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1CB100402)

作品数:59 被引量:898H指数:21
相关作者:杨文钰刘卫国王季春杨峰赵勇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5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39篇套作
  • 36篇大豆
  • 30篇玉米
  • 16篇马铃薯
  • 8篇间作
  • 8篇光合特性
  • 7篇套作大豆
  • 6篇单作
  • 6篇玉米-大豆
  • 6篇玉米套作
  • 5篇性状
  • 5篇苗期
  • 5篇干物质
  • 4篇倒伏
  • 4篇行距
  • 4篇间套
  • 4篇间套作
  • 4篇光合生理
  • 4篇合生
  • 4篇干物质积累

机构

  • 36篇四川农业大学
  • 14篇西南大学
  • 7篇达州市农业科...
  • 4篇贵州省农业科...
  • 4篇云南农业大学
  • 2篇西南民族大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四川省南充市...
  • 1篇成都大学
  • 1篇全国农业技术...
  • 1篇西昌学院
  • 1篇云南省农业科...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重庆市农业委...
  • 1篇四川省农业技...
  • 1篇凉山州烟草公...
  • 1篇南充市农业科...
  • 1篇巫溪县农业技...

作者

  • 35篇杨文钰
  • 21篇刘卫国
  • 14篇王季春
  • 12篇杨峰
  • 11篇赵勇
  • 9篇雍太文
  • 9篇蔡叶茂
  • 8篇黄承建
  • 8篇崔亮
  • 8篇杨国才
  • 8篇高旭
  • 8篇苏本营
  • 7篇赵思毅
  • 7篇舒凯
  • 7篇邹俊林
  • 6篇王龙昌
  • 5篇蒋涛
  • 5篇唐道彬
  • 5篇吕长文
  • 4篇滕艳

