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03026)

作品数:18 被引量:57H指数:4
相关作者:刘峰齐海霞李亮荣丁永红孙戊辰更多>>
相关机构:南昌大学南京大学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理学
  • 6篇化学工程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主题

  • 8篇亚胺
  • 8篇酰亚胺
  • 5篇聚酰亚胺
  • 3篇加成
  • 3篇硅氢加成
  • 3篇封端
  • 3篇封端剂
  • 3篇改性
  • 2篇性能研究
  • 2篇亚胺化
  • 2篇原位聚合
  • 2篇偶联剂
  • 2篇热性能
  • 2篇酰亚胺化
  • 2篇纳米
  • 2篇金属
  • 2篇金属表面
  • 2篇金属表面处理
  • 2篇交联
  • 2篇硅烷

机构

  • 18篇南昌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山职业技术...

作者

  • 16篇刘峰
  • 7篇齐海霞
  • 6篇李亮荣
  • 5篇丁永红
  • 4篇欧阳红霞
  • 4篇孙戊辰
  • 2篇张旭华
  • 2篇罗光明
  • 2篇苗伟俊
  • 2篇张余宝
  • 2篇张招贵
  • 2篇田志林
  • 2篇熊磊
  • 2篇李定国
  • 2篇曾晶晶
  • 1篇刘停
  • 1篇张恒生
  • 1篇李承辉
  • 1篇熊兵
  • 1篇李娟

