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361004)
- 作品数:25 被引量:861H指数:18
- 相关作者:龙健李阳兵李娟邓启琼江新荣更多>>
- 相关机构:贵州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资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贵州高原岩溶山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对策和思路被引量:1
- 2006年
- 阐述了贵州岩溶山区自然状况、社会经济条件,分析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资源优势,提出坚持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有机结合;切实做好扶贫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干部的领导管理水平、科技人员和广大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以及科技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8项农业发展对策。
- 李娟汪境仁龙健
- 关键词:岩溶山区现代农业建设
- 贵州岩溶山区国土资源环境问题的基本特征被引量:5
- 2006年
- 在研究贵州国土资源环境的基础上,将贵州岩溶山区国土资源环境问题的基本特征概括为5个方面:自然环境的梯级性和复杂性;喀斯特生态环境的贫瘠性和脆弱性;自然环境地球化学的异常性和敏感性;自然生态环境贫瘠脆弱和社会贫困的区域叠加性;粗放地开发矿产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严重性。
- 李娟汪境仁龙健
- 关键词:国土资源岩溶
- 黔中喀斯特地区的景观变化及其生态效应被引量:9
- 2006年
- 为了解喀斯特地区景观变化过程及相应的生态效应,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对黔中地区1995—2000年的景观格局与动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以灌木林地、坡耕地、中覆盖度荒草地占据着景观中的优势地位。旱地、林地和荒草坡的转换关系复杂,退耕还林还草与毁林毁草开荒同时并存,植被恢复与退化并存,整体景观尚处于一种波动状态,区域土地利用生态价值并未有明显提高,而呈下降趋势。研究区景观格局特征是岩性、地貌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景观斑块的转化主要受人文因素的影响,耕地的变化主要是被建设用地占用。在1995—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中,研究区的生态既有恢复,又存在继续恶化的趋势。
- 李阳兵谭秋白晓永王世杰
- 关键词:生态效应喀斯特地貌
- 贵州省中药材GAP基地表层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状况
- 2007年
- 陈文生张明时夏品华王兴宁
- 关键词:有机氯农药GAP基地表层土壤中药资源
- 贵州省碳酸盐岩地区土壤允许流失量的空间分布被引量:41
- 2006年
- 根据决定上覆土层厚度的碳酸盐岩建造中的泥质含量,贵州碳酸盐岩地区的岩石组合类型可分为连续性碳酸盐岩组合、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组合、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组合,按贵州碳酸盐岩的风化溶蚀速率平均值49.67 mm/ka计算了碳酸盐岩不同岩石组合类型的成土速率,并以此作为相应岩石类型地区的土壤允许流失量。连续性碳酸盐岩组合地区土壤允许流失量小于6.84 t/(km2.a),为土壤侵蚀极度敏感区;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组合地区土壤允许流失量小于45.53 t/(km2.a),为土壤侵蚀重度敏感区;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组合地区土壤允许流失量小于103.46 t/(km2.a),为土壤侵蚀中度敏感区。说明贵州碳酸盐岩地区的土壤侵蚀分级标准存在空间分异。强度石漠化主要分布在土壤允许流失量小于6.84 t/(km2.a)的连续性碳酸盐岩地区,尤其是连续性石灰岩地区分布最广。
- 李阳兵王世杰魏朝富龙健
- 关键词:碳酸盐岩地区
- 岩溶生态系统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含量研究被引量:18
- 2006年
- 通过现场采样及室内测定方法,对岩溶天然林、灌丛和人工林土壤的非保护性有机碳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0~10cm表层土壤,灌草丛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是天然林土壤的1.40倍,土壤轻组有机碳含量是天然林土壤的4.02倍;但随土层深度增加,天然林土壤颗粒有机碳分配比例和轻组有机碳分配比例大于灌丛土壤,且灌丛土壤有机质逐渐向大团聚体富集,而天然林不同深度土壤大团聚体都富集有机质。天然林土壤和人工林土壤<0.05mm的颗粒有机碳富集系数差异很小,但>0.1mm颗粒和0.1~0.05mm颗粒的有机碳富集系数差异相对较大,尤其在土壤表层有明显的差异。颗粒有机碳、轻组有机碳、不同深度土层土壤有机碳与水稳性团聚体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 李阳兵杨霞宋晓利徐花汪杨梅王春致
- 关键词:岩溶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轻组有机碳颗粒有机碳
- 贵州喀斯特地区土壤障碍因素分析及其调控对策被引量:27
- 2005年
- 喀斯特环境是一种脆弱性很强的生态环境,在贵州集中连片分布,碳酸盐类岩石出露达13×104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3.6%,是我国喀斯特地貌最发育的省份。论述了喀斯特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及其土壤障碍因素,提出大量施用有机肥,合理施用石灰,调整种植结构,扩种绿肥和防治水土流失是喀斯特地区土壤培肥的主要措施,对西部大开发与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有一定指导意义。
- 龙健
-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土壤肥力培肥
- 贵州省碳酸盐岩地区土壤容许流失量的空间分布
- 贵州碳酸盐岩地区的岩石组合类型可分为连续性碳酸盐岩组合、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组合、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组合,按贵州碳酸盐岩的风化溶蚀速率平均值49.67 mm/ka计算了碳酸盐岩不同组合类型的成土速率,并以此作为相应岩石类型...
- 李阳兵白晓永王世杰魏朝富
- 关键词:碳酸盐岩地区
- 文献传递
-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恢复能力的影响被引量:55
- 2005年
- 喀斯特石漠化是一种与脆弱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土地退化过程,土地利用方式和人为生产经营活动方式及干扰程度对石漠化土壤质量的恢复和重建有明显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林地、草地的有机质、全P和全K含量最高,分别是果树地和坡耕地的2.3、2.1、1.5倍和1.7、1.9、1.3倍,全氮量以草地最高,分别是其它利用方式的1.2~2.8倍,农地有机质含量仅次于林地和草地,石漠化地土壤营养元素最低.果树地和林地的微生物以细菌为主,分别占微生物总量的69.7%和73.3%,草地以固N菌为绝对优势,占微生物总数的33.0%,农地的放线菌多于草地、林地、果树地和坡耕地,石漠化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最低.经开垦利用后(坡耕地),喀斯特山区表层土壤颗粒砂化逐渐明显.石漠化区经过13a退耕还林后,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分别由0.96和0.29提高了1.92和0.53,优势度由0.75降到0.36.采用合适的土地利用方式,辅于必要的生物措施,是恢复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 龙健邓启琼江新荣李阳兵姚斌
- 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质量
- 亚热带喀斯特石漠化土地退化特征研究被引量:19
- 2006年
- 喀斯特石漠化退化土地是目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喀斯特石漠化是一种严重的土地退化,石漠化土地退化过程中存在社会经济反馈、动力反馈和生物原反馈等多层次反馈结构。由于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和脆弱性,喀斯特石漠化土地具有不同于其它生态脆弱区土地退化的特征,因而将其归纳为土地退化恢复过程的基岩差异性、退化恢复过程与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关性、退化土地成因的地域差异性、石漠化土地的空间异质性与尺度相关性、恢复过程的土壤—地形决定性、土壤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石漠化土地退化的本质是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下降和丧失,是一种功能性荒漠化。对石漠化土地的特征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有助于石漠化土地分类治理和生态恢复重建。
- 李阳兵姜丽白晓永
- 关键词:石漠化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