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9JD007)
- 作品数:4 被引量:54H指数:2
- 相关作者:杜芳娟朱竑陈晓亮刘杰熊康宁更多>>
- 相关机构:贵州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 民族文化重构实践中的身份与地方认同——仡佬族祭祖活动案例被引量:50
- 2011年
- 在文化转向思潮的引领下,新文化地理学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移,更强调地理事象所发生的空间过程及其内化在特殊地域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景观的符号象征意义和表征作用得到重新解读。以民族文化为旅游吸引物的发展背景下,通过对贵州世居民族仡佬族官方祭祖活动的参与式观察和相关群体的深度访谈,发现民族精英为将务川树立为仡佬族族群的中心,重构了"九天天主"及其祭祖仪式和场所,地方意义由此发生了改变‘,小塘石笋’由自然景观变为仡佬族族群的文化中心景观。"仡佬之源"的地方中心性空间策略虽扩大了仡佬族的知名度,提升了地方影响力,但祭祀活动却呈现出精英的"台上"认同与民众"台下"认同的对立。这一分歧的根本原因是当地仡佬族模糊的身份记忆以及仡佬族作为散居族群的文化多元性所致。在仡佬族祭祖的文化实践中,精英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力影响和重构了地方身份认同,而地方的民族身份认同又影响地方意义的重构。文章指出,没有民众的"自下而上"支持,悬置于族群之上的官方主导的文化重构实践具有很大的脆弱性。研究对完善地方感研究中主体性缺失及地方与认同研究中身份认同研究不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杜芳娟陈晓亮朱竑
- 关键词:文化重构仡佬族民族身份认同
- 散居族群婚姻圈的空间结构演化及其形成机制--贵州坡帽仡佬族案例被引量:3
- 2013年
- 婚姻圈作为民族社会建构的重要机制,以及族群认同的表现形式和民族文化传承载体,对其现况及未来的研究关乎散居族群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大计。采用口述史、深度访谈法及文本分析的方法研究发现:贵州坡帽仡佬族的婚姻圈经历了族内异地通婚——族内本地通婚与近邻异族通婚——族内本地、近邻异族与异地异族通婚并存等几个阶段的演化。在传统农业社会,散居族群经历了居住、社会和教育多重隔离,通婚受族群性影响,以异地族内通婚为主;而在长期散杂居过程中,族际之间的长期接触融合,其婚姻圈又产生空间近邻性效应,异族通婚开始出现;中国社会转型期及经济一体化使散居族群的婚姻场域发生急剧变化,由此导致远距离通婚,族群性与空间近邻性效应开始减弱。坡帽仡佬族的婚姻圈演化反映了散居族群与主体社会关系的建构过程,但散居族群尚无独立发展的力量。当随着族群内部原有稳定性的打破,族群语言、文化习俗如何保留,族群认同如何维系等都将面临很大的挑战。通过婚姻圈变化之研究视角,关注全球化影响下少数族群文化的保护和发扬问题,是文化扩散和文化整合研究领域新的尝试。
- 杜芳娟朱竑
- 关键词:散居仡佬族婚姻圈空间结构
- 喀斯特城市建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解读——以贵州青岩古镇为例被引量:1
- 2013年
- 由于全球化的影响,建筑的现代性和技术的普适性应导致众多城市地域特色消失,"地域性建筑"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喀斯特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质和地貌特征,城市建筑相应具有喀斯特环境的地域特性。通过对贵州青岩古镇传统与现代建筑的研究发现,喀斯特城镇传统建筑从类型和功能上满足了人们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需求,但现代建筑的建筑风格和功能更多的是从土地利用的经济性和建筑安全等方面来满足当代人的"工具性"需求,对于"人文性"需求则考虑不多,由此也削弱了喀斯特地区城市建筑的地域特色。这就需要在喀斯特地区的建筑设计如何利用现代建筑技术来适应特殊地形、气候等条件,同时延续地域建筑文化特色,满足当代人们对建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需求。
- 杜芳娟熊康宁刘杰
- 关键词:人文性地域性建筑青岩古镇
- 夜郎文化旅游创新区研究
- 2012年
- 夜郎文化的神秘感深深地吸引着现代旅游者。显然,对于旅游者来说,他们需要的仅仅是一个能感受夜郎文化氛围、承载着夜郎文化精髓的旅游活动场所,并非历史上那个真实的夜郎古国。据此,本文选择牂牁江畔因光照电站修建而移建的与夜郎文化有着历史渊源的茅口新镇(夜郎镇)作为夜郎文化旅游产品的承载体,用文化广场、夜郎古堡、古军事码头、宫廷礼仪、歌舞表演、陈列馆、特色餐饮、竹质用品(商品)等形式将夜郎文化的精髓呈现给旅游者。
- 黎国玉
- 关键词:夜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