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SCX2-SW-304)

作品数:20 被引量:198H指数:9
相关作者:余懋群邓光兵潘志芬翟旭光张爱民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主题

  • 12篇小麦
  • 4篇基因
  • 3篇杂交
  • 3篇植物
  • 2篇燕麦
  • 2篇遗传学
  • 2篇英文
  • 2篇远缘
  • 2篇远缘杂交
  • 2篇杂种
  • 2篇植株
  • 2篇染色体
  • 2篇作物
  • 2篇线虫
  • 2篇小麦品种
  • 2篇麦谷蛋白
  • 2篇谷蛋白
  • 2篇春小麦
  • 1篇氮量
  • 1篇氮素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成...
  • 6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科学院遗...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河北大学
  • 1篇西藏自治区农...

作者

  • 8篇余懋群
  • 7篇邓光兵
  • 6篇潘志芬
  • 5篇张爱民
  • 4篇张怀刚
  • 4篇翟旭光
  • 3篇郭小丽
  • 3篇刘冬成
  • 2篇吴芳
  • 2篇安调过
  • 2篇张金辉
  • 2篇陈荣军
  • 2篇王涛
  • 2篇张波
  • 1篇刘宝龙
  • 1篇王彦梅
  • 1篇钟冠昌
  • 1篇刘毅
  • 1篇李俊明
  • 1篇徐相波

