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2032)

作品数:13 被引量:69H指数:6
相关作者:陈福友李锋高星李罡王山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历史地理
  • 2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8篇石器
  • 7篇遗址
  • 7篇旧石器
  • 3篇细石
  • 3篇旧石器遗址
  • 2篇石器时代
  • 2篇石制品
  • 2篇旧石器时代
  • 2篇更新世
  • 1篇地层
  • 1篇洞石
  • 1篇中更新世
  • 1篇盛冰期
  • 1篇石叶
  • 1篇试掘
  • 1篇水洞沟遗址
  • 1篇拼合
  • 1篇晚更新世
  • 1篇晚更新世晚期
  • 1篇细石器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
  • 4篇甘肃省文物考...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河北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古脊椎动物与...
  • 1篇吉林省文物考...
  • 1篇图宾根大学
  • 1篇山东省文物考...

作者

  • 10篇陈福友
  • 8篇李锋
  • 6篇高星
  • 3篇李罡
  • 2篇徐廷
  • 2篇王山
  • 1篇张东菊
  • 1篇彭菲
  • 1篇刘德成
  • 1篇王辉
  • 1篇赵宇超
  • 1篇周静

传媒

  • 9篇人类学学报
  • 1篇考古
  • 1篇Scienc...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边疆考古研究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内蒙古大窑遗址27号洞石制品研究
2014年
大窑遗址27号洞于1986年被发掘,共有3个层位包含文化遗物,出土石制品总计520件。本文着重对石制品进行研究,发现27号洞的石制品主体为石片石器组合,存在少量细石核预制产品。石核以单台面为主,尤以将石片腹面作为台面进行剥片的石核最具特色;石器类型有边刮器、锯齿刃器、砍砸器、石球/石锤等。结合石制品类型与堆积性质初步推断,27号洞石制品的年代不早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段。
汪英华刘家旭单明超李锋陈福友
关键词:打制石器
甘肃省徐家城旧石器遗址的年代被引量:6
2013年
庄浪县徐家城遗址是甘肃省新发现的含丰富旧石器文化遗物的遗址,主要埋藏于水洛河第二级阶地上覆的马兰黄土中。AMS^14C测年及气候事件对比相结合的综合年代研究显示,遗址主要文化层时代集中在距今4.6~2.3万年间,属于晚更新世晚期。遗址所在的陇西盆地发现近50处晚更新世旧石器遗址,测年、黄土地层学等的综合年代学研究利于建立该地区晚更新世完整的年代学框架,为我们进一步讨论晚更新世人类行为演化、人类行为与环境变化的互动等重要学术问题提供了基础。
李锋陈福友高星刘德成王辉张东菊
关键词:旧石器时代
大窑遗址二道沟地点坡积地层出土的石核及其剥片技术被引量:3
2013年
二道沟地点坡积地层中石核的形态和技术分析显示,至少存在三种剥片技术。一是简单锤击剥片,以简单石核、多台面石核为代表;二是系统剥片,以漏斗型石核、盘状石核、交互打击石核和扁脸石为代表;三为细石器技术,以细石核为代表。在锤击剥片过程中,至少有三种剥片方式存在于二道沟地点的石核上,即单向打片、交互打片和多向打片。
徐廷陈福友汪英华
关键词:剥片旧石器
甘肃张家川县杨上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被引量:7
2019年
甘肃地区近年来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主要集中在六盘山以西的陇西黄土高原。2002~2009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兰州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合作组织科研人员,以秦安大地湾遗址为中心在陇西黄土高原的葫芦河、水洛河、清水河流域进行考古调查。在调查过程中确认了杨上遗址是该地区年代较早、文化堆积厚且遗物保存条件较好的一处旧石器地点.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家川县文广局赵宇超周静李锋陈福友
关键词:中更新世
山东日照黄泥梁遗址2012年调查与试掘被引量:3
2015年
2012年在日照黄泥梁遗址的调查、试掘工作中共获得石制品75件,其中试掘出土者71件,地表采集者4件。试掘石制品埋藏于黄土地层的古土壤层中,石制品个体较小,原料以闪长玢岩和脉石英为主,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器、断块等,属石片石器工业组合;地表石制品原料主要为燧石,类型有细石核、细石叶、端刮器等,属细石器工业组合。本次的调查、试掘确认了黄泥梁遗址的原地埋藏属性,肯定了遗址的发掘潜力和研究价值。黄泥梁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将推动山东旧石器考古研究的进展。
陈福友李罡李玉李锋
关键词:黄土旧石器细石器
晚更新世晚期中国北方石叶技术所反映的技术扩散与人群迁移被引量:14
2016年
现代人行为起源及演化研究是近年来旧石器考古学研究的热点,石叶技术作为现代人行为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曾被认为是现代人所独有的石器技术.新的研究表明石叶技术与现代人群并不能完全对应,然而,石叶技术的规范性与多样性、时间分布的不连续性和空间分布的差异性,使其在讨论古人类的生存适应方式、技术扩散和人群迁移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梳理中国境内主要的石叶遗存,本文指出中国北方主要存在两种石叶技术:勒瓦娄哇石叶技术与棱柱状石叶技术.距今约4—3万年问,勒瓦娄哇石叶技术与棱柱状石叶技术相结合形成旧石器晚期初段的石器技术特征,该类遗址主要存在于中国的西北、东北和青藏高原等地,技术上与西伯利亚、蒙古等地的同类发现相似,空间上与之相连且与中国北方石片技术遗存的分布具有明确的界线,可能指示了人群的迁入;距今约2.9~2.5万年间,棱柱状石叶技术与细石叶技术相结合,分布范围深入到了中国北方的腹地,但其代表人群的迁移或仅代表适应方式的扩散还未有定论.本文进一步指出,具体研究石叶遗存时应区分不同的石叶生产系统,避免将不同的石叶技术笼统的作为同一技术体系讨论其所代表的技术及人群扩散等.
李锋陈福友汪英华高星
关键词:晚更新世晚期石叶
Technology diffusion and population migration reflected in blade technologies in northern China in the Late Pleistocene被引量:9
2016年
