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GD10CZW11)
- 作品数:9 被引量:16H指数:3
- 相关作者:王瑛叶奕翔姚海燕陈保菊帅晨晨更多>>
- 相关机构: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警官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广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社会学更多>>
- 张爱玲作品中的“境”及其叙事意义
- 2011年
- 张爱玲作品中出现的空间大多具有双重性:文本内的具象空间和生成在文本之外的深层次空间———"境",而"境"产生了关于时间情绪体验的特殊叙事意义。
- 帅晨晨姚海燕
- 关键词:叙事意义
- 解构之后何为——以绘画为例的后现代艺术批判
- 2015年
-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绘画艺术与传统绘画迥然相异。它们消解艺术和非艺术的界线,概念阐释大于作品本身的内涵,同时融和多种表现形式,以一种叛逆的姿态宣告艺术的另一种面貌,反映时代的和艺术的声音。后现代艺术之后的重构之路需要体现人的生命精神;需要邀约传统,在传统中领悟艺术的真谛;需要围绕人的生活和现实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以艺术自身表现源于和高于生活并充溢艺术精神的艺术。
- 王瑛
- 关键词:后现代艺术艺术批判现代美术
- 论叙事学本土化的动力元被引量:4
- 2012年
- 在西方文化圈衍生发展的叙事学能否本土化、如何本土化,是学者们孜孜以求的话题。本文认为:叙事学本土化是一个必然的命题。因为其存在强烈的本土化动力元,即中西比较意识与理论自觉意识。前者是叙事学本土化的外部动力,刺激、深化叙事学本土化的内在需要,无论执着于中国传统叙事理论的挖掘整理,还是西方叙事学学科理论的研究,视点都落在中国叙事理论的建构上,中西比较视野都是驱动其渐进的深刻的动力之一。后者是叙事学本土化的内在动力因素,使叙事学本土化成为研究者的主动追求,直接引导和推进叙事学本土化的进程,叙事学研究过程中具体表现为强烈的本土意识和历史意识。二者形成强烈的势能,推动叙事学的本土化进程和最终实现。
- 王瑛
- 关键词:叙事学
- 民族经验与叙事学本土化被引量:3
- 2013年
- 叙事学本土化应该正确处理叙事学之西方与中国的关系,即它包含着对西方叙事学和中国传统叙事思想的双重凝视和反思,前者是后者的理论背景之一,民族经验是建构中国叙事学的根基。叙事学本土化的最后完成,还需要经过多重"化合"的步骤,比如中国叙事学的范畴研究;中国传统叙事理论的时间历程,包括源起和发展过程的变化;以及中国叙事理论的独特个性的研究等。而中国传统叙事思想的独特品格的把握要求我们必须能够准确掌握和描述民族叙事传统的全貌。
- 王瑛
- 谭君强叙事学研究与中国叙事学学科新方向
- 2013年
- 后经典时代,叙事学以复数形态存在。中国叙事学的存在形态也应当是复数,尽管中国叙事学复数还只是一个构想,但这个构想完全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和必然性。谭君强提出的审美文化叙事学和比较叙事学作为学科方向为叙事学学科方向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且其叙事学既可以是叙事学复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成为中国叙事学复数的组成部分。同时其学科方向的提出证明了除跨学科视野之外,也可在叙事学的裂缝中发现新的生机,提出新的学科方向。而且其自觉理论意识也是中国叙事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 王瑛
- 论电影中的民族主义叙事——以香港功夫片为例被引量:8
- 2013年
- 电影是民族主义叙事的重要载体。以香港功夫片为例,其民族主义叙事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之后不断发展变化,成为功夫片的类型之一。其叙事模式是:以中国功夫解决戏剧冲突(主要是民族矛盾),又可以细分为精武门型、黄飞鸿型和中华丈夫型等三种类型。香港功夫片的民族主义叙事在唤起自强意识、推广中华文化等方面有其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渲染民族情绪、神化中国功夫的通病,对此应予以批判。
- 叶奕翔
- 关键词:电影民族主义叙事
- 赵炎秋古代叙事思想研究的诗学意义被引量:1
- 2014年
- 赵炎秋主编的《中国古代叙事思想研究》第一次全面描述了我国古代叙事思想,其强烈的理论自觉意识、整体观、中西比较视野以及深入社会肌理探究叙事思想的批评路径,具有建构中国叙事学的方法论意义。
- 王瑛姚海燕
- 追索与反思:本土化视野下的叙事学研究--以傅修延叙事学研究为中心被引量:1
- 2013年
- 追溯中国叙事传统之源,先秦的简言片字揭示了中国叙事的传统。傅修延的叙事学研究抓住了叙事学本土化的关键词,即"中国"和"叙事"。他强调"中国",凸显中国叙事传统个性,为我们找到了中国叙事传统的源头。一种比文学虚构叙事更广泛更开阔的叙事观正影响着中国的叙事学研究,影响着中国的叙事学本土化进程。
- 陈保菊王瑛
- 关键词:叙事学本土化
- 论流行音乐中的民族主义被引量:1
- 2012年
- 民族主义是当前的热点话题,而当代流行音乐中一直都有表现民族主义的作品在流传。中国流行音乐中的民族主义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流行音乐产生之时,此后一直作为一条脉络或隐或显地存在于海峡两岸和香港的流行音乐之中。"中国风"和"中国心"是流行音乐中民族主义的两种基本表现形态。所谓"中国风"是指音乐审美风格的民族化,"中国心"是指歌词内容中的民族主义。当代流行音乐中的民族主义大多表现为温和的低认同,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推动当代流行音乐向多样化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心"歌曲中也有在民族冲突和竞争中塑造民族意识的高认同作品,其中有的很能唤起民众的自强精神,但也有一些歌曲流露出阿Q式的狭隘自大、种族主义等不良倾向。流行音乐的商业属性也可能促使其为了迎合市场而出现粗鄙化的民族主义表达。
- 叶奕翔
- 关键词:流行音乐民族主义中国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