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13006700) 作品数:17 被引量:146 H指数:8 相关作者: 唐伟 殷建军 蒲俊兵 杨会 张强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 西南大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环境科学与工程 农业科学 更多>>
KarstHyporheicZone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13年 Karst Hyporheic Zone(笔者将之译为"岩溶交互带")是近三年来新出现的一个岩溶术语,我国尚未开展"岩溶交互带"的研究工作,它主要是指岩溶地下水与周边岩溶基质(含沉积物、基岩)水之间物质能量活跃交替的地带。本文从"岩溶交互带"的概念来源、含义、最新的研究进展和监测技术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并就现存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提出了看法。 蒲俊兵 袁道先岩溶区地下水补给型水库表层无机碳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5 2015年 为更深入地认识岩溶区地下水补给型水库表层无机碳的循环过程,于2014-07-12~2014-07-20期间,以广西上林县大龙洞岩溶水库表层水体为研究体系,对无机碳循环研究的重要指标进行定点观测和高密度的昼夜监测.结果发现:1从上游到下游DIC含量和水体p CO2值逐渐增加[DIC(平均):122.88 mg·L-1增至172.02 mg·L-1,p CO2(平均):637.91×10-6增至1 399.97×10-6],δ13CDIC值逐渐偏负[δ13CDIC(平均):-4.34‰降至-6.97‰].2库区均为大气CO2的源,CO2交换通量在7.11~335.54 mg·(m2·h)-1之间,平均125.03 mg·(m2·h)-1,上游和下游地区CO2交换通量较大[平均131.73 mg·(m2·h)-1、170.25 mg·(m2·h)-1],中游狭窄地区CO2交换通量较小[平均116.05 mg·(m2·h)-1].3表层水体p CO2值和水-气界面CO2交换通量存在晚上升高,白天降低的昼夜变化规律,且与叶绿素a(Chla)呈负相关关系.分析认为:1大龙洞水库表层水体DIC含量、δ13CDIC值和水体p CO2的空间分布主要受浮游植物浓度、浊度、电导率、水深、透明度等的影响,而水-气界面CO2交换通量除了受浮游植物浓度空间变化的影响外还受风速的影响.2浮游植物昼夜垂向运动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昼夜变化控制着水库表层水体溶解性无机碳的昼夜循环过程. 李建鸿 蒲俊兵 袁道先 刘文 肖琼 于奭 张陶 莫雪 孙平安 潘谋成关键词:溶解无机碳 稳定碳同位素 岩溶水库 年轻石笋平均沉积速率的确定——多方法探讨 被引量:3 2015年 石笋凭借其准确的年代学和对洞穴外界环境的敏感响应,已经成为第四纪研究的重要力量。亚洲季风区轨道-千年尺度石笋δ18O指示亚洲季风强弱的变化,但是在更短的时间尺度上,石笋δ18O则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近现代、能与器测记录进行对比的石笋记录研究是衔接现代气候与古气候的关键环节。而这关键环节中的关键问题就是确定石笋的沉积年代。寻找一种适合于无生长纹层、低U含量石笋样品的年代方法对于解决石笋沉积年代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研究选择广西桂林茅茅头大岩一正在生长的年轻石笋。由于低U含量、高232 Th含量,U系-230 Th定年不成功。利用210Pb定年计算出平均沉积速率为1.96±0.23mm/a,但由于多层晶间孔隙的存在,计算结果偏小。由于石笋中14 C基本为核爆产生,AMS 14 C测试结果计算石笋平均沉积速率为2.10mm/a,但由于未测量到核爆前14 C数据,其值可能仍偏小。由于前人研究指出桂林地区石笋记录能记录夏季风降水,结合桂林多年降水数据,综合计算出该石笋平均沉积速率为2.44mm/a,生长时限为2009—1968年。平均沉积速率和沉积时代的确定,为后续的石笋现代气候研究,进而与古气候衔接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 殷建军 李红春 沈川洲 李廷勇 林玉石 覃嘉铭 唐伟 王华 杨会贵州七星洞石笋记录的一次强降水事件的探讨 被引量:4 2016年 全球变暖、极端事件频发背景下,研究极端事件发生规律,并准确预测未来极端事件的发生,已经成为目前极端事件研究的现实而紧迫的任务。