In recent years,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modern human behaviors have become a common topic of research in Paleolithic archaeology. One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human behavior, blade technology, was once thought to be unique to modern humans. Recent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variations in blade technology do not fully correspond to modern populations. However, the standardization, diversity, discontinuity in terms of time distribution, and differences i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blade technology give it an important role in discussions of modes of adaptation, diffusion of technology, and population migration of hominins. By categorizing the major blade assemblages in China, we show that there were two blade reduction methods in northern China: the Levallois method and the prismatic method. Dating back 40000–30000 years, the Levallois and prismatic blade method combined to for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ly stage of the Upper Paleolithic. Artifacts bearing such characteristics are located in Northwest China, Northeast China, and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unearthed blades are similar in technological organization and are connected geographically with those discovered in Siberia and Mongolia, which also indicates a distinct border from those discovered in northern China. This fact is suggestive of population immigration. About 29000–25000 years ago, a combination of prismatic blades and microblades was developed in the hinterland of China; however whether it can be regarded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or only a technological adaption remains undetermined. We suggest that the system of production of different blades should be distinguished in the study of blade assemblages and that different blade methods should not be integrated into a single technical system to discuss technology diffusion and population dispersal.
LI FengCHEN FuYouWANG YingHuaGAO Xing
再议操作链被引量:9
2015年
本文回顾了石器分析方法的发展与演变,追溯了类型学的诞生与发展过程,介绍了操作链的缘起,并对它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对于从操作链研究中演化出的两大分支——技术心理(认知)学与技术经济学,文章主要介绍了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与具体操作方法。作者认为旧石器考古学对石制品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包含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多个层面多种分析方法,任何一种孤立的方法都无法全面的将石制品所蕴含的人类信息提取,只有以关联的思维,以人类行为为研究目标,结合类型学、操作链、定量、定性、宏观、微观多种方法,整合不同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成果,才能最大程度的获取古人类行为信息,这也正是操作链所秉持的整体和联系的理念。
彭菲
关键词:旧石器类型学技术经济学
甘肃石峡口旧石器遗址第1地点发掘报告被引量:14
2017年
石峡口遗址第1地点位于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川王乡石峡口村,遗址埋藏在清水河右岸一级阶地中。遗址地层分为7层,其中第5、6层中包含丰富的文化遗物,分别命名为第1、2文化层。2015年对该遗址的试掘共发现用火遗迹2处、石制品406件、动物化石201件、古人类牙齿化石1件、串珠装饰品2件以及烧骨、大量的石质碎屑和碎骨等。遗址两个文化层的文化特征基本一致,是一处包含较多细石叶技术产品的遗址。石制品总体以微型、小型居多;原料主要为石英、燧石;细石核类型丰富,除楔形、柱形、锥形外,古人类还直接选用形态不规则的块状毛坯剥离细石叶,显示了熟练的细石叶工艺;普通石片的生产方法主要为硬锤锤击法,偶见砸击法;石器类型包括边刮器、端刮器和两面尖状器等。动物化石比较破碎,经初步鉴定有普氏羚羊、马科、鸵鸟等种类。遗址的年代为17.2~18.5ka cal BP,处于末次盛冰期(LGM),文化时代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段。
任进成周静李锋陈福友高星
关键词:末次盛冰期
甘肃徐家城旧石器遗址石制品拼合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徐家城遗址是甘肃省新发现的含丰富旧石器文化遗物的遗址,主要埋藏于水洛河二级阶地上覆的马兰黄土中,年代在距今4.3~2.3万年间。徐家城遗址的拼合分析显示,4B、4C层剥片与石器加工行为是石制品空间分布形成的主要原因,但可能存在遗址使用时古人类对石制品位置改变的行为;4A层石制品零散分布可能反映了此时遗址处于古人类活动的边缘地带。遗址剥片方法以硬锤锤击法为主,石核剥片序列主要以转向为主,古人类对石料进行单层或多层开发;同时部分石器破碎后古人类可能对其进行再利用。平面分布显示发掘区内可能存在两个相对集中的剥片区域,并且古人类在同一区域剥片和加工石器。然因遗址石制品原料性质、发掘面积等局限性,拼合分析的优势并未在此项研究中尽现。今后此类研究应结合其他研究方法,综合多方面信息解释遗址形成过程、石器技术及遗址空间利用方式。
李锋陈福友李罡王山高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