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D38B0601)
- 作品数:7 被引量:65H指数:6
- 相关作者:朱清科马欢赵维军刘蕾蕾张岩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水利工程经济管理生物学更多>>
- 陕北黄土区微地形土壤水分对降水特征的响应被引量:16
- 2014年
- 利用标准化降水指数分析了吴起县1957—2012年的全年、生长季的降水特征,以及缓坡和陡坡不同微地形土壤水分在2008—2012年生长季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吴起县1957—1986年的降水波动较大,出现极端、严重干旱和湿润年份,但1987年以来则表现为轻微干旱、湿润或正常;生长季标准化降水指数与各点土壤水层厚度变化值呈正相关关系,与塌陷、缓坡的相关程度(R^2)低于0.8,与切沟、缓台及浅沟的相关程度介于0.8-0.9之间,与其他各点的相关程度大于0.9;生长季各点土壤水层厚度变化值存在显著差异,且缓坡、塌陷和缓台的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点。
- 赵维军马欢朱清科张岩刘蕾蕾王瑜
- 关键词:陕北黄土区微地形土壤水分降水标准化降水指数
- 陕北黄土区衰退沙棘人工林改良土壤的作用被引量:6
- 2014年
- 为研究衰退沙棘人工林对土壤的改良功能,对陕北黄土区衰退沙棘人工林分轻度、中度、重度3种衰退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种衰退类型沙棘人工林0—60cm土层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较对照均有提高。(2)轻度衰退沙棘人工林对40—60cm土层土壤有效氮,0—20cm速效磷含量有显著提高作用。对20—40cm土层土壤有效氮含量有极显著提高作用(由14.23mg/kg增至22.39mg/kg)。中度衰退沙棘人工林对20—60cm土壤有机质、有效氮有显著提高作用。重度衰退沙棘人工林对0—20cm土壤全氮含量的提高作用显著低于对照坡面。(3)3种衰退类型沙棘人工林对20—40cm土层速效磷含量的作用表现为中度衰退沙棘人工林最大,其次是轻度衰退沙棘林。其他土层则表现为随着衰退程度加深,沙棘人工林对土壤改良作用减弱。
- 刘蕾蕾朱清科赵维军姚文俊马欢陈文思卜耀军
- 关键词:氮素速效磷速效钾
- 陕北黄土区林分空间点格局分析被引量:5
- 2014年
- 林分空间分布格局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近自然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在陕北吴起县阴坡坡向选取约5.0hm2的林地测得山杏、小叶杨以及榆树等乔木树种的树高、胸径等指标.分析林分的树高与胸径分布特征,并采用空间点格局方法分析山杏、小叶杨、榆树等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种群间的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1)山杏、小叶杨及榆树均以中树和大树为主,幼树较少;(2)山杏、小叶杨及榆树种群在0—100m空间尺度内均为聚集分布,但山杏种群在r=70m时达到最大聚集强度,小叶杨与榆树种群在r=40m时达到最大聚集强度;(3)山杏与小叶杨种群在0—20m空间尺度内关联性不显著,在20—100m内呈显著正关联性,榆树与山杏、小叶杨种群在0—100m空间尺度内均呈显著负关联性.因此,该区近自然造林时小叶杨可混交在山杏林隙内,且山杏造林规模的最大半径为70m,混交在林隙内的小叶杨造林规模的最大半径为40m.山杏与榆树不可混交.
