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西省自然科学基金(0832009)

作品数:6 被引量:24H指数:3
相关作者:吕小平詹灵凌陈兰唐星火曾昭静更多>>
相关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大学云南省轻工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卫生厅中医药科技专项课题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3篇炎症
  • 3篇炎症性
  • 3篇炎症性肠病
  • 3篇细胞
  • 3篇肠病
  • 2篇结肠
  • 2篇结肠炎
  • 2篇克罗恩
  • 2篇克罗恩病
  • 2篇溃疡
  • 2篇溃疡性
  • 2篇溃疡性结肠炎
  • 2篇白细胞
  • 2篇白细胞介素
  • 1篇蛋白
  • 1篇低聚木糖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亚群
  • 1篇蔗渣

机构

  • 5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广西大学
  • 1篇云南省轻工业...

作者

  • 5篇吕小平
  • 4篇詹灵凌
  • 3篇唐星火
  • 3篇陈兰
  • 2篇曾昭静
  • 1篇梁欣泉
  • 1篇李坚斌
  • 1篇梁鼎奇
  • 1篇廖辉
  • 1篇陆登俊
  • 1篇王丽莎
  • 1篇黄琳娟
  • 1篇刘桂云

传媒

  • 4篇山东医药
  • 1篇广西科学
  • 1篇内科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2
  • 3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蔗渣木聚糖制备低聚木糖的最优复合酶降解工艺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研究复合酶酶解蔗渣木聚糖制备低聚木糖的方法。【方法】采用混料试验设计中的单纯形质心方法对木聚糖酶A,木聚糖酶B和α-L-阿拉伯糖苷酶3种酶进行配方设计试验,以低聚木糖得率为评价指标。【结果】低聚木糖得率的最优酶复合配比为木聚糖酶A 39.5%,木聚糖酶B 25%,α-L-阿拉伯糖苷酶35.5%,在此条件下预测低聚木糖得率为85.20%。【结论】该配比能显著提高蔗渣木聚糖酶解效率和低聚木糖的产率。
陆登俊何亮亮刘桂云黄琳娟李坚斌梁欣泉
关键词:复合酶低聚木糖蔗渣
肝细胞癌组织中Cyr61、VEGF和HSP27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观察富半胱氨酸蛋白61(Cyr6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热休克蛋白27(HSP27)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分析其与HCC病理学特征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34例HCC患者肝癌组织和癌旁肝组织中的Cyr61、VEGF和HSP27表达情况,并与HCC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VEGF和HSP27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Cyr61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肝癌组织(P<0.05);HCC转移者的Cyr61、VEGF和HSP27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转移者(P<0.05)。结论 Cyr61、VEGF和HSP27的表达与HCC转移密切相关;联合检测Cyr61、VEGF和HSP27的表达情况对判断HCC转移和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梁鼎奇吕小平詹灵凌唐星火
关键词:肝细胞热休克蛋白
ATG16L1基因多态性与广西壮族人群炎症性肠病的关系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研究ATG16L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2241880与中国广西壮族炎症性肠病(IBD)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分别收集146例中国广西IBD患者[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86例,克罗恩病(CD)60例]与164例正常对照者的肠黏膜组织,用酚—氯仿法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ATG16L1基因,PCR产物片段直接进行DNA测序分析,结果在Genbank基因库上进行序列比较。结果 UC、CD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之间ATG16L1基因SNP位点rs2241880的等位基因多态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TG16L1基因SNP位点rs2241880与广西壮族IBD患者的易感性无关。
陈兰吕小平詹灵凌唐星火
关键词:克罗恩病炎症性肠病
IL-27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免疫调节作用被引量:3
2012年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目前,IB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主要涉及遗传、感染、免疫和环境等多种因素。近年来对IBD的研究中发现,
曾昭静吕小平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白细胞介素27T淋巴细胞亚群神经免疫调节
姜黄素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抗炎作用及其对肠黏膜IL-23的影响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研究姜黄素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IL-23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姜黄素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抗炎作用机制。方法将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姜黄素组、柳氮磺吡啶(SASP)组,每组均为20只。模型组、姜黄素组、SASP组大鼠分别以100 mg/kg TNBS乙醇溶液灌肠制备大鼠结肠炎模型。正常对照组予相同剂量的0.9%氯化钠溶液灌肠;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每日予相同剂量的0.9%氯化钠溶液灌胃;姜黄素组、SASP组自造模第2天起每日分别予100 mg/kg姜黄素溶液及SASP溶液灌胃。造模第8天处死大鼠,采集大鼠结肠标本备检。评价各组大鼠的体质量变化,光镜下观察大鼠肠黏膜组织病理改变并进行病理学评分,评价各组大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AI)、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及组织学损伤情况(HS);采用RT-PCR方法测定肠黏膜组织IL-23 mRNA水平;Western blot测定肠组织IL-2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姜黄素组DAI、CMDI、HS评分及IL-23蛋白、mRNA的表达均有明显降低(P均<0.05),与SASP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姜黄素能显著抑制IL-23的表达,对实验性大鼠结肠炎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廖辉曾昭静吕小平詹灵凌陈兰
关键词:三硝基苯磺酸白细胞介素23
炎症性肠病85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总结分析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特点,探讨诊治策略。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9年7月354例炎症性肠病住院患者和2003年1月至2009年7月504例炎症性肠病门诊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资料显示我院近12年来IBD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溃疡性结肠炎(UC)明显多于克罗恩病(CD)。本组IBD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28∶1。IBD平均发病年龄(41.07±16.07)岁。UC发病高峰年龄为30~49岁,CD发病高峰年龄为20~39岁。本组住院患者中UC和CD两组民族构成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肠镜检查中UC以直肠和乙状结肠病变为主,CD以回盲部及回肠末端病变为主。本组患者IBD病理组织学检出率为41.5%,UC误诊率为17.0%,CD误诊率为25.0%。治疗以氨基水杨酸类及类固醇激素为主。结论炎症性肠发病数呈逐年上升趋势;IBD诊断主要依靠内镜及病理。IBD呈慢性复发性发作过程,应长期维持治疗。
吕小平王丽莎詹灵凌陈兰唐星火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回顾性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