动作用,增加了水稻生长可利用的磷素养分。
- 孙刚房岩汪爱武严永菊
- 关键词:水田生物扰动磷素上覆水
- 水田土壤养分对泥鳅扰动的响应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研究水田土壤养分对泥鳅扰动的响应。[方法]通过野外定期取样,采用常规理化方法测定在养鱼水田和对照水田中土壤有机质、氮素、磷素、钾素的含量。[结果]养鱼水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速效氮含量、土壤速效磷含量在0.05水平显著高于对照水田。养鱼水田土壤全氮含量、土壤全磷含量、土壤全钾含量和土壤速效钾含量与对照水田间不存在差异。[结论]底栖鱼类泥鳅改善了水田土壤养分状况,尤其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土壤速效氮和土壤速效磷的含量。
- 杨立国孙刚潘希波房岩陈彬胡鹏宇
- 关键词:土壤养分水田有机质泥鳅
- 颤蚓对水田沉积物颗粒垂直运移的生物扰动效应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研究颤蚓扰动对水田沉积物颗粒垂直运移的作用,探讨底栖环节动物在水层-底栖界面耦合过程中的生物扰动作用和机制。[方法]以化学性质稳定的玻璃珠作为示踪颗粒,对比分析水田沉积物颗粒垂直运移在有/无颤蚓活动时的差异。[结果]颤蚓扰动10 d后,沉积物表层示踪颗粒有41.3%向下迁移,最大迁移深度为9.4 cm,垂直迁移率为1.370×10-3/(g.cm2.d)。6 cm深处的示踪颗粒分别有25.8%和17.3%在扰动后向上和向下迁移,向上和向下最大迁移距离分别为5.2 cm和2.7 cm,垂直向上和向下迁移率分别为8.557×10-4/(g.cm2.d)和5.738×10-4/(g.cm2.d)。[结论]颤蚓通过自身的活动,使水田表层和深层沉积物颗粒在垂直方向上发生运移,改变了沉积环境。
- 孙刚房岩汪爱武丛大力
- 关键词:颤蚓水田生物扰动沉积物
- 泥鳅对稻田土壤动物的扰动效应被引量:4
- 2011年
- 2008年6月至10月,通过田间试验,设置对照稻田和养鱼稻田2个处理,采用分层取样法和大类群分类法,利用反映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数量特征的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研究了泥鳅对稻田土壤动物群落的扰动效应。结果表明,稻田土壤动物群落的优势类群为腹足类、线虫类和线蚓类。稻鱼复合系统土壤动物类群数高于对照稻田,但土壤动物个体数少于对照稻田。稻鱼复合系统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高于对照稻田,但优势度指数低于对照稻田,显示稻鱼复合系统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稻田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表聚性。
- 孙刚房岩胡佳林王准
- 关键词:泥鳅稻田土壤动物生物扰动
- 底栖鱼类对水田土壤微生物的扰动效应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研究底栖鱼类泥鳅对水田土壤微生物(区系、生物量、生理群)的扰动效应。[方法]通过田间定位定量试验,采用平板表面涂抹法和稀释法进行分析。[结果]试验水田的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中,细菌数量最多,其次是放线菌和真菌。养鱼水田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均高于对照水田,分别达到显著(P<0.05)、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养鱼水田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和N明显高于对照水田,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养鱼水田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P也高于对照水田,但未达显著差异水平(P>0.05)。底栖鱼类促进了土壤固氮菌、纤维素分解菌、硝化细菌、硫化细菌和氨化细菌的生长,抑制了反硝化细菌和反硫化细菌的繁殖。[结论]底栖鱼类对水田土壤微生物区系、生物量和生理群具有重要影响,改善了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条件,提高了土壤肥力和生化活性,有助于增加土壤N、P、S等养分元素的供给能力和养分利用效率。
- 胡勇军孙刚房岩韩国军
- 关键词:水田复合生态系统生物扰动
- 环境因子对水体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被引量:1
- 2014年
- 沉积物是水体营养盐和污染物的重要蓄积库,已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温度、溶解氧、生物组成、机械扰动、pH值等环境因子对于水体沉积物磷素释放具有复杂的、综合的、深刻的影响,制约着水体的营养水平、透明度、生产力和食物网。作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突出环境问题,水体沉积物污染已成为环境学、生态学、地理学的研究热点。研究沉积物—水界面的磷素交换、释放机制,对于水体污染预测和控制具有显著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孙刚房岩毕语涵都兴莉
- 关键词:环境因子水体沉积物内源污染
- 底栖动物对水层-底栖界面生源要素循环的扰动效应
- 2014年
- 综合评述了国内外底栖动物对水层-底栖界面生源要素循环的扰动效应,并对其进行展望。底栖动物对水层-底栖界面的各种生源要素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循环、交流以及转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国际上有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50-6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实验仪器、设备以及实验方法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已实现了实验模拟、现场观测和建立模型三者的结合。国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相对起步较晚,研究主要围绕海洋开展,而对湖泊以及河流的研究则较为薄弱。作为生物扰动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底栖动物对水层-底栖界面生源要素循环的扰动效应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以及应用前景。应根据我国的各种水域特点,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为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等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 都兴莉房岩孙刚
- 关键词:底栖动物生源要素生物扰动
- 底栖动物对受损水体的修复作用被引量:1
- 2015年
- 生物修复是环境污染治理的国际前沿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主要包括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动物修复的优势包括成本较低、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小、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物浓度、基本不产生副作用和二次污染、可应用于其它技术难以使用的场合等。底栖动物在受损水体的修复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房岩孙刚毕雨涵
- 关键词:底栖动物生物修复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