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BK2012884)

作品数:6 被引量:86H指数:6
相关作者:汤莉莉秦玮周宏仓张运江花艳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水溶性离子
  • 2篇气溶胶
  • 2篇颗粒物
  • 2篇PM2.5
  • 1篇单颗粒
  • 1篇有机气溶胶
  • 1篇预警
  • 1篇源解析
  • 1篇碳气溶胶
  • 1篇气象
  • 1篇气象条件
  • 1篇秋冬季
  • 1篇秋季
  • 1篇污染
  • 1篇污染特征
  • 1篇无机元素
  • 1篇细颗粒
  • 1篇细颗粒物
  • 1篇粒径
  • 1篇粒径分布

机构

  • 6篇江苏省环境监...
  • 5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江苏省环境科...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江苏省气象局

作者

  • 6篇汤莉莉
  • 3篇张运江
  • 3篇秦玮
  • 3篇周宏仓
  • 2篇王壮
  • 2篇陈杨
  • 2篇葛顺
  • 2篇花艳
  • 1篇程穆宁
  • 1篇于红霞
  • 1篇崔云霞
  • 1篇丁铭
  • 1篇谢品华
  • 1篇魏建苏
  • 1篇张祥志
  • 1篇汤蕾
  • 1篇孙业乐
  • 1篇王自发
  • 1篇陈敏东
  • 1篇王晨波