传媒

  • 3篇麦类作物学报
  • 3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植物学通报
  • 2篇应用与环境生...
  • 2篇种子
  • 2篇作物学报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植物生理学通...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农药学学报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5篇2006
  • 7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燕麦麦谷蛋白SDS-PAGE电泳分析被引量:11
2009年
为了研究燕麦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及遗传多样性,本研究采用SDS-PAGE电泳方法对71份不同染色体组型的燕麦材料的麦谷蛋白,进行了电泳分析,并以中国春为参照,按条带迁移距离大小命名,分析条带多态性并以燕麦麦谷蛋白点泳图谱为依据对供试材料进行聚类分析。电泳结果显示燕麦麦谷蛋白主要集中在分子量较低的C区,高分子量麦谷蛋白没有检测到条带。71份燕麦材料共产生20种不同条带,条带g和条带i比较保守,出现的频率分别为64.8%和85.9%。各种条带组合形成62种不同的组合带型,多态性为87.3%。聚类结果显示燕麦麦谷蛋白的电泳谱型与材料的染色体组有很大关系,具有相同染色体组型的同种属的燕麦材料一般先聚为一类,但各材料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差异。绝大多数六倍体材料在遗传相似性系数约0.68时聚为一类,多数四倍体材料在遗传相似性系数约为0.60时聚为一类,部分二倍体材料在遗传相似性系数约为0.59和0.76时聚为一类。条带a只在六倍体材料AACCDD中出现,而AACC、AABB、CC染色体组的材料中都没有出现,推测可能是D染色体组的特异条带。AsAs和A1A1染色体组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不完全相同。燕麦麦谷蛋白SDS-PAGE电泳图谱可以作为燕麦指纹图谱。
翟旭光潘志芬商闯邓光兵余懋群
关键词:燕麦麦谷蛋白SDS-PAGE聚类
青稞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被引量:7
2005年
张金辉唐亚伟陈荣军余懋群
关键词:植株再生植物名称青稞品种裸大麦
水稻花药绒毡层特异表达启动子的分离与表达载体构建被引量:4
2005年
从籼稻川75A(OryzasativaL.)黄化苗叶片中直接提取基因组总DNA.根据文献报道的水稻花药绒毡层特异启动子Osg6B序列设计引物,采用TouchdownPCR技术获得水稻花药绒毡层特异表达的启动子Tsp1,将该片段克隆在载体pMD18-TVector上转化到大肠杆菌JM109,并酶切和PCR验证.序列分析发现,该片段与Osg6B启动子同源性为96%,且具有真核生物启动子的多种特征序列,表明启动子Tsp1为来源于籼稻川75A中的水稻花药绒毡层特异表达的启动子.利用该启动子对本实验室保存的质粒pIB467和pIB009进行改造,构建了一个可产生新型雄性不育系的双元植物表达载体pJH401.
马沁沁张金辉陈荣军邓光兵余懋群
关键词:绒毡层启动子PCR
光(温)敏雄性不育的调控机理和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被引量:29
2005年
光(温)敏雄性不育的研究无论对于作物杂种优势利用还是揭示植物发育过程中形态建成的光温调控机理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调控机理和分子遗传学角度对光(温)敏雄性不育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结合我们的相关研究,对目前光(温)敏雄性不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曹双河张相岐张爱民
关键词: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作物植物发育分子遗传学
外源H_2O_2对小麦幼苗耐盐性的调节作用(英文)被引量:16
2007年
以高原448小麦品种为材料,分别测定了4个处理(Hoagland营养液、Hoagland营养液+150 mmol/LNaCl、Hoagland营养液+150 mmol/L NaCl+10μmol/L H2O2和Hoagland营养液+10μmol/L H2O2)的小麦幼苗在第2、4、6、8天叶片叶绿素、丙二醛、可溶性糖和还原性谷胱甘肽含量.结果显示:外源H2O2提高了NaCl胁迫下4个时段小麦幼苗的叶绿素含量(8.27%、32.57%、10.19%、4.86%)及还原性谷胱甘肽含量(3.09%、23.97%、5.85%、2.11%),显著提高了可溶性糖含量(14.58%、8.43%、16.68%、5.8%,P<0.05),而显著降低了其丙二醛含量(17.53%、14.04%、4.75%、8.47%,P<0.05).外源H2O2(10μmol/L)使NaCl胁迫下叶绿素含量和还原性谷胱甘肽含量峰值提前,同时推迟了丙二醛峰值出现的时间.研究表明,外源H2O2通过提高叶片叶绿素、可溶性糖和还原性谷胱甘肽含量以有效地增强小麦幼苗的耐盐性.
张波张怀刚
关键词:过氧化氢小麦幼苗耐盐性
抗禾谷孢囊线虫基因中核苷酸结合位点区(NBS)-亮氨酸重复序列区(LRR)的克隆与序列分析被引量:3
2006年
根据源于节节麦抗禾谷孢囊线虫基因Cre3及已经克隆的NBS-LRR类植物抗病基因的NBS与LRR区保守序列分别设计特异引物,从易变山羊草基因组中PCR扩增得到两个扩增条带,它们的大小分别约为530bp和1200bp.经克隆测序发现,这两个序列分别长为532bp和1175bp,且是连续的.它们有32bp的共同序列,总长为1675bp,包含了一个NBS-LRR区和一个不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没有起始密码子、终止密码子和内含子结构.它编码一个557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分子量(Mr)为63.537×103,含有NBS区保守模体ILDD,ESKILVTTRSK,KGSPLAARTVGG,RRC-FAYCS,EGF,以及LRR区的保守模体aXXLXXLXXL.它与Cre3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7.8%和77%,可能是一个抗禾谷孢囊线虫基因.
刘毅翟旭光吴芳邓光兵潘志芬余懋群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21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正> 小麦白粉病是由小麦白粉病原菌(Erysiphegraminisf.sp.tritici)引起的真菌性病害,是危害我国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据预测:近年来,我国小麦白粉病发生的年平均面积约为1.1亿亩,这给我国小...
徐相波刘冬成郭小丽孙家柱刘立科张爱民
不同小麦基因型孕穗期根系性状与吸氮量的关系被引量:10
2006年
通过水培培养,研究了生产上主栽的不同小麦基因型在充分供氮条件下孕穗期的根系、根系生理活性及根系与地上部干重以及吸氮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地上部干重、根干重、根体积、根冠比、根活性及植株吸氮量不同基因型间有显著差异,根总吸收面积、根活跃吸收面积不同基因型间无明显差异;植株吸氮量与地上部干重显著相关,其相关系数达0.634,经进一步相关性分析表明,植株吸氮量的差异和地上部干重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植株根干重和根体积不同造成的。研究表明,选择根干重和根体积大的小麦品种有利于提高小麦的氮利用效率。
贾永国安调过李俊明童依平安忠民
关键词:小麦孕穗期氮素根系吸氮量
谷物籽粒淀粉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07年
谷物籽粒是人类最基本的粮食,其胚乳淀粉与品质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就谷物胚乳淀粉的合成积累过程、谷物淀粉合成酶的作用与特性、淀粉特性与品质的关系以及基因工程在改良作物淀粉品质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谷物籽粒淀粉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为谷物淀粉品质育种提供参考.
邹弈星潘志芬邓光兵龙海余懋群
关键词:谷物淀粉淀粉合成酶淀粉品质
中国普通小麦品种醇溶蛋白组成分析被引量:4
2007年
利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方法,鉴定分析了148份我国重要小麦品种和高代品系的醇溶蛋白组成。在ω-、γ-、β-和α-四个区中,共鉴定出48种不同的组成模式。其中ω-区29种,出现频率最高的模式是A6;γ-区9种,出现频率最高的模式是B;β-和α-区各5种,出现频率最高的模式分别是B和A。148个样品共表现出114种醇溶蛋白组成类型。在所分析的样品中,ω-区的A3、C、H、M和X几种模式是以前国内外未曾报道的。另外还发现,1 B L.RS易位系在中国小麦品种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为41.2%,这可能是中国小麦品种品质普遍较差的一个原因。这些研究结果将为小麦育种工作者有效利用小麦种质提供参考。
吴芳潘志芬韩兆雪邓光兵余懋群
关键词:醇溶蛋白APAGE普通小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