利用地质载体重建过去极端事件的发生规律是极端事件研究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贵州七星洞两个具有相似沉积特征的文石-方解石石笋对过去发生的一次强降水事件进行了探讨。主要认识有:(1)七星洞QX1和QX6石笋分别记录的黄褐色纹(微)层具有相似的沉积特征,为强降水携带粘土沉积形成;(2)两个石笋黄褐色纹(微)层发生的时间经推算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发生在公元(1868±1)年;(3)此次强降水事件发生的气候背景为:长时间的干旱导致洞顶植被覆盖和土壤湿度减小,而1869年的雨季多雨,在强降水携带下粘土沉积于石笋表面形成纹(微)层。此次事件的研究为东亚季风区极端降水事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殷建军 林玉石 唐伟 程海 EDWARDS R L关键词:石笋 广西桂林岩溶区中全新世以来的植被、气候及沉积环境变化 被引量:12 2015年 在精确AMS^14C年代测定的基础上,对采自广西桂林岩溶区西南村的沉积样品进行了孢子、花粉和淡水藻类分析,获取了该地区中全新世以来的植被、气候和沉积环境变化的记录.结果显示,ca.5390-1990 cal a BP研究区周围分布有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和少许针叶林,低山丘陵上生长着以常绿栎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林,较高海拔处分布有少量以松为主的针叶林,气候温暖湿润;ca.1990-380 cal a BP植被演替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气温较前一阶段有所降低,期间存在冷暖干湿变化.ca.5390-3160,ca.1990-1540和ca.1360-750 cal a BP三个阶段剖面所在位置湿生草本植物莎草科花粉和淡水藻类环纹藻含量同步升高,指示研究区内水域面积扩大;ca.3160-1990 cal a BP发育泥炭;而ca.1540-1360与ca.750-380 cal a BP两个阶段莎草科花粉和环纹藻含量下降,说明水域面积有所缩小.ca.750-380 cal a BP,人类活动不断增强,森林植被和沼泽资源遭受破坏,石漠化日益加剧. 周建超 覃军干 张强 张春来 蒋仕清关键词:岩溶区 孢粉 全新世 植被 气候 全新世早期弱夏季风事件的精确定位及机制探讨——以湖南莲花洞LHD5石笋为例 被引量:4 2016年 全新世早期是太阳辐射加强、全球温度上升,并伴随着冰盖消融的重要时期,而其间发生的冷事件以及亚洲季风区的弱夏季风事件的成因一直是全新世早期研究的重点。对亚洲季风—海洋—极地联系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湖南莲花洞LHD5石笋28个U/Th年龄和535个氧同位素数据重建了全新世亚洲季风演化特征,其中全新世早期分辨率达8年。LHD5石笋记录到YD结束时间为11 748±30 a B.P.,全新世开始于11 684±39 a B.P.,转换时间约为64年,与格陵兰gicc05记录在误差范围内一致。LHD5石笋记录到全新世早期6次弱夏季风事件,事件年龄中心点分别为11 461±34 a B.P.、10 354±36 a B.P.、9 957±25 a B.P.、9 062±36 a B.P.、8 744±23 a B.P.、8 144±24 a B.P.,其δ18O值的波动幅度分别为1.08‰、0.94‰、0.66‰、0.90‰、0.55‰、1.02‰,这些弱季风事件在亚洲季风区具有普遍的区域意义。除8.2 ka事件之外,10 ka B.P.之前的弱季风事件除了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还受到北大西洋IRD事件的影响,而之后更多地受到太阳活动和ITCZ南移的影响。 张华生 殷建军 程海 R Lawrence Edwards 林玉石 唐伟 杨会 涂林玲 王华 潘谋成 吴夏关键词:石笋 Δ18O 南亚热带岩溶水库夏季热分层期水体DIC行为初探 为更加清晰地认识无机碳在岩溶水库水体中的循环转化过程。2013年8月对位于岩溶区的广西大龙洞水库沿流程方向不同地点水体进行现场分层监测、实验研究。水库始建于1958年,为峰丛谷地边缘堵漏成库,库容1.09亿m3。水库紧邻... 刘文 袁道先 莫雪 张陶 周建超 蒲俊兵 章程关键词:岩溶 浮游植物 文献传递 洞穴上覆土壤层^(210)Pb放射性活度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1 2015年 土壤210Pb放射性活度变化可以用来指示土壤侵蚀速率变化、计算水土流失速率,但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特别是岩溶环境的应用相对较少。