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05004760)

作品数:9 被引量:31H指数:3
相关作者:陈宏蔡德鸿张桦袁小澎余劲明更多>>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细胞
  • 6篇免疫耐受
  • 6篇干细胞
  • 5篇间充质干细胞
  • 5篇充质干细胞
  • 4篇移植免疫
  • 4篇胰岛
  • 4篇耐受
  • 3篇移植免疫耐受
  • 3篇胰岛移植
  • 3篇间充质
  • 3篇间质干细胞
  • 3篇骨髓
  • 2篇异基因大鼠
  • 2篇小鼠
  • 2篇免疫
  • 2篇骨髓间充质
  • 2篇骨髓间充质干...
  • 2篇骨髓间质
  • 2篇骨髓间质干细...

机构

  • 9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作者

  • 9篇蔡德鸿
  • 9篇陈宏
  • 7篇张桦
  • 6篇袁小澎
  • 6篇余劲明
  • 4篇李明
  • 2篇张振
  • 1篇许兆忠
  • 1篇高毅
  • 1篇刘敏

传媒

  • 3篇广东医学
  • 2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中国糖尿病杂...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国际免疫学杂...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2
  • 3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大鼠间充质干细胞对BALB/c小鼠体外淋巴细胞的影响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研究大鼠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BALB/c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分离、扩增SD大鼠MSCs,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面标志以鉴定。取第5代MSCs与分离的小鼠淋巴细胞在刀豆蛋白(ConA)刺激下共培养5d,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增殖,CD4+CD25+调节性T细胞亚群比例的变化。结果当淋巴细胞:MSCs在1∶10及1∶50时均可抑制ConA刺激下可抑制小鼠淋巴细胞增殖,淋巴细胞:MSCs在1∶10时CD4+CD25+调节性T细胞亚群比例明显升高。
余劲明蔡德鸿张桦袁小澎陈宏
关键词:骨髓间质干细胞免疫抑制淋巴细胞CD4+CD25+调节性T细胞
同种异基因大鼠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体内CD4^+CD25^+T细胞的影响被引量:10
2009年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近年来逐渐得到证实并开始应用于临床,但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来源于体外细胞实验。目的:观察同种异基因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从静脉输入后对体内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以动物为对象的对照观察实验,于2008-03/09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移植免疫研究所完成。材料:Wistar大鼠6只用于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SD大鼠20只作为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受体鼠。方法:从Wistar大鼠骨髓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5代细胞进行实验。①体外淋巴细胞增殖实验:首先将间充质干细胞悬液从尾静脉注入SD大鼠体内10d后脱臼处死,取大鼠脾脏制备脾淋巴细胞。实验分5组:分别为脾淋巴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1∶10,1∶50,1∶100+ConA5μg组,脾淋巴细胞+ConA5μg组(增殖组),单纯淋巴细胞组(空白组),检测共培养体系中CD4+CD25+/CD4+T淋巴细胞比率。②体内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验:将5×109L-1,5×108L-1,5×107L-1间充质干细胞及PBS静脉输入SD大鼠体内,10d后取受体鼠胸腺、脾脏、外周血检测CD4+CD25+/CD4+T淋巴细胞比率。主要观察指标:①淋巴细胞增殖体系中CD4+CD25+/CD4+比率的变化。②SD大鼠胸腺、脾脏、外周血CD4+CD25+/CD4+比率的变化。结果:①体外淋巴细胞共培养体系中,1∶10组T细胞亚群CD4+CD25+/CD4+细胞百分率较增殖组显著升高(P<0.01)。②体内输注间充质干细胞达5×109L-1的受体鼠外周血和脾脏CD4+CD25+/CD4+T细胞比率上升,与输注PBS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而在胸腺中各组比率无明显差异。结论:高浓度同种异基因大鼠间充质干细胞不仅可以在体外实验中增加CD4+CD25+/CD4+T细胞比率,静脉输入后仍具有相同作用。
余劲明蔡德鸿张桦袁小澎陈宏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改良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改良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原代分离方法,探讨大鼠MSCs体外培养的适宜条件。方法:比较改良与传统单纯贴壁培养法、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分离法分离培养大鼠MSCs,观察不同方法获得原代细胞形态及不同代MSCs的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同时观察不同浓度的胎牛血清(FBS)对MSCs生长曲线的影响。结果:改良单纯贴壁培养法获得的原代细胞贴壁时间早、生长快,与其他两种分离方法差异明显(P<0.01);原代MSCs用15%的FBS培养,其增殖明显高于5%、10%及20%的FBS培养;第3代以后MSCs用5%的FBS培养有力于细胞纯化。结论:成功地改良了分离培养大鼠MSCs的方法,配合不同血清浓度培养基可使收获MSCs效率增高。
余劲明蔡德鸿张桦袁小澎李明陈宏
关键词:骨髓间质干细胞细胞培养
