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8CB425700)

作品数:6 被引量:36H指数:2
相关作者:滕吉文张永谦阮小敏蔡晋安陈会忠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吉林大学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地震
  • 2篇地震预测
  • 2篇动力机制
  • 2篇台站
  • 2篇台站观测
  • 2篇前兆
  • 2篇强震
  • 2篇汶川8.0级...
  • 1篇地表破裂
  • 1篇地球物理
  • 1篇地球物理场
  • 1篇地震波
  • 1篇地震波传播
  • 1篇地震前
  • 1篇地震前兆
  • 1篇地震孕育
  • 1篇动力过程
  • 1篇短临
  • 1篇短临地震预测
  • 1篇断裂带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吉林大学
  • 2篇中国地震台网...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3篇蔡晋安
  • 3篇滕吉文
  • 2篇张崇立
  • 2篇赵俊猛
  • 2篇陈会忠
  • 2篇阮小敏
  • 2篇张永谦
  • 2篇张衡
  • 1篇刘有山
  • 1篇刘财
  • 1篇张中杰
  • 1篇徐强
  • 1篇马宗晋
  • 1篇周克昌
  • 1篇王桂清
  • 1篇邵志刚
  • 1篇韩立国
  • 1篇任金卫
  • 1篇李正媛
  • 1篇唐伟