传媒

  • 9篇中国油料作物...
  • 6篇中国农业科学
  • 5篇大豆科学
  • 5篇贵州农业科学
  • 4篇中国生态农业...
  • 3篇作物学报
  • 3篇南方农业
  • 2篇生态学报
  • 2篇遗传
  • 2篇草业学报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农机化研究
  • 2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玉米科学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作物杂志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7
  • 13篇2016
  • 13篇2015
  • 6篇2014
  • 14篇2013
  • 5篇2012
  • 5篇2011
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密度间作大豆的光合生理响应被引量:13
2012年
为提高间作大豆产量,以贵州自育大豆新品种黔豆7号为试验材料,在玉米间作不同种植密度大豆的条件下,研究了大豆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处理间玉米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差异不大,而大豆光合生理各指标之间的差异显著,在一定范围内,大豆光合速率会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程度,反而会下降,其余指标随密度呈现不规则变化;2)处理4即16.7万株/hm2的光合速率最高,该密度条件有助于构建合理的间作大豆群体,能够提高大豆产量。
谭春燕刘作易朱星陶杜月红黄建斌
关键词:光合生理玉米
玉米株型对套作大豆氮素积累、转运和籽粒蛋白质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0
2011年
以"玉/豆"套作模式为背景,三个不同株型的玉米和三个不同熟期的大豆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大豆地上部氮素积累和转运,以及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各大豆品种中,以晚熟大豆在不同时期、不同器官的氮素积累量为最高,分别高出中、早熟品种121.09%和165.33%,其氮素积累速率、有效荚数、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平均分别为3.78kg/hm2.d、60.27荚、3 840.22kg/hm2和48.71%,均显著高于中、早熟品种;大豆地上部氮素积累总量、积累速率、转运量和单株有效荚数均随着玉米株型的变化(从紧凑型到平展型)而减少,紧凑型玉米下的大豆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分别为2 609.10kg/hm2和1 203.83kg/hm2,显著高于其他玉米株型处理;交互作用分析表明,玉米株型与大豆熟性在单株荚数、单荚粒数、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上互作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蛋白质产量与籽粒产量极显著相关。因此,选择紧凑型玉米与晚熟大豆品种搭配有利于提高套作大豆的产量,从而提高籽粒蛋白质产量。
刘增禹伍晓燕杨文钰向达兵万燕雷婷刘卫国
关键词:套作玉米株型氮素蛋白质产量
间套作中作物播期配置研究综述被引量:10
2013年
作物的播期配置是决定间套作产量优势形成的关键。本文从作物的生育进程、农艺性状、产量构成因子、产量效益、品质及其群体光能利用等方面综述了目前国内外有关间套作条件下作物播期配置的研究进展;并从作物临界播期与共生期、作物关键生育期与气候特性、播期与市场效益3个方面对如何进行合理的播期搭配进行了探讨;同时针对目前播期对间套作体系调控效应研究的不足,提出今后应加强从群体的生态环境效应、作物的生理生化特性、养分吸收利用机理、病虫草害发生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薛国峰安曈昕吴开贤周锋范志伟刘钟吴伯志
关键词:间套作共生期生物学性状
马铃薯/玉米套作对马铃薯品种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40
2013年
以马铃薯品种中薯5号(早熟,株型直立)和米拉(中晚熟,株型扩散)单作为对照,在大田条件下,调查马铃薯/玉米套作模式中2个品种光合指标的变化、块茎形成期至块茎增长期不同叶位气体交换参数的变化,分析光合指标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马铃薯叶绿素含量(Chla+Chlb)套作高于单作,叶面积指数(LAI)、比叶重(SLW)和叶绿素a/b值(Chla/b)套作低于单作。从块茎形成期至块茎增长期,群体光合有效辐射(PAR)、水分利用效率(WUE)、气孔限制值(Ls)呈下降趋势,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蒸腾速率(Tr)呈上升趋势。PAR、Pn、Gs、Tr均随叶位的降低显著下降,套作下降幅度低于单作。套作中、下层叶片Pn的下降受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限制。套作降低了马铃薯上层叶Pn,提高了中、下层叶Pn。套作中薯5号的Chla+Chlb生育前期高于米拉,生育后期低于米拉,SLW则相反;LAI和Chla/b整个生育期高于米拉。套作中薯5号上层叶PAR高于米拉,中、下层叶PAR低于米拉;套作中薯5号上层叶Pn与米拉相近,中、下层叶Pn高于米拉;各层叶WUE、Ls高于米拉,Gs、Ci、Tr低于米拉。总之,套作改变了马铃薯的光合特性,并显著降低了马铃薯块茎产量;套作恶化了中薯5号/玉米复合群体的光环境,改善了米拉/玉米复合群体的光环境,米拉/玉米套作体系土地当量比(1.40)大于中薯5号/玉米体系(1.24),显示了较强的套作优势,宜在生产中优先推广。
黄承建赵思毅王龙昌王季春赵勇蔡叶茂滕艳杨国才
关键词:马铃薯玉米套作单作叶位光合特性
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对大豆根瘤性状和固氮能力的影响被引量:23
2014年