间充质干细胞联合骨髓细胞输注对糖尿病胰岛移植大鼠细胞因子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同种异基因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联合骨髓细胞(BMCs)输注对胰岛移植大鼠体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制备SD大鼠DM模型,Wistar大鼠骨髓传代纯化获得MSCs。经静脉输注供体MSCs和/或BNCs后7d,糖尿病SD大鼠进行同种异体胰岛移植,观测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检测白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白介素-6(IL-6)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结果预输注高浓度MCSs联合BMCs能显著延长移植胰岛的生存时间,平均为30d。该组大鼠体内IL-2、IFN-γ水平降低,IL-10和TGF-β1水平升高(P<0.05)。结论高浓度同种异基因大鼠MSCs联合BMCs输入体内后,使胰岛移植大鼠血清细胞因子发生显著变化,可能是诱导胰岛移植免疫耐受的原因之一。
余劲明蔡德鸿张桦陈宏
关键词:骨髓细胞细胞因子移植免疫耐受
同种异基因大鼠间质干细胞注射对活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2009年
目的探讨静脉输注同种异基因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对体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从Wistar大鼠骨髓分离培养MSCs,通过形态学观察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面标志以鉴定其纯度。选择20只正常SD大鼠,随机均分为4个组,分别经静脉输注5×106/ml、5×105/ml、5×104/ml的MSCs及PBS各1ml。10d后取受体SD大鼠脾脏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淋巴细胞增殖率、外周血CD4+、CD8+、CD4+/CD8+及CD4+CD25+/CD4+T淋巴细胞比率,以评价体内MSCs对正常大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输注MSCs达5×106/ml的受体SD大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率为8.58%±0.27%,明显低于输注PBS大鼠(24.40%±5.21%,P<0.01)。输注5×106/ml MSCs的SD大鼠脾脏、外周血CD4+下降,CD4+CD25+/CD4+T细胞比率上升,与注射PBS大鼠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输注5×105/ml、5×104/ml MSCs的大鼠各项指标与输注PBS大鼠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浓度同种异基因MSCs静脉输入后可以部分抑制活体的细胞免疫功能,提高CD4+CD25+/CD4+T细胞的比率,为诱导移植免疫耐受及治疗自身免疫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余劲明蔡德鸿张桦袁小澎陈宏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免疫耐受
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免疫中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2007年
李明陈宏蔡德鸿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免疫特异性免疫耐受慢性排斥反应免疫抑制治疗嵌合状态
一种简易高效建立小鼠胰岛移植模型的方法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索一种简便高效建立小鼠胰岛移植模型的方法。方法摘取4只C57BL/6小鼠的胰腺,0.25 mm penfine针对胰腺反复多点注射胶原酶P后静止消化20 min;采用自制的推进式离心管,以单一密度梯度Ficoll液(1.088 g/ml)纯化胰腺消化物,双硫腙对胰岛进行特异性染色,利用胰岛素释放试验检测胰岛细胞的功能;纯化后的胰岛移植到实验性糖尿病BALB/c小鼠的肾包囊下,术后观察其血糖变化。结果纯化后共得到(789.6±26.4)个胰岛细胞当量(IEQ),平均纯度为(77.12±3.23)%;胰岛细胞对胰岛素释放刺激反应良好,高糖时胰岛素的释放量为低糖时的2.35倍(P<0.01)。移植后可逆转糖尿病小鼠的高血糖平均达(16.3±2.9)d。结论提供了快速获取小鼠胰岛细胞的方法,为胰岛移植的实验研究建立了一种简易高效的制作动物模型的方法。
李明蔡德鸿张桦许兆忠袁小澎余劲明陈宏
关键词:小鼠胰岛移植多点注射
间充质干细胞联合骨髓细胞输注诱导胰岛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观察间充质干细胞(MSC)联合骨髓细胞(BMC)输注对同种异体小鼠胰岛移植嵌合状态及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和BALB/C小鼠分别作为供、受体。应用链脲佐菌素制备BALB/C小鼠糖尿病模型,将分离纯化的C57BL/6小鼠胰岛移植到上述糖尿病模型小鼠的肾包囊下,用抗CD154单抗进行受体预处理。将接受胰岛移植的25只BALB/C受体鼠随机分为A组(单纯胰岛移植);B组(供体MSC悬液0.5ml输注);C组(供体BMC悬液0.5ml输注);D组(供体BMC和MSC各0.5ml输注);E组(供体BMC和第三品系的KM小鼠MSC各0.5ml输注),每组5只,所有细胞在胰岛移植后经尾静脉输注。比较以上各组供体细胞嵌合率(DC)和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的差异。结果在胰岛移植后第30天,MSC联合BMC输注的D、E两组与单纯BMC输注的C组比较,其DC显著升高(P<0.01);胰岛存活时间亦显著延长[(77.0±7.7d)和(61.0±2.2d)vs(53.0±16.4d)(P<0.01)]。胰岛移植后第60天,D组与E组比较,DC维持在更高水平,且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更长(P<0.05)。结论MSC联合BMC输注比单纯BMC输注能够维持更长时间的混合嵌合状态,并延长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供体来源的MSC输注比非供体来源的MSC输注更有效。
李明蔡德鸿张桦袁小澎刘敏张振陈宏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胰岛移植移植嵌合体免疫耐受
胰岛移植免疫耐受研究进展
2007年
胰岛移植是一种有望彻底根治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但异体移植排斥反应是造成胰岛移植失败的重要原因。日前普遍认为,解决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关键在于诱导受体对供体的细胞、组织或器官产生免疫耐受。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来说,了解胰岛移植领域诱导免疫耐受研究较多方法及其机制很是重要。
陈宏张振蔡德鸿高毅
关键词:胰岛移植免疫耐受糖尿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