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作品数:1,047 被引量:9,382H指数:41
相关作者:程浩忠程启明仲人前邓安梅李永峰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电力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电气工程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40篇期刊文章
  • 73篇会议论文
  • 3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66篇电气工程
  • 153篇医药卫生
  • 149篇自动化与计算...
  • 131篇农业科学
  • 91篇环境科学与工...
  • 73篇电子电信
  • 58篇化学工程
  • 58篇机械工程
  • 45篇动力工程及工...
  • 43篇生物学
  • 41篇建筑科学
  • 37篇金属学及工艺
  • 30篇交通运输工程
  • 28篇理学
  • 26篇一般工业技术
  • 25篇轻工技术与工...
  • 15篇经济管理
  • 11篇天文地球
  • 5篇文化科学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88篇电网
  • 50篇发电
  • 47篇电机
  • 44篇电力
  • 38篇逆变
  • 38篇逆变器
  • 34篇制氢
  • 33篇并网
  • 31篇网络
  • 31篇光伏
  • 30篇电网规划
  • 29篇生物制氢
  • 28篇微电网
  • 28篇细胞
  • 28篇传感
  • 27篇电压
  • 27篇厌氧
  • 26篇发电机
  • 23篇电池
  • 22篇厌氧发酵

机构

  • 225篇上海电力学院
  • 19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05篇同济大学
  • 88篇上海大学
  • 79篇上海理工大学
  • 70篇第二军医大学
  • 62篇华东师范大学
  • 54篇上海市农业科...
  • 52篇东北林业大学
  • 47篇华东理工大学
  • 46篇复旦大学
  • 41篇上海工程技术...
  • 17篇国家电网公司
  • 17篇上海应用技术...
  • 17篇中国科学院
  • 15篇上海电力大学
  • 12篇复旦大学上海...
  • 1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1篇同济大学附属...
  • 11篇上海中医药大...

作者

  • 61篇程浩忠
  • 45篇程启明
  • 45篇仲人前
  • 41篇邓安梅
  • 41篇李永峰
  • 37篇周晔
  • 32篇陈燕
  • 28篇陈波
  • 28篇崔国民
  • 25篇程尹曼
  • 22篇谷明莉
  • 22篇吴传勇
  • 21篇符杨
  • 19篇何晨
  • 17篇钱琤
  • 17篇王欣
  • 13篇刘荣厚
  • 13篇费敏锐
  • 12篇韩伟
  • 11篇朱玉英

传媒

  • 35篇上海电力学院...
  • 21篇上海农业学报
  • 19篇高电压技术
  • 19篇华东电力
  • 18篇电网技术
  • 17篇太阳能学报
  • 16篇电力系统自动...
  • 16篇中国电机工程...
  • 16篇电机与控制应...
  • 14篇上海交通大学...
  • 14篇电力自动化设...
  • 11篇化工进展
  • 10篇电力系统及其...
  • 9篇中国实验诊断...
  • 9篇环境科学
  • 9篇计算机工程
  • 8篇电机与控制学...
  • 8篇电工技术学报
  • 8篇广东电力
  • 8篇电力系统保护...