- 赵维军朱清科李萍张岩秦伟赵彦敏马欢王瑜
- 关键词:点格局分析黄土区
- 陕北黄土坡面微地形对乔木生长特征的影响被引量:8
- 2014年
- 近自然植被恢复是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修复的主要方法.为了使人工整地等近自然植被恢复方法更为科学,选取陕北吴起县0.12km2的阴坡和0.06km2的阳坡作为研究区,利用相关分析与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黄土坡面缓台、陡坎、切沟和塌陷微地形上乔木树种的树高、胸径和枯落物厚度等生长指标及树种组成结构.结果表明,(1)阴坡所有树种的生长指标与坡位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坡度指数呈显著负相关;阳坡所有树种的树高、枯落物厚度与坡度指数呈显著负相关;(2)同一树种在不同微地形上的生长差异显著,相对陡坎,缓台与切沟上树种的生长状况较好;(3)阴坡造林陡坎以榆树、缓台以山杏、切沟以刺槐为宜,缓台和切沟可混交小叶杨、杜梨等树种,阳坡造林缓台以刺槐、切沟以榆树、陡坎以山杏为宜.
- 赵维军张岩朱清科李萍姚文俊马欢卜耀军
- 关键词:微地形黄土
- 考虑沟-坡分异的黄土高原大中流域侵蚀产沙模型被引量:15
- 2015年
- 针对黄土高原坡面沟缘线上、下侵蚀产沙分异显著的特点,以及机理模型在大中流域不易应用的现状,利用基于Hc-DEM的沟缘线自动提取技术,划分流域沟间地和沟谷地地貌单元.在改进坡长因子算法和改造沟坡侵蚀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沟间地运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为模型框架评估面蚀为主的坡地侵蚀,沟谷地运用改造沟坡侵蚀模型评估冲蚀为主的沟谷侵蚀,并与泥沙输移比分布模型集成确定流域侵蚀产沙分布的模型体系.经在北洛河上游流域检验,模型体系能良好模拟流域多年平均侵蚀产沙,在年际尺度也具有较好可靠性,可为黄土高原大中流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和水土流失防治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 秦伟曹文洪左长清朱清科张晓明
- 关键词:侵蚀产沙模型通用土壤流失方程泥沙输移比黄土高原
- 大规模植被重建背景下的黄土高原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演变被引量:8
- 2014年
- 运用RS和GIS技术,全面分析黄土高原北洛河上游土地利用/覆被时空演变。研究结果表明,近20余年,受大规模人工植被重建驱动,流域土地利用结构由农牧占绝对主体转变为农、林、牧均等复合,植被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分别提高至77%和24%,变化集中于1997-2004年。期间,耕地、草地大幅缩减,林地大幅扩张,建设用地增幅明显,农、林、牧和建设用地变化迅速、剧烈。受植被重建规模和降水的区域差异,林地和水域分布重心朝东南转移,建设用地、耕地和草地朝西北转移。耕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在沟间地的变化较沟谷地剧烈,草地和建设用地相反,坡、沟单元植被覆盖率分别提高至75%和81%。耕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在陡坡的变化强于缓坡,建设用地相反,草地和有林地在陡、缓坡变化幅度相当。植被重建后,流域景观联通性和聚集度降低,斑块镶嵌度和景观多样性提高,破碎度增大。
- 秦伟朱清科左长清单志杰邝高明
- 关键词:黄土高原植被重建
- 不同抽样比例的土壤侵蚀因子调查精度比较被引量:7
- 2013年
- 利用RS、GIS等遥感技术对2009年陕北吴起县SPOT多光谱波段遥感影像进行目视解译,获取全县及4%抽样比例的土地利用、坡度及坡长因子等土壤侵蚀因子调查精度,结合2009年以1%、0.25%、0.062 5%抽样比例实地调查的数据,分析不同抽样比例下土壤侵蚀因子的精度损失。结果表明:1)4%、1%抽样比例与全县相比,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相似度均达到95%以上,0.25%和0.062 5%抽样比例下精度损失率最大达到-19.49%、-10.03%;2)4%和1%抽样比例下,与全县坡度分布相似度均达到99%以上,0.25%和0.062 5%抽样比例下精度损失率最高达-4.42%;3)4种抽样比例下与全县坡长因子分布相似度均在95%以上。总之,吴起县按照1%的抽样比例调查土壤侵蚀因子既能保证调查精度又能减少工作量。
- 赵维军朱清科马欢姚文俊刘蕾蕾王瑜
- 关键词:土壤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