在进行洞穴年轻沉积石笋年代测试过程中,发现目前应用的CIC(恒定初始放射性活度模式)初始活度恒定的假设需要进行验证。通过对广西桂林茅茅头大岩上覆土壤层进行季节采样和210Pb放射性活度、土壤有机质、粒径等分析,发现土壤剖面表层20~30cm内的210Pb放射性活度季节变化明显,可能响应了大气环境、土壤生态环境的变化。但是土壤剖面基底210Pb放射性活度基本保持恒定,说明土壤层厚度大于20~30cm时,土壤层中210 Pb变化对洞穴年轻沉积物表层210Pb活度变化影响不大,洞穴上覆层对洞穴沉积物210Pb放射性活度的影响主要在于土壤有机质和粘粒向下迁移。因此,影响洞穴石笋210Pb放射性活度的关键因素在土壤厚度、土壤中随有机质和粘粒迁移的210 Pb量的变化,进而推广到洞穴年轻沉积物210Pb定年,在土壤层厚度大于20~30cm时,洞穴相对封闭环境下,可以应用CIC模式对洞穴沉积物进行年龄计算。 唐伟 殷建军 王华 杨会 马志邦 涂林玲关键词:土壤层 广西贺州松木寨地下水中氨氮的自然降解过程分析 2018年 在广西贺州松木寨选取了3个泉水监测点和3个钻孔监测点,对pH、温度、电导率、NH_4^+-N、NO_3^--N、NO_2^--N、δ^(15)N-NO_3^-和δ^(18)O-NO_3^-等指标进行监测,探讨了地下水中氨氮在自然条件下的降解过程。结果表明:1)不同采样点地下水中NH_4^+-N浓度相差较大,主要受地下水径流条件和地下水补给的影响。2)地下水中的NH_4^+-N浓度较高,但随着时间的变化,水中NH_4^+-N浓度明显降低,泉S1的ρ(NH_4^+-N)从59.24 mg/L降低至8.00 mg/L,钻孔ZK2的ρ(NH_4^+-N)从207.80 mg/L降低至91.14 mg/L。3)利用硝酸盐氮氧同位素的方法,证明影响NH_4^+-N浓度降低的因素有稀释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其中水的稀释作用是氨氮浓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蒋萍萍 邹艳娥 张强 汤庆佳 汤庆佳 游少鸿关键词:硝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 亚热带典型岩溶区地表溪流溶解无机碳昼夜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9 2014年 岩溶水体溶解无机碳(DIC)的转化过程是评价岩溶碳汇稳定性及效应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解其在岩溶地下水补给的地表溪流中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于2013年7月8~14日对广西融安县官村地下河水补给的地表溪流进行7昼夜定位连续监测,利用高分辨率自动监测仪器每15分钟测定pH、溶解氧(DO)、水温(T)、电导率(SpC)等参数,人工每2小时采集水样用于测定常规离子和δ^(13)C_(DIC)等指标。结果表明溪流水体T,pH,DO,SpC,DIC(以HCO_3^-表示),Ca^(2+),δ^(13)C_(DIC),方解石饱和指数(SIc)以及水体二氧化碳分压(pCO_2)等水化学指标均表现出明显的昼夜变化过程。SpC,DIC,Ca^(2+)和pCO_2等指标白天降低,夜间升高;T,pH,DO,δ^(13)C_(DIC)和SIc等指标白天升高,夜间降低。SIc变化范围为0.70~0.89,表明溪流中可能发生了碳酸盐的沉积。通过热力学参数计算表明水温(昼夜变化幅度为5.8℃)对水体pCO_2的昼夜变化影响率为27.48%~54.88%。反映水体水生植物新陈代谢过程(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的水体DO指标和水体δ^(13)C_(DIC)均在白天上升,夜间下降,而δ^(13)C_(DIC)和水体DIC呈明显负相关关系(R^2=0.71),这也证明溪流水体DIC的变化过程受到水生植物新陈代谢过程的影响,白天水生植物以光合作用为主,消耗DIC,释放O_2,水体δ^(13)C_(DIC)上升;晚上以呼吸作用为主,消耗O_2,释放CO_2,增加DIC,水体δ^(13)C_(DIC)下降,其对水体pCO_2的昼夜变化影响率为45.12%~72.52%。通过研究表明溪流溶解无机碳变化过程受到物理因素(太阳辐射和水温等)和生物作用(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共同影响,这为进一步了解岩溶地下水出露地表后溶解无机碳转化过程及岩溶碳汇稳定性评价提供了依据。 莫雪 蒲俊兵 袁道先 章程 何师意 于奭 刘文 张陶 周建超 杨会 唐伟关键词:溶解无机碳 生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