【目的】研究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系统中大豆生物量积累、根瘤特性、固氮酶活性和植株酰脲含量与固氮能力间的关系,明晰套作根系固氮能力的变化规律,为筛选适宜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的大豆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强结瘤大豆NTS1007及其亲本BRAGG和本地耐荫大豆南豆12三个结瘤特性不同的大豆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采用传统挖掘法挖根考察根瘤生长特性,并对玉豆带状套作下的大豆地上部与地下部生物量积累、根瘤固氮酶活性和植株酰脲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与单作相比,玉豆带状套作下大豆植株生物量显著下降,地下部(33.15%)较地上部(20.84%)下降更为明显,根瘤生物量受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共同调控(R2=0.613、0.916);大豆根瘤数目、单株瘤重和酰脲含量均显著下降,根瘤数目与地下部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R2=0.813);单位重量和单株固氮酶活性均显著下降,在达到峰值后下降速度均小于单作;单株固氮酶活性增长速率最快的时间滞后于单作。不同结瘤特性大豆对玉豆带状套作的响应不同,玉豆带状套作下NTS1007单株根瘤数目最多,但与单作相比其降幅最大(52.42%),BRAGG地下部和地上部生物量、根瘤重量下降幅度最大(37.73%、31.28%、43.25%),南豆12的根瘤数目、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根冠比的降幅均为最小(40.12%、10.17%、19.83%、10.41%);玉豆带状套作下NTS1007的单株固氮酶活性和单位重量酰脲含量降幅最大(64.41%、21.72%),BRAGG的单位重量固氮酶活性降幅最大(24.16%),南豆12的单位重量和单株固氮酶活性、单株酰脲含量均表现为最高,且降幅最小(10.01%、45.81%、17.88%)。【结论】玉豆带状套作显著降低了大豆地上部、地下部生物量和根冠比,减少了单株根瘤数目,降低了单位重量根瘤和单株固氮酶活性,抑制了大豆固氮能力的发挥。但生殖生长后期�
于晓波苏本营龚万灼罗玲刘卫国杨文钰张明荣吴海英曾宪堂
关键词:大豆根瘤固氮酶
不同空间配置套作大豆后期农学参数及光谱特征分析被引量:17
2012年
以玉米-大豆套作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的大豆行距调整大豆与玉米的空间位置(大豆行距设置为30cm和70cm,即距离玉米行分别为60cm和40cm),研究套作大豆后期(套作玉米收获后)农学参数变化及光谱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由于苗期受玉米荫蔽作用,距离玉米行越近,大豆冠层透光率越低,玉米收获后大豆花期(8月10日)生物量、株高、水分含量及叶绿素在不同处理条件下差异明显。玉米收获后直至盛荚期(9月9日)和鼓粒期(10月6日),大豆迅速恢复生长,各农学参数存在差异,但不显著。通过大豆冠层反射率分析,绿峰区域(550nm左右)和近红外区域(760~1 000nm)能够很好地解析大豆叶绿素和水分变化规律。
杨峰崔亮武晓玲刘卫国杨文钰
关键词:套作大豆光谱反射率叶绿素水分含量
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下玉米株型对大豆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影响被引量:18
2015年
通过田间试验,以大豆单作为对照,设置登海605/贡选1号(RI1)、川单418/贡选1号(RI2)、雅玉13/贡选1号(RI3)3种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种植模式,研究了玉米株型对大豆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RI2和RI3处理大豆的积累速率低于RI1处理,且RI1处理大豆叶片、茎秆和荚果的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比RI2和RI3处理高17.6%、16.5%、13.7%和34.6%、33.1%、28.4%.带状套作大豆叶片、茎秆的分配比例均以RI1处理最高、RI2处理其次、RI3处理最低,而荚果分配比例的变化趋势与其相反.与RI2和RI3处理相比,RI1处理显著提高了大豆营养器官(叶+茎)干物质向荚果的转运量、转移率及其对荚果的贡献率,RI1处理大豆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每荚粒数、单株粒质量和产量分别比RI2和RI3处理提高了6.8%、11.5%、4.4%、15.9%、15.6%和14.3%、22.2%、6.7%、33.4%、36.8%.带状套作大豆营养器官干物质的积累速率、转运量、转移率和贡献率与产量及产量的构成呈显著正相关,且均以RI1处理最高,实现了紧凑型玉米对带状套作大豆干物质积累、转运和分配的有效调控,促进了产量的提高.
崔亮杨文钰黄妮刘江王艳玲王晓慧刘洋颜寿
关键词:玉米株型大豆干物质积累
大豆茎干蛋白质组学研究体系的构建
【研究背景】如何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手段,揭示大豆茎干形态建成的机理及其受光照、水肥条件等环境因素影响的内在机制,是进行一步提高大豆产量的基础。大豆茎干质地坚硬,木质素和纤维素等非蛋白成分含量高,功能蛋白含量低,蛋白的提取、...
刘卫国邹俊林罗玲杨晨雨刘春燕杨峰杜俊波杨文钰
关键词:套作大豆蛋白质组学耐荫抗倒
文献传递
套作大豆农艺性状研究被引量:25
2014年
在与玉米套作条件下,对33份大豆材料的农艺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套作大豆平均株高122.98cm,主茎节数较少,单个节间较长;分枝对于套作大豆产量形成极为重要,参试材料平均分枝数为5.05个,分枝粒重占单株粒重81.1%;相关分析表明,套作大豆产量与分枝粒重、最高分枝高、有效分枝数、平均分枝长度、生育期(天)极显著正相关,与主茎节数和营养生长期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分枝因子、主茎因子、产量因子和结荚因子等四个因子对变异的贡献率达77.28%。本文研究结果可为生产上套作大豆专用品种筛选和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刘卫国邹俊林袁晋蒋涛武晓玲杨文钰
关键词:大豆套作农艺性状
套作大豆苗期抗倒伏性评价方法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在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中,苗期倒伏严重影响大豆产量。为建立套作大豆苗期抗倒伏性评价方法,本研究以30个大豆品种(品系)为材料,对抗倒评价指标和方法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在套作下,供试的30个大豆材料在播种后35 d,即发生不同程度的倒伏,倒伏率38.46%~86.23%,品种间差异显著;通常用于评价净作大豆抗倒性的重力矩与套作大豆苗期实际倒伏率相关性不显著,不能用于评价其抗倒能力;而由植株主茎长、茎粗、茎秆抗折力和地上部生物量4个因子组成的抗倒伏指数[(茎秆抗折力×茎粗)/(地上部干重×主茎长)],与套作大豆苗期实际倒伏率相关系数最大(r=-0.946),能够准确反映其抗倒性差异,适合于评价套作大豆苗期的抗倒伏能力。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以上组成因子对抗倒伏指数作用由大到小(绝对值)依次为抗折力>主茎长>地上部干重>茎粗,说明要提高套作大豆的抗倒性,应该首选茎秆强度大、主茎短的大豆品种。本研究为套作大豆的苗期抗性评价提供了有效方法,对大豆抗倒伏育种以及评价品种间的抗倒性具有指导意义。
刘卫国邓榆川方萍邹俊林杨文钰
关键词:大豆套作倒伏抗倒伏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