传媒

  • 2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科学通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中国环境监测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5
  • 2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南京冬季重污染过程中黑碳气溶胶的混合态及粒径分布被引量:7
2017年
2013年12月,我国中东部地区暴发持续性重污染过程.本研究利用单颗粒黑碳光度计(SP2),分析这次过程中黑碳气溶胶(BC)的质量浓度、混合态以及粒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南京BC质量浓度在1.01~14.05μg·m-3之间,平均为4.39μg·m-3,污染较重时呈现夜间高白天低的日变化特征,污染较轻时则为早晚双峰型;用相对包裹层厚度(Dp/Dc)表示BC混合态特征,污染较轻时日变化为凌晨及午后较高,早晚出行高峰期较低,说明在凌晨及午后BC的老化程度较深,早晚机动车排放高峰时段BC多为近地源排放的新鲜粒子.污染较重时Dp/Dc日变化相对平缓,区域性污染特征更为明显并在高相对湿度下体现出气-固转化的过程;BC质量和数谱的粒径分布均为单峰型,数谱峰值粒径在污染较轻时分布在91 nm左右,污染较重时为100 nm,不同污染程度下质量谱峰值粒径均为210 nm,通过对比全球范围的观测结果可以体现出BC一次源的区域性差异.本研究对深入认识长三角地区大气BC污染特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蒋磊汤莉莉潘良宝刘丹彤花艳张运江周宏仓崔玉航
关键词:黑碳混合态粒径分布
南京及周边区域亚青期间大气监控预警走航观测研究被引量:12
2014年
2013年8月,为了解亚青会期间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物的来源、时空分布和输送规律,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联合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等15家单位,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夏季联合观测,监测区域覆盖江苏沿江8市以及安徽部分地区。该次联合观测,江苏首次利用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式指导开展走航观测,实现了动静、水平与垂直相结合的立体式巡航观测,并初步揭示了现阶段江苏省大气污染主要特征,观测结果直接服务于亚青空气质量会商,为保障南京市空气质量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为2014青奥会空气质量保障积累经验。
张祥志王自发谢品华王晨波刘建军杜嵩山何源汤莉莉
关键词:环境空气预警
苏南三市秋冬季PM_(2.5)中水溶性离子和元素特征及源解析被引量:27
2015年
2010年11月16日至12月17日在南京、常州、苏州三城市设置采样点,24 h采集大气PM2.5样品,并测定其水溶性无机离子和元素的浓度,在此基础上讨论PM2.5及无机组分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采样期间,PM2.5污染较严重,且苏州最重,常州次之,南京最轻,南京、苏州、常州日均浓度分别是国家二级标准(75μg/m3)的1.44、2.32、1.53倍;三市PM2.5离子组分中,阴离子均以SO2-4和NO-3为主,阳离子以Ca2+和Mg2+为主;苏州Na+和Cl-之间的相关性较高,其受到海盐输送影响较大;三城市PM2.5中Ca是最主要元素,Al次之。运用主成分法分析南京、常州和苏州PM2.5的来源可知,三城市PM2.5受多个污染源影响,包括生物质燃烧、地表扬尘、五金工业及汽车尾气排放等。
汤莉莉汤蕾花艳江蓉馨崔云霞程穆宁许明君
关键词:PM2.5水溶性离子无机元素
南京地区秋季灰霾天气特征及其水溶性离子分析被引量:15
2015年
文章利用PM2.5颗粒物质量浓度分析仪(MET ONE 1020)、气溶胶激光雷达(Sigma MPL-4B)、气溶胶在线离子分析仪(Marga1S)于2013年秋季在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6楼顶对大气细粒子(PM2.5)、大气边界层、气溶胶化学组分的进行系统的同步观测与分析,研究表明2013年11月期间,南京发生5次霾污染过程,当月PM2.5日均值浓度高达192.4μg/m3;灰霾期间,能见度较低,近地面出现消光层,大部分时间段消光值大于0.4;灰霾期间无秸秆焚烧事件,K+浓度的可能来源于土壤,SO42-、NO3-、NH4+3种离子均值占比分别为27.8%、38.1%、21.6%;此外,南京地区存在严重的二次转化,灰霾期间SOR和NOR值分别为0.388和0.276,移动源对大气污染的贡献也越来越显著,[NO3-]/[SO42-]月均值为1.28;后向轨迹推算表明,第1次、第3次、第5次灰霾期间大气污染物主要来自于南京的西北方向,第2次和第4次灰霾期间大气污染主要来自于南京的西南方向。
葛顺汤莉莉秦玮丁铭陈敏东
关键词:灰霾天气PM2.5边界层水溶性离子
南京冬季重霾天气过程与颗粒物污染特征被引量:7
2015年
2013年12月1-9日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化学组分外场观测,对2013年1月11-16日南京冬季一次持续重霾天气过程与颗粒物污染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重霾过程,南京地面相对湿度较高且伴随静小风,近地层的水平输送条件较差,污染物不易扩散;天气环流形势稳定,地面受高压控制且处于均压场内,垂直方向存在明显逆温,为霾的形成提供有利的气象条件;大气PM10和PM2.5的小时最大浓度分别高达433μg/m3和325μg/m3,水平能见度低于1 km。PM2.5平均占PM10的72.4%,PM1平均占PM2.5的50.6%,颗粒物以细粒子为主,且PM2.5对能见度的影响随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减弱。水溶性离子SO42-、NO3-、NH4+是PM2.5中的主要成分,其占总浓度61%,同时SO2转化率(SOR)和NO2转化率(NOR)分别为0.35和0.31,表明霾天更有利于二次气溶胶转化。此外,PM2.5中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有(NH4)2SO4、NH4NO3以及少量NH4Cl。水溶性离子浓度与能见度呈现明显负相关性,说明PM2.5中水溶性离子对能见度的降低起主要作用。
陈杨汤莉莉王壮秦玮葛顺周宏仓魏建苏张运江江蓉馨
关键词:气象条件大气颗粒物水溶性离子
南京持续雾霾天气中亚微米细颗粒物化学组分及光学性质被引量:19
2014年
2013年1月,我国中东部地区发生持续性雾霾污染事件.本研究利用Aerodyne气溶胶化学组分监测仪(ACSM)对南京地区非难熔性亚微米细颗粒物(NR-PM1)化学组分(包括有机物、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和氯化物)进行实时在线连续监测,结合光声气溶胶消光仪(PAX)表征大气颗粒物的消光性质和黑碳测量仪(Aethalometer)测定黑碳(BC)的浓度.观测期间,有机物、硝酸盐、硫酸盐、铵盐、氯化物和BC对PM1(NR-PM1+BC)的贡献分别为32.3%,26.0%,17.9%,13.2%,2.8%和7.8%.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法(PMF)解析出3类有机气溶胶:烃类有机气溶胶(HOA)、半挥发低氧化态有机气溶胶(SV-OOA)和低挥发高氧化态有机气溶胶(LV-OOA),三者平均浓度分别占总有机气溶胶的27.4%,32.2%和40.4%.可见观测期间二次组分是PM1的主体部分.受本地晚间餐饮源和机动车排放高峰的影响,HOA在晚间时段急剧增加,导致观测期间有机物出现剧烈的变化特征.整体而言,二次气溶胶(硫酸盐、硝酸盐、SV-OOA和LV-OOA)的质量浓度、总质量分数和气溶胶单次散射反照率分别随相对湿度(RH)的增加而升高,表明RH的增加有利于二次气溶胶的不断形成.另外,大气能见度随RH的增加而降低,也随二次组分含量的增加而降低,说明RH与PM1中二次组分对雾霾期间大气能见度产生协同影响.
汤莉莉张运江孙业乐于红霞周宏仓王壮秦玮CHEN Ping张红亮陈杨江蓉馨
关键词:雾霾有机气溶胶PMF光学性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