传媒

  • 1篇地震地质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Earthq...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由前兆台站观测信息预测强震地点的途径探索——以汶川8.0级地震为例
<正>基于地震前兆台站观测的异常信息预测强震发生地点,是地震预测研究的薄弱环节之一。例如,在日常震情分析预报中,通常将多种异常现象的相对集中区作为未来可能的强震震中所在区域。但在实际操作中,面临诸多困难和较大的不确定性。...
张崇立周克昌蔡晋安陈会忠楚全芝李正媛纪寿文赵育浦叶青余丹王桂清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中南部莫霍面结构形态
<正>1.引言莫霍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地震波在通过该界面时其速度、能量都会出现台阶式跃变。莫霍面的埋藏深度直接影响地壳厚度,莫霍面的起伏形态直接反映了岩石圈地幔的变形特征,而莫霍面自身的组成与复杂程度又指示了构造活动...
赵俊猛王伟刘宏兵裴顺平徐强程宏岗唐伟张衡刘启明
文献传递
地震波传播理论与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深部介质和构造环境被引量:13
2009年
地震灾害是人类生存、社会与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由于地震震源和其周边介质在力源作用下可产生微破裂并逐渐形成“破裂链”,而震源区介质的质点震动则以地震波动和辐射为“载体”,且向四周传播.为此,可通过研究地震波传播波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响应探索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中的深部介质和构造环境,地震波动的轨迹和其发生的力源机制以及强烈地震活动的深层过程和动力成因,此乃是探索防震减灾和地震预测的核心所在.因此,研究地震波在复杂介质中的传播和响应,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和其深层动力过程将必制约着地震的活动和“孕育”空间.这是防震减灾和地震预测中必须深化研究的重要领域.
滕吉文张中杰杨顶辉张永谦张雪梅杨辉阮小敏
关键词:地震波传播动力机制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ime Series of Strong Earthquakes in the World and the Chinese Mainland被引量:1
2013年
Based on the strong earthquake catalogu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 series of strong earthquake activities in the world, western Chinese mainland and its peripheral "big triangle seismic region", as well as the Chinese mainlan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periodic features of global seismicity of M I〉 8. 0 strong event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lobal seismicity before and after the 1960s. Statistical analysis with the Fisher method has revealed that the "big triangular seismic region" has experienced a process of M8.0 earthquake activity with a duration of over a hundred years since 1800. Further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global seismicity and the "big triangular seismic region" possibly has a period of a hundred-year scale, and has quasi- synchronicity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shallow earthquake activity of Ms I〉 7. 0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is obviously controlled by the seismicity in the big triangular seismic region and by global seismicity in a larger spatial-scale. In terms of the time series of these earthquakes, the seismicity shows a decadal and century-scale activity patterns.
Shao ZhigangMa ZongjinCai Jin'anRen JinweiChen HuizhongZhang Langping
关键词:GLOBAL
汶川—映秀M_S8.0地震的介质破裂与深部物质运移的动力机制被引量:19
2009年
2008年5月22日14时28分在龙门山造山带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汶川—映秀MS8.0大地震。这次大地震形成了迄今为止在三维空间分布最为复杂、在水平方向(NE)延伸最长的逆冲型破裂带。笔者分析和讨论了大地震发生后在地表引发的破裂现象和震源深处与其周边地域介质在受力作用下的破裂与'破裂链'的逐步形成和辐射效应。基于该大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深部介质和构造环境与深层动力过程的研究提出:汶川—映秀8.0级地震的发震断层是龙门山断裂系地表以不同角度西倾的3条断裂带向深部汇聚,青藏高原东北缘松潘—甘孜地域下地壳与上地幔盖层物质向东南减薄,在受到四川盆地'刚性'壳、幔介质阻隔下而沿龙门山断裂系抬升,二者在震源深处,即(15±5)km处强烈碰撞而形成的一条NE向的深部汇聚断裂带。汇聚断裂带即为MS8.0地震和一系列余震的发震断裂带,而不是简单地、形式地将地表的某一条或某两条断裂带视为发震断裂带,因为震源是一个体积。大地震发生后的地表破裂、次生灾害等,即浅层过程的调查和分析对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有着重要意义。显然,在地表和深井中若能长期进行破裂效应的观测,以捕捉地震强烈活动地区震源深处介质与结构发生的初始微破裂和其形成'破裂链'的深层动力过程,这对短临地震预测很可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这里必须指出:强烈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深部介质和环境与其深层动力过程乃是厘定强烈地震成因的关键所在。
滕吉文刘财韩立国阮小敏闫雅芬张永谦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表破裂震源机制短临地震预测
青藏高原中部及西部地区的远震P波成像结果
<正>1.前言青藏高原被公认为是地球上最年轻的陆陆碰撞形成的造山带,它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科学家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为揭示陆陆碰撞的过程,仅靠地表观察显然是不够的,而通过层析成像方法得到的西藏岩石圈深部的速度结构将为研究该...
张衡赵俊猛
文献传递
全球及中国大陆强震时序活动特征被引量:2
2012年
基于强震目录,讨论了全球、中国大陆西部及周边"大三角地区"和中国大陆地区强震活动时序特征。依据8级地震分段活动特征分析认为,20世纪60年代前后全球特大地震活动状态存在显著差异;利用最优分割统计分析认为,自1800年以来"大三角地区"经历了持续时间为100余年的8级地震活动过程;进一步分析认为全球和"大三角"地区强震活动可能具有至少百年尺度的地震"周期",而且具有一定的准同步性。中国大陆地区MS≥7.0浅源地震活动明显受控于"大三角"地区和全球更大空间尺度的地震活动,地震活动时序上表现为十几年和近百年不同时间层次上的活动特征。
邵志刚马宗晋蔡晋安任金卫陈会忠张浪平
关键词:强震活动
汶川-映秀M_S8.0地震的地球物理场与动力过程被引量:1
2018年
汶川-映秀M_S8.0大地震发生在当今构造、地震远不如相邻地带的龙门山断裂系上,震间和震后在地表形成了一条长300 km,宽近80 km,发生了70000多次余震的长廊地带,造成了严重的地表破坏和大量人员伤亡,而震前却未见到可视为与大地震发生与发展有因果关系的征兆现象,可是大地震就在这里发生了.多年的研究表明,这次M_S8.0大地震的发生乃是由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且东构造结向北"顶进"插入青藏高原东北缘力系作用下导致的该区构造、地震均强烈活动,在此背景下:(1)高原腹地壳、幔物质向东运移受阻、应力集中,深部物质重新分异、调整,物质与能量进行强烈交换;(2)震源深处介质属性与结构变异、破裂,且导致重力场的高度不均衡;(3)川西高原,相对低速壳、幔物质在坚硬的四川盆地壳、幔物质阻隔下,沿龙门山陡峭主断裂面相上逆冲,并在龙门山3条不同角度西倾断裂向下收敛处强烈碰撞;(4)震源深处汇聚断裂的形成构成了汶川-映秀M_S8.0大地震的发震断裂.
滕吉文宋鹏汉刘有山
由前兆台站观测信息预测强震地点的途径探索——以汶川8.0级地震为例
2012年
基于地震前兆台站观测的异常信息预测强震发生地点,是地震预测研究的薄弱环节之一。例如,在日常震情分析预报中,通常将多种异常现象的相对集中区作为未来可能的强震震中所在区域。但在实际操作中,面临诸多困难和较大的不确定性。关于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的预测结果说明:我们根据地震前兆台站观测的异常信息预测强震发生地点的知识和经验,还是有限的和不完善的。
张崇立周克昌蔡晋安陈会忠楚全芝李正媛纪寿文赵育浦叶青余丹王桂清
关键词:地震前兆台站观测强震地震预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