传媒

  • 11篇化工新型材料
  • 2篇无机化学学报
  • 2篇合成化学
  • 1篇电化学
  • 1篇应用化工
  • 1篇化学试剂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6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表面改性纳米TiO_2粒子杂化PI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采用硅烷偶联剂(γ-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对纳米TiO2粒子进行表面处理,通过原位聚合和流延成膜法制备了不同TiO2含量的PI/TiO2杂化膜,研究了杂化膜的热性能、力学性能,并通过扫描电镜(SEM)和广角X衍射(WAXD)研究了杂化膜的微观形貌结构,同时也对杂化膜的接触角和介电常数(ε)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杂化膜较纯膜的热分解温度(T5%)降低,但平均热分解温度仍然高于520℃,且膜的尺寸稳定性得到了提高,即热膨胀系数(CTE)降低;表面形貌分析表明,1%~5%的表面改性纳米TiO2能较好地分散在PI膜里,杂化膜的介电常数(3.50左右)均高于纯膜的的介电常数(2.91),杂化膜的接触角随着TiO2含量的增加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
李亮荣丁永红齐海霞刘峰
关键词:聚酰亚胺表面改性原位聚合
表面改性纳米BaTiO_3杂化聚酰亚胺薄膜的合成及其热性能被引量:1
2012年
以3,3',4,4'-联苯四酸二酐和4,4'-二氨基二苯醚为原料,通过原位聚合和流延成膜法制备了不同纳米BaTiO3含量的聚酰亚胺(PI)/BaTiO3杂化膜。采用不同的硅烷偶联剂对纳米BaTiO3进行表面改性,发现γ-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90)的改性效果较好。大部分杂化膜在质量损失5%的温度都较纯膜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最多升高了18℃,说明PI/BaTiO3杂化膜较纯膜具有更好的耐热性能,且热分解温度均高于520℃。
李亮荣丁永红欧阳红霞孙戊辰刘峰
关键词:聚酰亚胺表面改性原位聚合
一类新型高耐热有机硅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利用顺丁烯二酸酐(MA)、苯酐(PA)、均苯四酸二酐(PMDA)、二苯酮四酸二酐(BTDA)分别与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γ-APS),通过化学亚胺化制备了一系列新型高耐热酰亚胺芳杂环改性硅烷偶联剂,并讨论了溶剂体系、亚胺化试剂对合成的影响。还通过表面硅烷化技术,将基于新型高耐热改性硅烷偶联剂的处理液对金属进行防腐处理,考察了处理液的配置及储存稳定性,阐述了将其用于Al、Fe、Cu金属表面处理的原理和处理工艺,分析讨论了不同改性硅烷偶联剂与保护膜之间结构性能的关系。
齐海霞张旭华刘峰张招贵
关键词:金属表面处理
低交联季铵化改性氨基硅油的合成被引量:4
2012年
采用四甲基氢氧化铵的硅醇盐为阴离子催化剂,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N-(β-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KH602)和止链剂六甲基二硅氧烷(MM)为原料通过一步聚合法制备得到了具有一定黏度的氨基硅油,并通过环氧氯丙烷对双氨基硅油进行处理得到了低交联氨基硅油,后者通过环氧氯丙烷再一次处理制备得到了低交联季铵化改性氨基硅油。研究发现改性后的氨基硅油具有良好的抗黄变性能,其水溶性也得到了改善。
齐海霞罗光明吴芳刘峰
关键词:氨基硅油交联水溶性
具有三元菲环结构的脂环族二酐的合成、应用及其性能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松香是具有类似三元菲环结构的天然产物,通过与马来酸酐的Diels-Alder反应得到马来海松酸,在对甲基苯磺酸(TSA)的催化作用下,马来海松酸经过高温反应得到由羰基连接的脂环族二酐,此二酐保持了松香的类似三元菲环结构,在常规有机溶剂如乙醚,乙醇,THF,DMSO,丙酮,氯仿中均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能,与二胺经预聚得到固含量达到30%的聚酰胺酸溶液,涂膜,再经热亚胺化得到新型聚酰亚胺薄膜。实验中利用差示扫描量热计(DSC),热重分析仪(TGA),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仪(FTIR),核磁共振仪(1H-NMR)等分别对二酐单体和聚合物薄膜进行了表征。
李琴华李娟张恒生刘峰
关键词:马来海松酸聚酰亚胺
一种新型含硅脂环族四酸的合成研究
2011年
以1,3-二甲基-1,3-二苯基二硅氧烷与降冰片烯单酐为反应物,通过酯化、硅氢加成和酸化3个步骤合成了一种新型含硅脂环族四酸,并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和溶解性研究。红外光谱(FT-IR)与核磁共振(1 H-NMR和13 C-NMR)证实了目标产物含硅脂环族四酸被成功合成,且该四酸在常规有机溶剂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同时,研究表明:这是一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某些高位阻反应物之间硅氢加成反应活性的合成路线。
熊磊齐海霞刘峰
关键词:脂环族硅氧烷硅氢加成
两步法合成酰亚胺环改性硅烷偶联剂被引量:3
2011年
以苯酐、联苯二酐、降冰片烯单酐、烯丙基胺和三乙氧基硅烷为反应物,通过酰亚胺化反应和硅氢加成反应的两步法合成了3种含酰亚胺环的新型硅烷偶联剂,并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1 HNMR)和元素分析表明,酰亚胺环被成功引入到了硅烷偶联剂中。热失重(TGA)结果表明,3种改性硅烷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芳香族二酐改性产物比脂环族改性产物具有更高的耐高温性能。
张余宝苗伟俊齐海霞刘峰
关键词:硅烷偶联剂酰亚胺化硅氢加成
新型双戊烯单酐封端的聚酰亚胺低聚物的合成及其热性能
2014年
以联苯四酸二酐为单体,双戊烯单酐为封端剂,与4,4'-二氨基二苯醚经聚合反应合成了两个新型的聚酰亚胺低聚物2(链节数为1)和3(链节数为2),其结构经1H NMR和IR表征。热性能研究表明,2和3失重5%的温度分别为218℃和198℃;失重50%的温度分别为664℃和639℃。
丁永红李亮荣欧阳红霞孙戊辰刘峰
关键词:封端剂热性能
表面硅烷化铜箔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用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APS)溶液对铜箔表面硅烷化处理,使用动电位极化和电化学交流阻抗研究不同pH的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溶液自组装铜箔电极在0.1 mol·L-1NaCl溶液的腐蚀防护效果,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自组装膜的表面形貌.结果表明,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自组装铜箔有较好的腐蚀防护效果,其中pH=7的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溶液自组装膜的抗腐蚀效果最佳.
苗伟俊张余宝古宁宇刘峰
关键词:铜箔
苯乙炔苯酐改性硅烷偶联剂的合成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利用4-苯乙炔苯酐(4-PEPA)对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γ-APS)进行改性,合成了热稳定性、黏附性、防腐性更好的新型硅烷偶联剂,并用红外、差热分析、热重分析进行了表征。
刘峰张旭华齐海霞黄永发袁智斌熊兵张招贵
关键词:硅烷偶联剂苯乙炔苯酐酰亚胺化金属表面处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