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02645)
- 作品数:4 被引量:17H指数:3
- 相关作者:方剑乔邵晓梅孙晶方芳房军帆更多>>
- 相关机构: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中医药优秀青年人才基金计划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不同强度针刺对神经病理性镜像痛大鼠痛阈和脊髓背角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表达的影响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针刺干预神经病理性镜像痛大鼠脊髓背角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表达的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弱刺激手针组、强刺激手针组,每组10只。模型组采用L5脊神经结扎(SNL)法制备神经病理性镜像痛模型;弱刺激手针组于sNI。术后3~11d隔日以细针(0.22mm×13mm)对双侧“环跳”穴进行针刺干预,幅度180。,频率60次/min,持续捻转2min后留针,15min时以相同强度再刺激1次,30min时出针;强刺激手针组以粗针(0.3mm×13mm)进行幅度360°、频率180次/min的针刺干预,其它操作与弱刺激手针组相同。于SNL前,SNL后3、7、12d时检测双侧后足机械痛阈。SNL后12d,各组随机取4只大鼠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双侧脊髓背角p-ERK的表达情况。结果:sNL后3、7、12d,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同侧痛阈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7、12d时强刺激手针组同侧痛阈升高(P〈0.05,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SNL后7、12d时模型组对侧痛阈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SNL后7、12d时强刺激手针组对侧痛阈升高(P〈0.01)。模型组双侧脊髓背角P—ERK表达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强刺激手针组双侧脊髓背角p-ERK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强刺激手针缓解神经病理性镜像痛的机制可能与抑制双侧脊髓背角p-ERK的表达有关。
- 沈醉邵晓梅方芳孙晶房军帆方剑乔
- 关键词:神经病理性痛
- 神经病理痛模型大鼠前扣带皮层不同水平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表达差异比较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探讨痛相关情绪模型大鼠前扣带皮层(ACC)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的分布特点。方法将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大鼠进行右侧腰5脊神经结扎制做模型。采用右后足跖机械痛阈检测观察行为变化,旷场实验和高架O迷宫实验检测痛相关情绪变化,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同侧前扣带皮层前囟前3.2、2.7及2.2mm 3个水平p-ERK表达。结果大鼠经神经病理痛模型制做成功后机械痛阈显著下降,焦虑样行为产生。前扣带皮层前囟前3.2、2.7及2.2mm水平p-ERK阳性细胞表达量分别为11.89±2.57、32±4.67和17.56±2.04。对照组相应的p-ERK阳性细胞表达量分别为12.44±2.16、10±0.87和10.11±1.36。除前囟前3.2mm水平对照组与模型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之外,其他两个水平p-ERK阳性细胞表达量模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神经病理性疼痛能诱发大鼠焦虑情绪的产生及ACC脑区pERK的表达增高,这种变化可能主要与ACC脑区前囟前2.7及2.2mm水平p-ERK的变化相关,而与前囟前3.2mm水平无关。
- 方芳邵晓梅沈醉孙晶方剑乔
- 关键词:神经病理性疼痛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免疫荧光
- 角叉菜胶致急性痛雄性大鼠机械痛阈与局部血流量的相关性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初步探讨角叉菜胶致急性炎性痛大鼠机械痛阈(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s)与局部皮肤血流灌注量(Blood Perfusion,BP)的相关性。方法 20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采用足底注射角叉菜胶建立大鼠急性炎性痛模型,观察两组大鼠在造模前、造模后4 h、24 h、48 h、72 h患侧的MWTs和BP,并比较分析两种行为学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造模后足跖MWTs明显下降(P<0.01),BP明显增加(P<0.01)。两者做相关性分析发现,大鼠患侧足跖MWTs和BP呈负相关,在造模后4 h和造模后72 h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角叉菜胶致急性炎性痛大鼠有显著的机械痛阈和局部皮肤血流灌注量改变,这两种变化在发生发展中呈负相关。
- 孙晶邵晓梅方芳沈醉方剑乔
- 关键词:角叉菜胶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针刺补法干预效应观察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观察毫针补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干预效应。[方法]雄性健康成年SD大鼠23只,采用STZ腹腔注射法诱导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补法组。空白组和模型组不做任何干预,补法组大鼠自造模后第10天至20天于"足三里"穴位处行针刺补法刺激。测定各组大鼠在造模前、造模后第10天及第20天的右后足痛阈及末梢血糖浓度。[结果]造模后及治疗后,模型组和针刺补法组的末梢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痛阈水平均明显低于空白组(P<0.05);治疗后,补法组痛阈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针灸补法能够明显改善STZ诱导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的痛阈水平。
- 邵晓梅唐潇旖蒋永亮沈醉方剑乔
-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痛阈针刺补法血糖干预效应