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01471H1602)

作品数:2 被引量:9H指数:2
相关作者:肖扬李力王耀春李勇华蒋祖军更多>>
相关机构: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单个核细胞
  • 1篇端粒
  • 1篇端粒酶
  • 1篇信号
  • 1篇信号通路
  • 1篇再生障碍性贫...
  • 1篇障碍性贫血
  • 1篇治疗疗效
  • 1篇通路
  • 1篇贫血
  • 1篇肿瘤坏死因子
  • 1篇肿瘤坏死因子...
  • 1篇外周
  • 1篇外周血
  • 1篇外周血单个核
  • 1篇外周血单个核...
  • 1篇细胞
  • 1篇疗效
  • 1篇免疫抑制治疗
  • 1篇坏死因子

机构

  • 2篇广州军区广州...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2篇王耀春
  • 2篇李力
  • 2篇肖扬
  • 1篇王洋
  • 1篇张航
  • 1篇吴九龙
  • 1篇宋佳音
  • 1篇邝丽萍
  • 1篇蒋祖军
  • 1篇李勇华

传媒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年份

  • 2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TNF-α通过ERK信号通路刺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VCAM-1被引量:5
2013年
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TNF-α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VCAM-1)表达的影响及与ERK信号通路的关系。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人BMMSC,并对其进行表面抗原表达及诱导分化鉴定。用不同浓度的TNF-α刺激BMMSC,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VCAM-1表达及ERK信号通路抑制剂U0126对BMMSC VCAM-1表达的影响,用Western blot检测ERK通路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分离培养的BMMSC表达CD29、CD69、CD44、CD105,不表达CD34、CD45;BMMSC可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及脂肪细胞;BMMSC膜上的VCAM-1表达随着TNF-α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经U0126预处理后TNF-α刺激的BMMSC膜上的VCAM-1表达减少;TNF-α增加BMMSC ERK信号通路的活化程度,U0126抑制TNF-α对ERK活性的作用。结论:TNF-α可能通过ERK信号通路刺激MSC表达VCAM-1。
陆紫媛肖扬李力王耀春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ERK信号通路
端粒及端粒酶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抑制治疗疗效的关系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观察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与免疫抑制治疗(IST)疗效的关系,探讨AA发病机制及端粒长度对于评估IST疗效的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3年3月71例AA患者,于初诊未接受治疗时留取外周血标本3ml。采用流式一荧光原位杂交法(flow—FISH)检测PBMNC端粒长度,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一PC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各组PBMNC端粒长度均随患者年龄增长而缩短(6—0.387,p=-0.001)。去掉年龄对PBMNC端粒长度影响,非重型AA(NSAA)组PBMNC端粒长度(30.957±4.502)与重型AA+极重型AA组(29.510±5.9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3),均短于正常对照组(51.086±10.844)(P值均〈0.01)。IST无效组患者初始PBMNC端粒长度(25.357±4.848)低于正常对照组(51.086±10.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而部分有效组(30.334±4.464)、完全有效组(32.808±4.68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17、P=0.254)。当AA患者PBMNC端粒长度低于界值点(29.21%)时,IST无效的可能性更大。PBMNC端粒酶活性NSAA组(0.234±0.175)、sAA+VSAA组(0.324±0.178)均高于正常对照组(0.107±0.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部分AA患者PBMNC端粒长度较同龄正常人缩短、端粒酶活性相对增高,此类患者IST可能无效,应尽早调整治疗方案。端粒或可成为预测AA患者IST疗效的指标。
宋佳音邝丽萍王洋李勇华吴九龙张航李力王耀春蒋祖军肖扬
关键词:贫血端粒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免疫抑制治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