年份

  • 2篇2022
  • 5篇2021
  • 5篇2020
  • 16篇2019
  • 29篇2018
  • 37篇2017
  • 40篇2016
  • 50篇2015
  • 58篇2014
  • 71篇2013
  • 62篇2012
  • 93篇2011
  • 84篇2010
  • 104篇2009
  • 106篇2008
  • 120篇2007
  • 124篇2006
  • 57篇2005
  • 33篇2004
  • 17篇2003
1,0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作用力模型的传感器网络簇型协议
2015年
现有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簇型算法忽视了簇头和簇成员之间的通信代价不均衡和"孤立簇头"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作用力模型的移动簇型协议,该协议在簇头选举时兼顾节点剩余能量和节点密度;在簇头选举后,该协议使簇头节点根据基于簇成员剩余能量和距离的作用力模型自适应移动,以均衡簇头和簇成员之间的通信代价。另外,为了实现簇头节点之间的全连通,提出了中继节点选举算法。实验结果显示:该协议能够有效地均衡网络能耗,进一步提高网络稳定性。
何杏宇杨桂松周亦敏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代价
管幕箱涵顶进施工中迎面土压力研究被引量:19
2007年
管幕法是在始发井与接受井之间,利用微型顶管技术在拟建的地下建筑物四周顶入钢管或其他材质的圆管,钢管之间采用锁口连接并注入防水材料而形成水密性地下空间,在此空间内采用开挖或箱涵顶进方案修建地下建筑物的一种新型暗挖技术。管幕箱涵顶进工法是管幕法与箱涵法的结合。上海市中环线虹许路—北虹路地下立交隧道工程是世界上首次在软土地区采用不加固软土方法进行管幕箱涵顶进施工的工程,由于该工程采用常规方法监测箱涵顶进前端迎面土压力非常困难,所以笔者将静力触探探头进行改装,水平固定于网格前端实测端阻力,并采用经典球孔扩张理论推导换算公式,用以计算迎面土压力。通过实测和计算分析,得到迎面土压力在箱涵侧壁和中隔墙附近较大,平均值接近被动土压力等规律。
万敏白云陈文财
关键词:管幕法箱涵顶进土压力静力触探
轮轨作用力计算分析及其校核被引量:2
2007年
文章对文献[1]中的车辆-轨道的计算模型以及轮轨接触力迭代求解方法进行了改进。算例分析表明:改进后的数值计算结果与文献[2、3]给出的测试和仿真分析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此外,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进行了建模、分析和验证。
李广慧杨广军黄醒春邓建华
关键词:轮轨作用力车桥耦合振动迭代方法
率失真优化技术及其在图像编码中的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率失真优化技术能够不受编码结构和技术的限制有效地提高图像/视频压缩编码系统的性能,尤其在标准已定义的场合,因而一直以来都是热点的研究内容。围绕率失真理论,介绍了率失真优化的原理和两种常用的率失真优化方法,比较了它们的优缺点,最后研究了如何将失真优化技术和压缩编码系统中的关键技术相结合以提高系统性能。
蒋伟杨俊杰
关键词:率失真理论率失真优化
核电百万千瓦级汽轮发电机轴系振动模拟试验研究
2002年
本文以独特的、自行设计的支承刚度可变的多功能模拟轴系为具体的研究对象 ,对百万千瓦级汽轮发电机组的动力特性进行分析 ,分析不同支承方式引起轴系临界转速的变化 ;不同支承刚度对轴系振动的影响 ;轴系扬度曲线对轴系临界转速的影响 ;以及不对中安装对轴系振动的影响。
秦宗慧张雷林建中洪钟瑜黄庆
关键词:轴系振动汽轮发电机临界转速核电站支承刚度
基于蒙特卡罗遗传算法的换热网络优化问题被引量:15
2007年
在换热网络超结构及其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换热网络优化的蒙特卡罗遗传混合算法,利用蒙特卡罗方法在解空间进行全局搜索,得到最佳换热匹配,由此引入遗传算法对网络优化问题中的连续性变量进一步优化,降低换热网络年综合费用。实例表明,应用蒙特卡罗遗传混合策略能在保证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的前提下,提高换热网络优化效率,并能使换热匹配更加合理,减少加热器和冷却器的投入,降低网络的综合费用。
张勤崔国民关欣
关键词:换热网络蒙特卡罗法遗传算法
MIMO-OFDM系统中接收窗函数的性能比较被引量:2
2007年
窗函数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多输入多输出-正交频分复用系统的接收端,以降低系统对频率偏移的灵敏性,减小载波间干扰,改进接收机,提高系统性能。该文将矩形窗、升余弦窗、优于升余弦窗和二阶连续窗以时域加窗的方式应用于MIMO-OFDM系统接收机,并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机仿真就各窗函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
郑维珺何晨
关键词:多输入多输出-正交频分复用频率偏移
可躺可立式电动轮椅结构设计与运动学仿真
2012年
目的:为老年人以及下肢功能障碍的残疾人提供一种合适的代步工具。方法:提出了一种可躺可立式电动轮椅结构设计的方案,分析其工作原理,并建立了数学模型。根据人机工程学中的人体结构测量数据及轮椅结构几何关系,设计了轮椅关键部位的尺寸参数。运用Solidworks2010对轮椅结构进行了运动学仿真。结果:获得运动过程中关键部件的角度曲线以及各铰链点的位移曲线。结论:该结构设计合理,方案可行。
顾余辉简卓喻洪流
关键词:电动轮椅运动仿真
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协议比较被引量:4
2007年
传感器网络由电池能量受限的节点组成,必须采用一种能量有效的方法收集节点感知的信息,如果每个节点都采用单跳方式将其感知的数据直接传输给汇聚节点,则与汇聚节点距离较远的节点能量将很快被耗尽。应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LEACH协议提出了通过分簇实现数据融合的方法,簇头在接收到本簇成员的数据后进行融合处理,最终,将融合结果传输到汇聚节点。另一种应用数据融合的PEGASIS协议,是一种接近理想的基于链状的协议,它在LEACH协议的基础上做出了改进。在PEGASIS中,每个节点只与一个位置最近的邻居进行通信,并且,轮流传输数据到汇聚节点,然后,降低每一轮中的能量消耗。模拟结果表明:采用PEGASIS协议有效地延长了网络的生存时间。
邵晓萌施惠昌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
东海海底观测小衢山试验站被引量:37
2011年
海底观测系统是海洋科学从"考察"转向"观测"的重要设施.最近在杭州湾口外的东海内陆架(30°31′44″N,122°15′12″E~30°31′34″N,122°14′40″E)建成东海海底联网观测小衢山试验站.该试验站包括双层铠装海底光电复合缆,联接具有不同型号的水密接插头、实现能源自动供给和通信传输的基站特种接驳盒,并在基站防拖网与仪器安装架上安装3种海洋观测仪器;光电复合缆通过海洋平台登陆,由台上的太阳能蓄电池实施不间断的能源供应;现场海洋观测数据通过光电复合缆传输到平台后经CDMA无线网络实时发送到实验室服务器上.试验系统已于2009年4月开始正常运行,在本文中将例举部分数据在近底边界层动力过程和海平面高度异常研究方面的初步应用,分析了底应力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以及2010年智利大地震引发的海啸对东海近岸的影响.试验站的建成是我国海底观测网建设迈出的第一步,不仅积累了经验,而且一年多来的连续观测资料表明海底观测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许惠平张艳伟徐昌伟李建如刘丁覃如府罗胜卿范代读
共1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