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3CZZ007)

作品数:8 被引量:33H指数:4
相关作者:李春成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政治法律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道德
  • 2篇深喉
  • 1篇道德困境
  • 1篇行政
  • 1篇行政伦理
  • 1篇行政哲学
  • 1篇邮报
  • 1篇争议案
  • 1篇水门事件
  • 1篇忠诚
  • 1篇做主
  • 1篇外来词
  • 1篇孝行
  • 1篇伦理
  • 1篇华盛顿邮报
  • 1篇公共
  • 1篇公共利益
  • 1篇公共政策
  • 1篇官德
  • 1篇案例分析

机构

  • 8篇复旦大学

作者

  • 8篇李春成

传媒

  • 2篇学海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中共浙江省委...
  • 1篇复旦学报(社...
  • 1篇中国行政管理
  • 1篇理论文萃
  • 1篇江苏行政学院...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深喉”的忠诚冲突及其道德争议
2009年
文章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剖析了"深喉"的忠诚冲突,以及人们对"深喉"的道德评价争议。作为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着秘密不道德行为的组织中的要员,"深喉"面临着到底是该忠于其组织领导还是忠于组织使命的两难选择;作为一名社会成员,"深喉"有义务忠诚于多重对象、多重价值,当它们在组织黑幕事件中相互关联并相互对立时,"深喉"选择践行部分忠诚的同时,也违背了另一些忠诚。正是由于"深喉"行动无法顾全其本应忠诚的诸种价值与对象,所以,其行为充满着道德张力和道德争议。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人们对"深喉"行为的评价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李春成
地方环保部门职责履行中的两难被引量:3
2008年
文章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剖析了我国地方政府环保部门面临的价值冲突与行动困境:(1)观念冲突、(2)忠诚冲突、(3)履职困境,最后,尝试性地探讨了解决问题的出路。
李春成
“深喉”的忠诚冲突及其道德争议
2008年
一、引论 在汉语中,“深喉”是个外来词,译自美国的“Deep Throat”。“深喉”最早是作为一部色情电影的名字《Deep Throat》(1972)出现的。1973年,美国发生了“水门事件”的丑闻。《华盛顿邮报》在对水门事件的调查报道中,一直拒绝透露告密者的身份;总编辑西蒙斯引用上述影片名作为告密者的化名。从此以后,“深喉”成为匿名消息来源的代名词。
李春成
关键词:《华盛顿邮报》道德忠诚外来词
论行政伦理两难的成因被引量:11
2011年
行政伦理两难有直接成因和深层原因,而直接成因包括两类:客观原因(规范层面的、资源方面的)和主观原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文章重点分析了不相容的规范竞合以及主观能动性原因。行政伦理两难的深层原因在于人类所欲求的各种价值和善之间并非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相辅相成、共生共长,相反,它们经常在终极层面存在难以调和的冲突。
李春成
关键词:行政伦理行政哲学道德困境
“为民做主”:观念上的争议与决策中的两难被引量:5
2008年
文章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从道德争议与伦理两难的角度,系统地分析了当今中国官员"为民做主"观念的成因及其在当代中国适用时遇到的"正当性"争议,以及行动者(官员与民众)在面临是否选择"为民做主"时的两难处境。通过争议性对话与实证性分析,文章指出,文化观念、民众心理、意识形态、权力观念与结构、干部绩效考核模式等多重原因,致使"为民做主"这一历史观念至今仍被许多官员所奉行。然而,当决定是否支持或遵行"为民做主"时,政府官员面临着"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的两难决策;民众面临着"(经济)好处"与"(生产自由)权利"的两难抉择。
李春成
政策制定中的公共利益问题——“ZH市裕达广场争议案”引发的思考
2006年
“公共利益”是人们据以评判公共政策之公共性的普遍观念,也是公共政策论说的一个关键词。但是,人们对于公共政策是否符合公共利益的价值判断是实践的和具体的,因而往往会产生分歧。某项政策之符合公共利益并不能成为该项政策合理性的充分条件,这里还存在一个政策的成本效益计算问题。再加之,对于公共政策的成本与效益分配,不同处境的人也不尽相同,由此产生政策公平的问题。现实中的公共利益对于公民基本权利不应具有绝对的“宰制权”,故而政策协商、对话和补救机制的建立理应成为题中之义。
李春成
关键词:公共政策公共利益
“110”的伦理两难和道德争议被引量:7
2007年
文章采用个案分析的方法阐释了我国警察行业的几对基本的道德争议和伦理两难。我国“110”报警服务台实行“四有四必”之后,在广受欢迎、深得民心的同时,也遭遇了进退两难的尴尬:面对大量的搔扰和求助等非警务电话,是信守“有求必应”的承诺而继续承受似乎“份外”的重负,还是放弃承诺专注“份内”之事?什么是警察的“份内”职责,什么是“份外”的?什么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与个别化服务之间的关系如何?如何取舍群众的万能化期望与警察职业的专业化发展之间的矛盾?关于这些问题的道德争议,引发了警察职业伦理的困惑与两难。
李春成
孝行与官德:公德与私德间关系的案例分析被引量:7
2010年
本文把公德与私德间关系的一般讨论具体化为对我国金昌等地"把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等私德作为选拔和评价干部的硬性条件"这一实际做法的争议,通过对正反双方各种观点的系统梳理、辩驳和评价,提出以下观点:(1)官员的家庭美德、私交情谊属于其私德范畴,不宜抹杀公德与私德的分殊,不宜用私德统一官德;(2)孝行之于官德,既非必要条件也非充分条件;(3)用传统儒家伦理重建当代中国官德的合理性值得商榷。
李春成
关键词:孝行官德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