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11551265)
- 作品数:5 被引量:8H指数:1
- 相关作者:吴晓羽周中华张京慧宋卫锋谷宏越更多>>
- 相关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浦肯野纤维与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关系的研究进展
- 2015年
- 浦肯野纤维是心脏传导系统的最后分支,在心内膜下交织成网,再通过特殊的连接方式与普通心室肌细胞相连,主要功能是迅速将电活动传导至整个心室。浦肯野纤维的结构及功能对心脏兴奋冲动的传导至关重要,其结构及功能发生变化可引起电冲动的传导异常,从而导致心律失常。目前,许多研究表明,浦肯野纤维细胞结构及功能在分子水平的改变(如基因调控异常、细胞间连接蛋白及跨膜离子流的改变)可导致心律失常。该文就浦肯野纤维与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李怀娜吴晓羽
- 关键词:浦肯野纤维基因调控细胞间连接离子通道心律失常
- 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模型的构建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构建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的动物模型。方法选择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室速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通过高频(50ms,5.0V)刺激心外膜主动脉与肺动脉交界处,导致室速的发生。实验结束后立即取出左右流出道心肌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酪氨酸羟化酶染色阳性的交感神经纤维,观察其形态、分布及密度变化,其密度采用阳性纤维或结构在选区中的面积比表示。结果 10只兔6只诱发出流出道室速;室速组兔左、右流出道心室肌组织神经分布与对照组不同,其密度明显增高(P<0.05)。结论心外膜主动脉与肺动脉交界处高频刺激可诱发流出道室速的发生。
- 吴晓羽张京慧谷宏越周中华宋卫锋董小春宋超梁兆光
- 关键词:电生理学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交感神经
- 兔右室流出道室速对L型钙通道α1c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通过建立右室流出道室速(RVOT-VT)的动物模型,以L型钙通道α1c蛋白作为观察指标,观察RVOT-VT时对L型钙通道α1c蛋白表达的影响,旨在探讨L型钙通道在RVOT-VT中的作用。方法: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三组,分别为对照组(10只)、室速组(10只)、室速加维拉帕米干预组(10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三组实验动物的右室流出道心肌组织进行L型钙通道α1c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1、高频刺激主动脉与肺动脉交界处均诱发了起源于右室流出道部位的室速,且室速持续时间均大于4小时。2、室速组L型钙通道α1c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干预组L型钙通道α1c蛋白的表达下降,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1、室速组的心肌L型钙通道α1C蛋白表达发生了重构。2、维拉帕米可以改善心肌L型钙通道α1C蛋白的重构。3、L型钙通道在RVOT-VT发生、持续中起重要作用。
- 吴晓羽周中华宋伟峰张京慧于晓頔谷宏越
- 关键词: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L型钙通道维拉帕米
- 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2年
- 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的特发性心律失常,占特发性室速的60%~70%,绝大多数右心室流出道室速为腺苷敏感性,其发病机制为儿茶酚胺介导的延迟后除极和触发活动。其发生机制一直是电生理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新近研究表明,L型钙通道的改变与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密切相关,提示L型钙通道可能会成为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治疗的新靶点。
- 董小春吴晓羽
- 关键词: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
-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基质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2年
- 心律失常的发生基质是目前电生理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近期研究提示:心肌组织、心肌细胞间的缝隙连接、心脏传导系统以及自主神经系统等在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和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深入研究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基质将会为一些难治性室性心律失常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有助于从根源上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
- 宋卫锋吴晓羽
- 关键词:电生理学室性心律失常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